作者:张胜茂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 学生 上海市首届大学生科普创作培训班 学员
农业机械化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50多年的发展,为改变我国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促进农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促使农村产业结构和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的不断深入和完善,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随着中国已经进入WTO,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广度和深度都会受到很大提高,农业机械化的作用将得到进一步的发挥,这必将开创我国农机事业的新局面。
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过程
●发展阶段(建国初期—1978年)
图1 农田中的人力与耕牛
在此期间,农业生产处于恢复和发展时期,主要由政府制定政策,指导农业发展,同时注意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改良农机具与推广新式农机具。除少数国有农场开始实行一定规模的机械作业,耕整地农业机械在少数农村试行推广应用外,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仍然采用传统的人畜力耕作。此阶段农业机械化的作业程度和水平不高,但农业机械服务农业生产的保障体系得到了建立。
●停滞萎缩阶段(1978—20世纪80年代中期)
图2 手扶农用机械
从l979年开始,我国农村进行经济体制的重大改革。由于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逐步有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利,农业生产方式由集体统一经营变为农户的分散经营,部分地区原属集体所有的可移动作业机械也相应地划分给各农户。特别是农业生产尚未形成连片种植、统一管理的格局,除极少数国营农场外,大部分农村原有的大、中型农业机械几乎完全丧失了其原有的作业服务功能。
●自主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中期)
图3 中型农业机械
农村经过几轮的变革,第二、三产业迅速兴起,使得农村的产业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农民的收入增加;城市工业的变革为农民外出务工提供了大量的机会,一部分农民外出经商,开始了农村劳动力的大转移。农民有了一定的积蓄,他们便追求个人劳动利益的最大化、生产条件的改善和体能上的舒服,导致了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地的自由流转与调整;农机生产厂家顺势将与农业生产规模相适应的各种小型农业机械投放市场,引发了农民对农业机械等生产设备的购置,以从事代耕、代整和农田作业运输为主的农机作业专业户初见端倪。农业机械服务农业生产的程度有所提高。
●完善与探索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
图4 新型农用机械
随着农村经济基础的不断加强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进一步深化调整,农业机械的应用已经由单纯的为粮食作物生产服务向其它行业延伸;农业机械保有量稳步增加,农业机械的作业水平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原有的小而全的农业机械已难能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设施农业的兴起,对农业机械的性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带动了各种适宜的、使用和维修方便的新型机具进入市场;国外农业机械的引进,促进农机制造工业在产品的型号、性能等方面进行改进,进一步提高了农业机械产品的技术含量。农业机械的投入已呈现出以个人、农户联合为主的多元化格局,作业方式已由小范围内的无序状态向大范围内有序的规模化发展。
影响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因素
●社会因素
农民需求及经济条件限制。农村在实施经济体制变革的初期,农民并没有从传统的思维观念和耕作方式中解脱出来,认为农业机械是可有可无的生产工具。有人认为:农业生产由农业机械去完成,农民干什么?这从主观上已经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民人均收入过低,影响农民对土地的投入,阻碍农机化的发展。经过几年的体制变革后,部分农民将农村生产联产承包责任地转包他人,进城经商或务工,带来了农民思维观念的更新,他们开始追求体能上的舒服,对农业机械化有了渴望。
图5 农户家庭联产承包
我国农户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经营规模狭小。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使得地块过于零碎,现代化的机械耕作方式很难推广,因而导致小农经营的原始耕作方式仍在很多地方保持,这极大地阻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阻碍了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制约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经营规模狭小不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也有碍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图6 农业部副部长视察农业
政府重视是发展的原动力在建国初期至l978年间,尽管农村的经济基础相当薄弱,整体生产力水平不高,但由于国家在政策上的重视和资金上的不断投入,各地都相应地建立了农业机械研究所、农机制造修理厂、县级农机培训学校和乡镇拖拉机站。据统计资料表明:国家对农业机械的投入在l958一l962年间为16.88亿元;1971~1975年之间为23.74亿元,年均投入约4亿元左右。当时,合作化的农业生产方式适合农业机械作业。尽管农机化程度不高,但农业机械仍有一定的积累,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还是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自然因素
图7 中国复杂的地形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全国土地而积的2/3。地势成三级阶梯:西南部是“世界屋脊”,全球面积最大、地势最高的青藏高原,为第一阶梯;自此向东向北下降为高原和盆地,为第二阶梯;在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武陵山、雪峰山一线以东多为平原,为第三阶梯。由于我国的这种地理板快结构,形成了我国山区独特的地理环境(以云南为例):①地形波状起伏:高山深谷相间,相对高差较大,地势险峻,海拔较高。山区海拔平均2000m左右,最高海拔6740m,最低海拔500m左右。②地形复杂:盆地、河谷、丘陵、高山相间分布,各类地貌之间条件差异很大,类型多样复杂。⑦山区耕地面积大但较分散:按地形看。山地占全省土地面积的8%,高原、丘陵约占10%,坝子仅占6%山区农业用地多为梯田且过于分散。④温差较大的立体式气候。复杂的地形限制了农业机械的推广,也给农业机械的研制带来了挑战。
农业机械化发展趋势
●走绿色化产业道路
图8 节能型农业机械
以“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发展战略为导向,走“绿色化”产业道路,融合高新技术,发展节约型农业装备,力争达到低能耗、零排放的标准,发展节能农机,这是“十一五”的重点领域。从市场可以看出,用户对节能型的农机要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农机达到环保要求和具有节约能源的性能。这一要求将直接主导我国未来的农机发展方向。目前,我国一些企业的节能型农机正逐步推向市场,同时受到用户的高度关注。我国农机企业将重点发展满足水田机械化、旱地保护作业等方面的产品,重点发展节能、节水、节肥和降低农业成本、保护环境、增加产量的农业机械产品,达到与国家政策、市场走向、用户需求、自身发展同步。
●农业机械向智能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
图9 电脑农业试验田
国外农机业多年的发展经验表明,采用智能化、自动化的作业方式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发展高效节本农业的有效途径。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我国科学技术方面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我国实现农业生产自动化、智能化打下了基础。综合应用信息技术、先进加工工艺于拖拉机产品上,实现计算机及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卫星遥感系统(RS),高精度的机、电、液(气)一体化等与拖拉机产品的有机结合。目前,我国第1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于GPS的智能变量播种、施肥、旋耕机”研制成功,已在上海松江泖新农场试用。国内第1台GPS收获机已经在“福田重工”诞生。
●产、学、研、推、管相结合
加强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能力,必须加快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的研究和开发,突出关键作物关键生产环节,着力解决农机科技创新滞后、技术供给不足问题。坚持引进、消化和自主创新相结合,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根据农业生产需要和技术发展趋势,逐步减少和淘汰不利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落后机具,做到产、学、研、推、管相结合;通过组织实施重大新型农业机械产品和配套机具的开发和生产,充分发挥社会力量,通过市场拉动,引导农机企业加大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力度;通过政策扶持、科研开发、示范推广和市场机制,逐步形成可持续的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体系和良性循环发展的推广体系。
目前中国农机化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相当差距,仅相当于法国20世纪50年代、韩国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水平。从发展阶段看,我国农机化已进入了初级阶段后期,准备迈向中级阶段的关键时期。随着国民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传统农业将逐步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中国的农业机械化定会得到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