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学生作品>>征文2007
土葬、花坛葬、海葬
[2008-10-30 12:33:36]

    清明节之日,在新闻中获悉上海郊区墓地资源不够用的消息。据有关专家 预测,上海每年去世近10万人,其中90%以上的遗体火化后葬于公墓,照这个落葬比例,上海本地的公墓用地最多只能再支撑4年。 现在上海的滨海古园、松鹤墓园、福寿园等6个较大的公墓园已开始小型墓的试点,将原来规定的“单穴面积1.5平方米、双穴 面积在3平方米以下”,一律缩减为“1平方米”。
    实际上,一个1.5平方米的墓地一般都在3万元以上,较好的地段有可能卖得更高。城市中每天有无数的 人死去,而现今城市中还有不少住房困难的人,解决这部分人的居住问题已是当务之急。如果说墓地是已故亲人的一片安息之地的话 ,那么,有限的土地资源还是更应为“安居工程”所用。
    至2007年3月底,本市所有公墓占用土地总量已达7500亩。今年清明期间,上海将落葬1.5万穴,今后用于 墓地的土地存量只有2300亩,这无疑给上海隐藏着的公墓用地紧张的现状再一次敲响了警钟。  
    中国的传统概念上一直遵循着“入土为安”的原则。近年来,又不断推出花坛葬和树葬,伴随 着生机勃勃的植物一同埋下,既节约土地,又减少了殡葬费用。“花坛葬”美化环境,为城市添绿,过滤着我们所呼吸的 空气,且亲人友人的骨灰埋于地下,与自然相结合,营造了良好的观感,既称得上是“和谐殡葬”,又满足了中国人 “入土为安”的要求,不那么富裕的人也能购得一小份土地以便让亲人安息。但据报导,原本为节地而推出的0.2平方米 的“花坛葬”,却由于市场需求不旺而悄然变身为1平方米多的“花缸葬”,原因是每个花坛都有不同的朝向 ,而朝向不好的花坛则无人过问,因而“花坛葬”的数量大大减少。而“花缸葬”已失去了“花坛葬 ”原有的节约土地的意义,则不宜提倡。
    上海市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大多数市民仍持有“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有92%选择了骨灰 墓葬。随着城市老龄化的发展和土地资源的日趋紧张,在国外盛行的海葬是一种很好的解决方式。碧波万顷的大海容纳了成千上万种 植物和动物,将骨灰倾注于此,先人能得以安宁与平静,且海葬完全不占用土地,比起花坛葬和树葬则更加节约,是一种最彻底的节 地葬。将骨灰融入大海宽阔的胸怀,已成为一些人向往的归宿。
    从保留骨灰到不保留骨灰,从土葬、花坛葬、树葬,直至海葬,不仅体现了移风易俗的先进殡葬文化,同 时,也是对土地资源紧缺的积极回应。虽然目前全市节地葬式的销量比例仅占土葬墓地比例的一成多,但在思维与认识愈加开放的将 来,殡葬文化一定会与节约文明同行。

2007•中学组三等奖
                         上海市储能中学初二(6)班  陈燕汝
 

上一篇: 我的人生漂流记——一张白纸的不幸... 下一篇: 蓝色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