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学生作品>>征文2006
疾病面前,我们不再无助
[2008-09-16 11:23:33]

    自人类诞生以来,疾病就与我们形影不离,而疾病也是影响人类健康及平 均寿命的重要因素之一。世界上最早记载人口平均寿命的国家是古希腊,当时平均寿命19岁;16世纪欧洲人平均寿命21岁,到了17世 纪已达到26岁;18世纪增至34岁;20世纪初达50岁。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日本男性平均寿命已达71.6岁,女性为78.3岁,这是社会 发展和文明进步的结果,更是科学发展及医学水平进步的结果。
    利用科学解决人类生活和健康中的问题,是科学家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一点在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中得到 了充分的体现。20世纪,医学的发展由传统的经验医学发展为对于疾病机理的探讨,而且医学研究本身在解决了许多临床问题的同时 ,秉承了19世纪医学的传统,通过临床问题探讨了一些科学的问题,并因此而促进了微生物学、生理学等学科的发展。
    前5次诺贝尔医学与生理学奖中有4次颁发给了医学家。而且这些获奖者的工作几乎都是在19世纪开始后完 成的,这也算是20世纪的科学家向19世纪科学家的一种致敬方式吧。冯贝林(第一届),治疗白喉;罗斯(第二届),治疗疟疾;芬森(第三届) ,治疗狼疮;科赫(第五届),治疗结核病。无论从19世纪的角度看,还是从20世纪的角度看,这些获奖者的成就及其意义都令人肃然 起敬。
由于他们的发现,人类对许多疾病不再惧怕。下面就列举一些依靠科学技术来治愈人类疾病的例子。

    关键词一:弗莱明与青霉素
    弗莱明因发现青霉素而获得1945年诺贝尔奖。青霉素的发现开辟了一条新的致病途径,拯救了成千上万条人命 。弗洛里因为深入研究了青霉素的致病机理而获得1945年诺贝尔奖。
 

   关键词二:胰岛素
    班廷和麦克劳德因为发现胰岛素而获得1923年诺贝尔奖。胰岛素及其功能的发现,解释了困扰人类数千年的糖 尿病问题,并为治疗糖尿病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关键词三:器官移植
    通过外科手段,将他人的具有活力的器官移植给病人以代替其病损的器官的手术。临床异体器官的移植始 于30年代。1954年,世界上第一例同卵双胎间的肾移植在美国波士顿获得成功,开辟了器官移植的新时代。中国器官移植始于70年代 ,到1986年中国已进行肾移植手术1700多例,肝移植59例,心脏移植3例和少数肺、脾和胰腺移植,其中的一些项目还处于国际的领 先地位。
    目前器官移植术还存在两大难题:第一是供移植用器官的来源困难。器官移植需要从尸体上摘取大量的活 器官,这项工作越早越好,过晚了器官移植的成活率低或等于零,失去了器官移植的意义。因此,死亡标准应重新确定,改变传统的 呼吸、心跳停止的死亡标准为脑死亡标准,而对脑已死亡的人,只要死者生前不反对,其器官即可用于移植。我国由于脑死亡标准未 建立,使器官移植所需要的活体器官来源十分困难,而影响了这项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近年来,人们寄望于人工脏器的临床应用。 1982年12月2日,美国退休牙科医生克拉克安装了世界上第一颗永久性人工心脏并存活了112天,为人们展示了这项技术的前景。影响 器官移植另一难题是:移植后的排斥反应。器官移植和输血相似,组织型符合才有效,否则移植的器官就会被排斥,甚至会引起严重 后果。除了同卵双生的兄弟或姐妹间的移植不会发生排斥反应外,其他器官的组织型配对异常困难。70年代末瑞士发明了一种叫环孢 霉素的新药,能对抗排斥反应;近来美国又生产出一种单克隆抗体,能专一地对抗排斥反应,从而改善了器官移植的效果。
    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器官移植术会逐渐成为越来越多的致命性疾病的常规治疗手段。

2006中学组三等奖
上海市卢湾高级中学高二(8)班  邵 洋
 

上一篇: 一个山村的喜与忧——我的故乡行 下一篇: 渴望清泉——浅谈村镇水污染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