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学生作品>>征文2006
美好的生活“流”出来
[2008-09-16 11:47:06]

    水,是生命之源。
    亿万年前,当原始的海洋以惊涛骇浪冲刷着陆地,搅拌着各种物质溶成“一锅热的稀汤”时,生命的迹象开始渐渐在地球上展露。
    水,是文明之基。
    四大文明古国都起源于大河流域。我们的长江、黄河,千万年来奔流不息,用甘甜的乳汁哺育着华夏儿女,灌溉着神州大地,孕育出了灿烂、悠久的中华文明。
    水,是生活之本。
    鱼儿在池塘里尽情畅游,柳树在春雨后抽出新枝,农田在灌溉下麦浪滚滚。有了水的保障,工农业生产井然有序;有了水的滋润,人类生活蒸蒸日上。
    从太空中看我们的家园,是一个蓝色的美丽星球,因为地球表面71%被海洋所覆盖。然而,我们的淡水资源是极其匮乏的。地球上的水资源中,淡水只占2.53%,其中可供人类直接利用的还不到1%。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2200立方米,仅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据预测,到2030年左右,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的峰值,届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大概只有1750立方米,将被列入严重缺水国家。我们正面临着严重的水危机,若不采取有力措施,水荒将难以避免。
    地球上的海水却占到了地球水资源的96.5%。那么,我们为什么不直接饮用海水呢?肯定有许多人这么想甚至试过,而科学与实践告诫我们:万万不可。一般海水中的盐浓度能达到3.5%,而人体血浆中的盐分浓度只有0.9%,肾脏对盐分的最大浓缩能力也只能达到2%。人饮用海水后,排出的尿量要比喝入的水量增加一倍多,直接饮用海水不仅不能延长生命,反而会加速死亡。
    一方面是水资源的短缺,一方面又客观存在大量水资源,这就是矛盾所在。同时它也启发人们,既然海水因含盐量高而不能直接饮用,为何不除去这些杂质呢?于是海水淡化便应运而生。
    海水淡化,顾名思义就是将咸涩的海水变成无色无味的淡水。目前,海水淡化的方法主要有蒸馏法、电渗析法、反渗透法、磁力淡化法等,其中应用最早也是最为普遍的是蒸馏法。蒸馏法的原理十分简单,就是利用热能将海水蒸发以与杂质分离,冷却后就是淡水。据一位主持海水淡化工作的专家介绍:“这种工作每天都在大自然中进行,我们所做的只是将其浓缩到人工装置中。不过目前空气污染严重,自然界中的雨水大都呈酸性,而海水淡化水的PH值为7,呈中性。”在水污染严重的今天,自来水的纯度也与它相差甚远。
    如果你想尝尝鲜,不妨在煮饭时收集锅盖上的蒸馏水,不过你将发现水量少得可怜。能量消耗大,设备要求高,产水能力却低——这是蒸馏法的不足,也是目前所有海水淡化技术的难关。现在的海水淡化水的成本约为每吨5~6元,是一般自来水价的好几倍。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淡水资源的愈发匮乏,这一差距将逐渐缩小,海水淡化的优势也将日渐凸现。
    世界海水淡化水的日总产量现已达到3500万吨,供给人口超过1亿人,而我国目前每天海水淡化水产量仅为3万多吨。
    我国的海水淡化工程技术研究工作始于1958年,虽然起步较早,但技术水平低、创新能力差,许多核心技术依然受制于人。不过令人欣喜的是,近20年来,在我国的许多沿海省市已实施了一批中小型的工程,而那些海水淡化技术发达的国家正是从一些较小规模的示范工程起步的。随着政府对海水淡化的重视、淡化技术的日趋成熟以及相关人才的层出不穷,让海水淡化水流进千家万户的水龙头,彻底解决中国的水危机,将不是一个困难而遥远的梦想!
    汹涌澎湃、物产丰富的大海有着不可一世的威严,大可傲视百川,但是大江大河也不情愿甘拜下风、俯首称臣,纷纷尽显英姿。
    19世纪下半叶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将人类带入了电气时代。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中,发明创造如雨点般洒向大地,科技发展也如雨后春笋般节节拔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更是有了质的飞跃。
    电力,这种清洁、便利、高效的能源,逐渐成为生产生活的支柱。但是,由于人们对它的过分依赖,我国的电力近些年来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其中以经济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缺电最为严重,特别是夏季用电高峰时段,拉闸限电频繁,许多工厂的机器都被迫享受了高温假的待遇。据国家权威部门测算,从2000年 到2005年,全国因缺电给国民经济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失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
    不过随着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工程的进展,发电机组的陆续投产,全国的电力缺口已陆续得以填补。众所周知的三峡工程,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水利工程,那它又是如何发电的呢?
    其实,它利用的就是水力发电。这个原理并不复杂:由于大坝两边的水位落差,高处的水犹如瀑布般倾泻而下,将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推动水轮机,水轮机又接上发电机随之转动,便发出电来。其基本原理类似于古代农业生产中的水车,只不过水车最终用来灌溉,而它是用来发电罢了。
    发电,是三峡工程的最主要功能之一。这项几代人呕心沥血的世纪工程预计将于2009年完工。届时,26台单机容量70万千瓦时的发电机组,投产运行每年可发电847亿千瓦时,其不但相当于10座180万千瓦级的火电厂,且每年能减少燃烧原煤5000万吨,减少排放可造成温室效应的二氧化碳1000万吨、可造成酸雨的二氧化硫200多万吨、一氧化碳1万多吨、氮氧化物37万吨和大量的废水、废渣、浮尘等有害物质。蔚蓝的天空又将少一块疤痕,多几分光彩。
    三峡工程的输电供电范围涉及华中、华东、川南电网,覆盖区域包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在内的九省两市。它将有力地促进全国电网联网,推动全国电力统一调度,提高电网运行的可靠性和经济性。等到三峡工程水电机组全部投产后,将大大缓解全国电力紧张的矛盾。
    纵观人类的发展史,可谓矛盾不断、危机四伏,可是最终都被人类用科学的眼光和技术的手段转危为安。正是在这些磨难中,人类应对自然的能力日趋提升,完成了从顺应自然、适应自然到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转变。
    不过,利用绝不是滥用。虽然大自然拥有丰富的宝藏,但是对于大自然的慷慨,我们必须要懂得珍惜,否则,浩渺的大海也会干涸!
    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我们有节约意识,细心观察、肯动脑筋并付诸实践,也会有惊人的收获。据报道,深圳电子技术学校的4名学生,在做环保调查时发现学校洗手间的冲水设备陈旧,无论有没有人,水箱满了以后就自动放水,让大量水资源白白流失。于是他们便动了“小脑筋”,做了“小手脚”,给学校的12个洗手间每个都安上了一个感应开关,有人时水箱进水,无人时关闭。每个装置的成本不过150元。该校校长称,此举一天就可节水140吨,保守估计每年节水达3.8万吨,为学校节约水费10多万元!这几位学生关注生活,发挥专业所长,为节水工作做出了贡献,将节约资源落到了实处。
    当我们在家里收集洗衣服的水冲马桶、淘米水浇花时,有没有想到过在繁华的都市地下也有一套大的节水系统在做着类似的工作呢?在前不久举办的民防研讨会中,同济大学地下空间研究专家束昱教授,提出在上海修建地下人工河的计划。他指出,上海在夏季常受暴雨袭击,一些地段积水严重,地下河流可以迅速排除地面积水,这些水经过处理后可用于绿化、洒水、洗车等用途,这真是一件一举多得的举措。珍惜水资源,有效地利用水资源,将不利化为有利,将灾害变成资源,细水长流,这就是科学的魅力所在。
    科技推动着社会的持续前进,促进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用科学武装自己,与自然和谐相处,对于美好的未来我们充满信心。
    水是生命之源,是文明之基,是生活之本。水给予了湖泊的智慧、江河的激情、大海的胸襟;水孕育了人类的健康成长,万物因水而更加美丽。那么,科学又何不如此呢?
    科学,让美好的生活源远流长!

2006•中学组三等奖
上海市奉贤中学高一(16)班  严 昊
 

上一篇: 畅想未来 下一篇: 噪声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