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学生作品>>征文2006
用科学态度善待沙漠
[2008-09-16 12:36:45]

    近些年来,长期肆虐我国北方地区的沙尘天气得到很大缓解,特别是近几年, 沙尘天气发生频率和强度都降到近50年来的最低水平。这让人似乎感到,沙尘天气已经被制伏了,憧憬着在鲜花盛开、风光明媚的春 日去踏青,去赏花。然而,就在人们充满希望之时,进入今年4月份后,我国北方地区频繁发生的沙尘暴给部分地区造成严重的生命 财产损失;接连不断的大范围浮尘天气给我国东部地区的大气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强度之大,影响范围之广为近年来所少见。沙尘 打碎了人们的一个个美好憧憬,撕裂了人们梦幻中的一道道彩虹。面对沙尘天气突如其来的反弹,让人们顿陷茫然之中,不知所措。 在大规模生态建设工程已经实施了四、五年之后的今天,人们不禁要问,究竟是哪儿出了问题?的确,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到底如何看待今年春天的沙尘天气。
    一、气候异常波动——今春沙尘天气频繁的主因
     沙尘天气是干旱地区的一种常见自然现象,受大气环流所制约。冷空气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沙尘天气的 不确定性和波动性。冷空气活动活跃,势力较强,降水稀少,土壤干燥疏松,是今年春天沙尘天气频发的主要原因。
    沙尘天气是干旱地区的一种常见自然现象,早在人类社会出现之前就有。据气象部门的观测资料显示,近50年 来,我国北方地区的沙尘天气总体上呈逐渐减少的趋势。其中,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最为频发,从八十年代中期起呈现显著的持续 下降趋势,从90年代初到目前为止的20多年间,一直保持在50多年来的最低水平。其实,即使把今年春天的沙尘天气,放到最近50年 的尺度中,仍属平均偏低的水平。
    二、尽管沙尘天气频发,干旱区生态环境确在好转
许多证据显示,最近几年来我国北方干旱区的植被状况总体上的确在好转,沙化土地的生产力在逐步恢复,    治理区生态环境及群众的生存和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尽管还没有达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七、八十年代甚或九十年代初期的水 平,但与五、六年前相比,总体上确实在逐渐趋于好转,这是不争的事实。不要因为沙尘天气的突然频发,而对目前环境的真实状况 产生怀疑,更不能因此丧失治理的方向和信心。
    上世纪末,土地沙化不断扩展的局面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进入新世纪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先后出台了 许多关于加强植被和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启动了一系列重大生态建设工程,加快了沙化土地的治理步伐。几年来这些保护 和建设措施的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特别是近年来北方干旱区降水普遍偏丰,其中西北极端干旱区降水增加幅度较大,如新疆全 部、阿拉善高原西部及青藏高原降水增幅达3-5成,部分地区甚至更多。较好的气候条件促进了天然植被的自然恢复,有利于人工治 理效果的提高和治理成果的巩固。在政策、治理及气候的共同作用下,我国北方干旱区的植被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据第三次全国荒漠 化和沙化监测,我国土地沙化已从1994-1999年间年均净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变为1999-2004年间年均净减少1283平方公里。反映在 地面上,其典型特征是流动沙地和低盖度植被的面积大幅度减少,固定沙地和中高盖度植被面积大幅度增加: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 ,植被盖度较工程启动前提高了两、三成;西北五省区及内蒙古自治区森林覆盖率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艾比湖水面在逐年回复;青 海湖水位逐渐回升;内蒙古草原牧草盖度及产草量在逐渐恢复。所有这些都标示着我国北方干旱区的生态环境在向好的方向转变。虽 然植被恢复的速度较慢,形成的群落还不稳定,但在总体上毕竟扭转了我国北方地区生态环境在长达半个世纪中持续恶化的趋势,出 现了由坏向好的变化局面。因此,在“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的共同作用下,近几年 北方干旱区植被趋向好转。
    因此,不必因为沙尘天气的突然频发而对北方干旱区生态环境总体趋于好转的现实产生怀疑,也不必因此丧失 沙化土地治理的信心。试想,如果没有这些年的不懈努力,如果没有这些重点生态工程的实施,沙尘天气一定会更为严峻。
    三、目前我国防沙治沙的主要目标并非治理沙尘天气
    根据我国北方干旱区的自然环境及土地沙化的现实,我国防沙治沙现阶段的主要目的可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 通过法制、政策和保护等手段,合理利用土地及各种资源,减少人为活动的破坏,防止非沙化土地变成沙化土地;二是通过治理活动 ,逐步恢复沙化土地的生产力,改善治理区域的和群众的生存生产条件,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第三,通过治理和保护,合理利用各 种资源,促进植被恢复,减少裸露地表,抑制就地起沙,对沙尘天气也有一定的削弱和缓解作用。但是必须清楚,尽管我们的保护和 治理活动虽然也有削弱和缓解沙尘天气的作用,但消除沙尘天气并不是现阶段我国防沙治沙的主要目标。
    由于目前人类还不能控制沙尘天气,也无法改变广褒辽阔的荒漠半荒漠地带的干旱少雨状况,因此,我们也就 不能期望沙尘天气得到消除。从这个意义上说,沙尘天气以前有,现在有,今后还会有。对此,我们应该保持平常的心态,必须有足 够的心理准备。
    四、无论沙尘天气是强是弱,人们付出的艰辛都没有白费,防沙治沙都不能松懈
    说沙尘天气不可能消除,并不意味着人类在沙尘天气面前什么也不能做,只能听任沙尘天气的肆虐和摆布。在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活动具有两重性,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可能直接导致土地沙化的扩展,合理的人为治理活动却可以使沙化土 地的生产力得到恢复,削弱和缓解沙尘天气。人们的努力已深深地刻印在大自然的记忆里,不论沙尘天气是强是弱,人们的艰辛都没 有白费。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活动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人类在没有正确认识自然之前,过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总是把自 己放在自然的对立面,凌驾于大自然之上,干出违背自然规律的憾事。例如,上世纪下叶的几十年间,不合理的人为活动,直接导致 了我国沙化土地的持续扩展。另一方面,人类一旦认识到这些不合理活动造成的严重后果,认识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就会用 科学发展观指导自己的行动。这时的人类活动则可以促进自然的修复,和谐人与自然的关系。例如,目前正在实施的重大生态建设工 程,通过采取保护和治理措施使沙化土地得到治理,植被得到恢复,不仅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也使群众的生存与生产条件得到改 善,同时也对沙尘天气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抑制和削弱。
    虽然人类目前还不能控制沙尘天气,但并不意味着在沙尘天气面前什么也不能做,只能听任沙尘天气的肆虐。 实践证明,通过造林种草等方式恢复植被,增加植被覆盖度,可以缓解沙尘天气的强度和危害。在抑制沙尘天气方面,恢复植被是目 前人类唯一能采取的有效措施,尽管这种措施的作用是有限的,但直到现在人们还没有找到比这种措施更有效、更经济、更实用的措 施或方法,这是国内外科学界的共识。
    目前,我们对付沙尘天气的方法主要是:要在继续加强农牧交错和草原带植被恢复的同时,针对沙尘天气主要 形成源区——荒漠半荒漠地带的自然条件,对于那些沙尘暴高发、对区域乃至全国影响较大、又有一定人为活动干扰的区 域,要采用强制性的封禁保护措施,减少人为活动的干扰,促进荒漠植被的自然恢复,只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那么在相同的气候 条件下,沙尘天气是可以得到削弱和缓解的。
    我们没有理由忽略面积广袤的旱地和居住在那里的人们:地球超过四成的土地为降水稀少的旱地,而全球人口 的1/3,也就是近20亿人生活在干旱地区。更为重要的是,许多居住在干旱地区的人们还生活在贫困之中,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和气候 变化,使得旱地荒漠化的脚步还在继续前进。荒漠化不仅侵蚀着当地居民的生活空间,而且严重影响着周边地区乃至全球的生态环境 。
其实,作为全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沙漠在内的荒漠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已存在。尽管降水稀少、植被稀疏,但只要没有外 力的大规模入侵,荒漠不仅能够维系自身的生态平衡,与周边的草地、绿洲相互依存、和平共处,并且对全球气候发挥着不可替代的 调节作用。 
    换言之,荒漠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无视大自然的规律,对其进行盲目开发,导致了荒漠的扩张。十九世纪 二三十年代,美国在西部草原大面积垦荒,引发了震惊世界的黑风暴。七十年代初,苏联也发生了类似的生态灾难。在中国,塔里木 河上游的大规模灌溉,致使下游断流、胡杨林成片死亡;黑河上游修建的水库截拦了河水,把原本水草丰美的东、西居延海变成了 “罗布泊”;内蒙古南部的草原垦荒,使原来的草地沦为沙地……中外历史上,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其教 训不可谓不惨痛。
    人类不可能也不应该消除荒漠,正确的方向是纠正自身的思维和方式,防控人为因素导致的荒漠化,并与固有 的荒漠和平共处。当前的问题是,居住在荒漠化地区的人们正面临贫困与环境恶化的双重挑战;而人口的增长和提高生活水平的欲望 ,更增加了应对挑战的艰巨性。
    大地无言,厚德载物。即使是荒凉的沙漠,不也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石油和矿产资源吗?而今,太阳能和风能 技术的日渐成熟,又使沙漠成为可以预见的能源基地;滴灌、喷灌等节水技术的推广,使干旱地区的高效农业成为可能;荒漠化地区 的一些植物种类,被研究证明是治疗疾病的新药材;奇异瑰丽的荒漠和祖先的文化遗存,为新兴的生态旅游增添了新的内涵 ……
    环境无国界,干旱地区人们的生活境况和自然环境,与世界其他地区一体共存、休戚与共。今年是《联合国防 治荒漠化公约》生效10周年,相互支持、协同作战,更加关注并大力改善荒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当是全人类更为自觉的共同使命。  

 2006中学组一等奖
上海市格致中学高二(5)班  叶凌峰

    评注:行文切合主题,论述较科学严谨;收集及运用资料较有针对性;文字舒展,可读性强。
 

上一篇: 科学,让生活更美好——2006科... 下一篇: 噪声的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