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协会要闻
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十届三次理事会内容通报(二)与会理事、监事就协会工作所提意见和建议和钱理事长的讲话
[2021-02-08 13:25:17]

 

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十届三次理事会内容通报(二)

与会理事、监事就协会工作所提意见和建议和钱理事长的讲话

    与会理事、监事就协会工作所提的意见和建议  本次理事会的第二项议程是请与会理事、监事就协会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下是根据现场记录整理的文稿。

我先表个态,我们编辑记者专委会的工作,在2021年会按照预定的计划继续深入地的开展好。配合江老师刚才提到的准备今年召开以汪品先院士的作品为研讨对象的科普作品研讨会,把工作做踏实了。另外,疫情在短时间里不会改变,我们专委会要结合抗疫,把面上的和条线上的工作,也就是宏观上的和细节上的结合起来做好。  

    王世平(协会副理事长、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总编辑):

 

 

听了工作总结,今年协会做了很多工作,明年的工作也具有前瞻性和操作性,协会每届有优秀编辑记者的评选,评选的范围可以扩大一点,譬如扩大到科普传播领域。比如卞老师最近得的科普传播奖也是民间自发评的一种奖。形式可以很多样,这也是一种方向。协会有能力,也有条件可以办一些奖,不仅仅是面对理事和会员,也可以面对公众。借鉴一些民间机构的做法,协会可以办的更严谨些,在社会上扩大影响力,也是一种可行的方法。王韬的建议很好。协会秘书处会认真考虑,稳步推进)

 王韬(协会常务理事、东方医院灾难医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杨秉辉(协会荣誉理事长):听了总结报告和计划,非常全面,没有补充意见。关于今年的工作,提一个小小的建议,请加上一条要继续做好防控疫情的科普宣传工作,我们国家的防控工作之所以有相当好的成绩,和民众科学知识的提高、对新冠病毒的理解很有关系,民众都积极的配合,比如戴口罩,等等,我建议在今年的计划中加这样一条,继续做好疫情防控的科普宣传。杨秉辉荣誉理事长的建议很及时。协会在去年抗疫第一时间就及时跟进了科普抗疫工作,如今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继续做好科普抗疫工作也是今年科普的重点之一。协会网站、微信号会持续跟进这方面的内容,也请各位会员继续关注支持,提供原创文稿、图像作品。)

 

 卢宝荣(协会常务理事、复旦大学教授):我想我们协会科普工作未来的着力点可以参考国家对科学研究的四个面向:1、面向国际前沿。科普就是延伸和传播,把复杂的科学研究翻译成大众语言,用喜闻乐见的形式让老百姓知道,告知科技的最新研究成果。2、面向经济发展主战场。怎么发展经济中很重要的一条是国家对粮食安全非常重视,要大力发展种质资源保护,中国人的饭碗要控制在自己的手里而不是进口。由此要加大一点和粮食安全有关的科普。3、面向国家的重大需求。包括粮食安全、人民健康、发展经济、高科技发展研究等。4、疫情之后,面向人民的生命和健康会更受重视,科普抗疫工作要跟上。

    董长军(协会副理事长、人与环境摄影平台创办人):2021年我想把我们做了十年的人与环境摄影平台积累的大量素材和科普做一个结合,和其他专委会紧密联系,让科普更直观、更可视化、更立体。我们要向其他专委会多学习,2021年把摄影和美术专委会恢复运作起来。

 

 

 

去年在科普作协的支持下,申请到一个科普沙龙的活动,在科普作协和相关老师的支持下,开展了一个科普人才孵化的计划,让青年医生有机会得到大咖专家的指导。今年也想继续做下去,希望得到各位老师的支持。

 王懿辉(协会理事、上海肿瘤医院精神文明宣传科科长):

 

 

魏东晓(协会常务理事、上海戏剧学院电影电视学院艺术创作中心主任):我去年一直在做上海天文馆“假如剧场”内容的搭建,目前在做后期。我们协会的创作长期来以文字为主,近年来从文字作品转换到影视产品,文学思维转换为形象思维是一种方向和趋势。我可以在这种转换中做一个桥梁工作和资源的调配作用。从文字到影视之间有很多工作可以做,在这方面我可以有一定的补充。魏老师的提议很好,协会会员间这方面其实有不少需求也有一定的资源,魏老师可以牵头组建一个文字可视化转化专业组。)

 朱建坤(协会理事、上海市科协科协大讲坛总策划):协会今年要开展的品牌活动,很多都坚持了10年。解读诺奖的活动到今年也已经10年了。2020年和新华网等合作,利用诺奖解读报告做了9部微视频,新华网投资50万,相关的微视频马上要上架了,这个传播的量会很大,而且是可以延续留存下来的。协会有科普创作的优势、有专家的优势、有学校的优势,比如在大学生和在职青年科普培训方面已有很多经验,可以考虑搞一些精品课程的开发。

  

    刘楠(协会常务理事、上海自然博物馆教育研发部部长):上海自博馆参与协会工作最重要的一块是科普,自博馆作为科普产品的孵化平台,也是各位学员科普作品的展示平台。我个人一个建议是,协会有很多拿得出手的品牌活动,接下来要考虑让品牌活动有一定的影响力,比如诺奖解读报告会之类很好的原创的科普内容在网络上可以有一个深推,可以借助我们会员各自不同的平台,比如说各种文字创作平台,董长军老师这里的摄影平台,魏东晓老师的影视创作平台等等。科普创作未来越来越多元化,可以也必须跨界。协会可以打破隔阂、整合资源,共享资源。

     魏东晓:我来约下刘楠,探讨合作制作一些培训班学员、学生志愿者的原创科普作品。

关于2021年的协会工作,完全支持江秘书长刚才提出的几方面计划。具体针对我参与的大学生科普创作培训有几点思考和建议。一是在培训内容方面,结合近期上海两会期间,很多委员和专家提出的“科创中心建设,科学普及先行”建议,更加聚焦科研成果科普化,把握疫情防控、外太空探索等重大主题,邀请在一线工作的相关专家,给学员带来最新的内容,并指导学员的成长。二是在培训形式方面,进一步拓展线下与线上相互结合的培训方式,在本届探索的基础上,把一些适合的培训活动,通过线上的方式,让更多感兴趣的大学生和科普爱好者参与,拓展培训的影响力和公众的参与度。三是在长效化发展方面,把大学生科普创作培训与高校人才培养,与出版社、科技场馆等各科普相关单位年轻人才的培养做深度结合,把一些既有的科普项目(如自博馆刘楠老师这里的《螺说》科普视频创作)、科普创作选题相结合进行,把需求公布出来,有针对性地推荐感兴趣、专业相关的学员,包括老学员参与其中,形成传帮带的效果,在实践中促进学员成长,也形成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刚才朱老师建议,开发精品课程,也是很好的方向。

 苏振兴(协会理事、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副院长):

目前我在做一些偏重教育的科普项目。听了刘楠老师的发言,有很多内容可以和博物馆结合,做一些内容开发工作,其中有些讲解、影视产品都是可以开发的科普资源。未来协会可以和科普基地、科研院所更多结合起来,把这些科普资料做成通识教育的课程。

卢昱(协会理事、科学教育课程设计者):

 

 

 

  江波(协会理事、科幻作家):协会的工作是如何普及科学知识,对我这样的科幻创作者来说,是怎样吸收科学知识。卢宝荣老师的发言提到科普也要四个面向,对科普创作来说得到科技前沿的知识很重要,否则就成无本之木。建议协会与一家博物馆或科普基地合作,建一个科普阅览室,放置一些最新科技期刊、图书、影视作品,学员、会员和对科普有兴趣的市民可以去看看。如果有条件,这个阅览室还可以搞些小范围的交流。江波理事这个建议很好。看看我们理事中哪家单位有条件来与协会合作做成此事,具体我们一起商量推进)

 林佳(协会常务理事、全媒体与科普影视专委会负责人):听了江老师的报告,结合今年的主要情况,我们科影厂和科普影视与全媒体专委会今年主要聚焦前沿科技、重大工程、民生、健康安全,基础科技的研究成果,做影视化制作处理。基础科研怎样做成便于受众理解的科普,是我们一直在努力的目标。往年我们一直有线下活动,也会和协会有联动。每年中国科普作家协会都有一个评选科普影视的活动,由此建议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是否可以举办一个上海的科普影视评选活动,评选范围不一定是会员,可以扩大到社会,可以作为一个品牌的活动,也可以作为一个素材的积累,这些素材以后可以用于公众号或其他平台。林佳理事的建议和以上王韬的建议有共通之处。协会在科普影视方面的资源不少,是可以通过类似评选表彰作品的方式把力量聚合起来,请全媒体与科普影视专委会考虑一个具体方案,协会会全力配合。)

我的想法:协会的人才是方方面面的,能否用一种机制把人员和资源整合利用起来,譬如做一个数据库,资源共享,这样物色创作人选时可以少走很多弯路。我们这里的工作去年初少儿社《十万个为什么》除了在杂志上刊登防疫内容,还发布到公众号上,通过微信做了一些视频课程在线播放。科技节上“十万”还做了哑剧到各个地方演出,如果有学校、社区有这方面的需要,联系我们,我们可以去演出。

 王音(协会理事、少儿出版社《十万个为什么》编辑团队负责人):

 

 

 

全程听了发言,全都不容易,各专业组都尽了最大的努力。今年抗疫进入常态化了,今年的主旋律还是抗疫,我们协会有很多资源没有很好的整合,光是一个花名册还不够,还要有这些会员有哪些专长,出过什么书等等,这样有需要的时候,能找得到人。现在都说防疫做的很好,但我们也看到很多不够理智的东西,这和防疫科普有很大的关系,我非常愿意介绍我们区疾控中心的主任入会,他非常愿意参加,他是人大代表,也经常写点东西。谢谢李老师的建议。我们这两天已经发出给所有会员的信息补充登记表,主要是补充其科普创作的门类、领域和方向等,根据反馈的信息,办公室再补充到会员名录中。)

 李树德(协会监事、协会原美术专委会负责人):

    叶剑(协会常务理事、上海睿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没什么具体的建议,会员发展方面,我们也做了一些事,但可以说的不多。一句话,我们团队会继续努力,多创制出既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回报的科普产品。

 

 

 

廖玮(协会理事、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去年的疫情很多工作都难以开展,有些困难。但比较好的是,有了视频传播这种新型的传播形式。一般讲科普是对广大民众的科普,还有一种是对专业人士的科普。建议协会可以组织一些常规的线上交流报告,一周或两周一次,花的时间不用多,但可以把不同专业背景的人,比如科学的、工程的、制造业的、管理的、文化艺术的、影视制作的专业人士组织起来,做一个常规的平台,对不同背景的人有一个帮助。科普作家协会有很多人,涉及的面非常多,可以找到好的报告人。

工作报告已拜读,过去一年协会诸位老师做出了非常出色的成绩,新的一年也有翔实的工作计划。作为理事我要积极参与协会工作,向各位老师学习,力争在新的一年也做出一点小小的贡献。

丁子承(协会理事、科幻专委会主任):

 

 

 

 

报告提出优秀科普编辑记者评选改成两年一次,非常赞同!建议每次人数固定,如为十人或十二人,另外在表彰时每人增加一个代表性作品介绍。

 匡志强(协会理事、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副总编):

 

 

 

 

建议协会探索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有效活动组织途径,比如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更多作品交流,可否考虑网上展览、网上书架等形式,随时可看,随时可评。

 许琦敏(协会理事、文汇报首席记者): 

 

 

 

    钱旭红理事长就协会今年工作提了两点建议  本次理事会第三项议程是理事长讲话。钱理事长在讲话中就如何做好今年的协会工作提了两点建议:一是要把协会工作的衡量标准提升到与(科学、科普工作)走在前面的发达国家相比来找出差距。这个任务可以分配到各个专委会,让大家去寻找案例。如日本拍的一些科普视频看后非常震撼。要以宽广的胸怀去关注。依我看,我们国家的科学与科普是不相称的,科研走在前面一大截,科普跟不上。第二个是要与科普创作的初心使命相比来思考科普创作的维度是什么。如科学人文、科学思维、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等几个维度,分成不同类型,把每个专委会的作用发挥出来。通过横向、纵向两个方面去思考。要引导科普创作在应对未知挑战,激励更高价值的人生追求上有所作为。为此协会可以策划搞一些专题性的高端研讨会,影响和引导科普方向。一方面继续做好协会的常规面上活动,一方面要有一些高端引领的活动或产品。

    以上就是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十届三次理事会的主要内容。此件发给所有理事会成员、副秘书长、监事会成员以及协会各专委会。请大家知悉并结合钱理事长的两点建议和各位理事的建议欢迎因事请假未能与会的理事就如何做好协会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同心同德,开拓奋进,为做好2021年的协会工作而共同努力!
 

上一篇: 2019年度上海科技奖励... 下一篇: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