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协会要闻
科普创作要“以己之长,导众之兴”——刘夙老师从国外优秀科普作品引导学员探写作门道
[2021-08-25 13:46:55]

 

科普创作要“以己之长,导众之兴”

——刘夙老师从国外优秀科普作品引导学员探写作门道

    8月21日下午,由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会主办、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承办的第十三届上海市大学生科普创作培训班在线上举办第六场讲座。本次线上讲座共计40余名学员参加,培训班的主承办方有幸邀请到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理事、上海辰山植物园科普部研究员刘夙老师为学员们带来了《从国外优秀科普作品看科普写作》的精彩讲座。

    刘夙:从2007年开始从事植物分类学研究、科学传播工作及科技哲学和科技史研究,现为上海辰山植物园科普部研究员、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理事、上海市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理事。已经著译有科普著作20多部,包括原创作品《植物名字的故事》、翻译作品《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等,并主持建设了植物科普网站“多识植物百科”。

    刘夙老师根据自己多年从事科普工作经验,提出科普创作要“以己之长,导众之兴”。

    首先,他指出科普需要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知己,即需要发挥自己的长处,思考自己是擅长写文章,还是做视频还是什么创作形式。知彼,即要理解对方需要什么兴趣点在哪里。
    科普文章主要还是应用文,要把科学精神传播给别人,做到专业、流畅、系统、新颖。

    刘老师以自己举例,讲述了自己的特长和缺点,因而选择深耕文字领域,主要负责的是科普写作、科普翻译、科普网站建设的工作,意在引导学员们对自己进行认真剖析。

    刘老师又分析了当今中国受众的基本特点,即从“读文时代”到“读图时代”再到“视频时代”、倾向于碎片化的知识获取、对科普普遍不感兴趣、喜欢各种人与人之间的故事、各种“阴谋论”在网络上颇为兴盛等等。摆出这些事实的同时,刘老师也希望学员们能找到可以为改变这种现状而创作的方向。

 

    接着,刘老师从植物的文化、用途、历史、图鉴等方面,深入分析在科普中如何挖掘植物的特色,从而激发读者的兴趣和关注。刘老师以自己翻译的《醉酒的植物学家》、《英国皇家园艺学会植物分类指南》、《魔豆:美国大豆兴旺史》、《DK植物大百科》等国外优秀科普作品为例,告诉大家科普创作可以采用“轻阅读”形式,利用好受众的碎片化阅读方式,在多年积累中形成自己的科普作品。 

 

 

    最后,为了更好地激发读者的兴趣,刘老师建议在写作技巧可以尝试系统比喻的方式,让难懂的知识通俗化,例如《基因的故事》中将“核DNA-胞质DNA-蛋白质-RNA”比喻为“皇帝-藩王-大臣-使臣”;在科普文章中应该尽可能少使用术语。语言越简单,受众越容易理解。同时,恰当地应用拟人化手法,把自然物和自然现象用拟人化的方式叙述起来,可以极大方便公众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如果这种拟人特别贴切时,尤其可以起到良好的科学传播效果。例如《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全文通篇用拟人的方式讲授知识,可以说是把植物写活了。

    讲座结束前,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江世亮老师提到,今天为大家带来二场讲座的丁子承老师和刘夙老师多年来潜心研究科普创作,也善于总结创作经验。他们为了这次讲座专门了解了学员们正在进行的创作进展以及碰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为大家讲解如何进入科普写作之门,无私地分享他们的宝贵经验和切身感受,相信对大家会有不少启发。希望学员们将讲座所学用到自己的作品创作中,抓紧时间完善作品。

    本版文字撰稿:唐瓴 李昱 王琳溢
    图片截图:黄引娣、薛正超
 

上一篇: 第十二届大学生科普创作培... 下一篇: 【光荣榜】上海援鄂医疗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