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协会要闻
做一个光荣的科学宣传员——第五届长三角科普创作高峰论坛侧记
[2023-03-08 14:16:39]

 

做一个光荣的科学宣传员

——第五届长三角科普创作高峰论坛侧记

乔志远

(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参加第五届长三角科普创作高峰论坛者留影)

    2023年3月3日,我作为上海科普作家协会的一员,参加了在浙江临海举行的第五届长三角科普创作高峰论坛,围绕“汇聚长三角资源、繁荣科普创作、建设科学文化”三大主题,与来自长三角各地的科普工作者相互交流经验、分享心得。上海科普作家协会共有6人参加本次论坛,分别是卞毓麟先生、董长军先生、任咪咪女士、孙正凡先生、叶剑先生和我。

(李兰娟院士致辞)

(武向平院士致辞)

    论坛从一段气势磅礴的临海地方宣传片拉开帷幕,临海城市风貌与精神随镜头一一呈现,古今交映,气势磅礴,结尾“好事降‘临’”的标语震撼人心。启动后首先是李兰娟、武向平两位院士录制的视频致辞,两位院士各有侧重,李兰娟院士见微知著,结合抗疫期间科普工作者在居家隔离、心理疏导、养生保健等方面的优秀成果,高度肯定了科普工作的价值,对未来科普发展提出了更高的期望;武向平院士则高屋建瓴,从长三角产业发展与科学进步的角度出发,强调了科普与科创的紧密联系,希望以科普事业的繁荣带动科创产业与公民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虽然没有亲临现场,但从视频中可以感受到两位院士对本次活动的重视与关注。

(武传宇副主席致辞)

     两位院士发言完毕后,浙江省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武传宇、台州市科协党组书记、主席阮吉敏、临海市副市长严齐军分别从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市的角度出发,对本次论坛提出了期许。武传宇结合浙江省“八八战略”,提出进一步发挥区域优势,把握黄金机遇,加强长三角科普创作资源整合,提升浙江省对内、对外的发展水平。(以上院士、领导讲话主要内容可见论坛官方新闻报道https://wap.peopleapp.com/article/rmh34315297/rmh34315297)。

(颁奖典礼)

    致辞环节结束后是简短的“2022年长三角科普创作联盟高峰论坛优秀论文”颁奖典礼。上海在此次论文征集活动中收获颇丰,27位参加者的论文均入选“2022年长三角科普创作联盟高峰论坛论文集”,其中20篇获颁优秀论文证书,在总共45篇优秀论文中占有较高比例,也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上海科普作家的创作及思考能力(入围“2022年长三角科普创作联盟高峰论坛论文集”,及入选优秀论文的名单见后)。
    之后,论坛在浙江省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张光霁主持下进入了本次论坛的重头戏——论坛主旨报告和专场报告环节。本次论坛共安排了16场专家报告,吴飞教授、苏青研究员分别做《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与挑战》《科普短文创作浅谈》主旨报告;卞毓麟、贾鹤鹏、冯伟民、黄蓓、杨多文、王晓义、季良纲等专家学者作了专题报告,围绕新时代科普的特点与要求,分享创作新经验,探索传播新途径,洽谈合作新空间。
首先是吴飞先生、苏青先生两位专家的主旨报告。

(吴飞先生主旨报告)

主旨报告给我的最大感受是“一文一武”,理性与感性兼具。吴飞先生是国内人工智能领域的“大咖”,他的主旨报告题目为“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与挑战”,以目前最受关注的AlphaGo与ChatGPT为切入点,从人工智能的起源——达特茅斯会议,到现如今改变世界的人工智能浪潮,将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三起两落”,争议与挑战等话题深入浅出地阐述清楚,人文故事与科学知识兼具。在发言最后,吴飞先生引用著名数学家大卫·希尔伯特的名言“我们必须知道,我们必将知道”作为结尾,将“求真务实、永不言弃”的科学精神传达给现场的每一位观众,极具感染力。

(苏青先生主旨报告)

    与吴飞先生不同,苏青先生结合自己多年来从事科普创作的经历与成果,围绕科普作品“写什么、怎么写、如何写好”三大主题,从素材积累、资料收集、日常观察、逻辑思考、风格养成等角度分享自己的写作经验,给观众不小的启发。他分享了与诸多科学家的信件与轶事,提出“写熟悉的、深受感动的、亲身经历的、有所感悟的、突然发生的、自己好奇的”,每一部分都附有自己创作的文章,他对热点话题的敏锐度、对日常生活的洞察力以及对科普创作持续的热情给我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
主旨报告结束后已逾12点。午餐并短暂休息后下午的专场报告准时开场。14场专场报告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类:

    一是在科普创作、科普研究、科普普及过程中的发现与思考。 

(卞毓麟先生专场报告)

    首先登场的是著名科普作家、上海市科普作协终身名誉理事长卞毓麟先生。卞先生以“对科普创作中若干关系的思索为题”,对自己在科普创作过程中发现的诸多问题进行剖析。卞毓麟先生极其重视作品的科学性和原创性,他以《福尔摩斯探案集》为例,认为内容大致相同,只做表面差异化处理的作品是廉价的仿制品,这是变相的剽窃,应当坚决抵制,为了明确表现出这一点,卞老师将季良纲先生的头像P在福尔摩斯身上,将伦敦换成临海,使得ppt顿时生动起来,引得会场笑声连连;此外,他还围绕成人科普与少儿科普的不同、元科普与二次科普的关联等话题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其中,做好元科普是卞老师着重强调的部分。他特意列举了近两年极具代表性的两部元科普作品——汪品先院士的《深海浅说》以及冯伟民老师的《进化史诗16讲》,认为这两部元科普佳作的特点都是由科学家开辟新知识领域,带动科普创作,与科普创作爱好者“共同唱好科学宣传这台大戏”。这样,无论是“发球员”还是“二传手”,都可以在科普创作中找到自己的价值。 

(冯伟民先生专场报告)

    冯伟民先生围绕博物馆在科学教育过程中的特点与优势,介绍了博物馆在馆校结合、研学实践领域的特色活动,通过馆内优质科普资源在校园的全面铺陈与下沉,让青少年“爱思考、勤动手、多读书”,使科普走进千家万户。 

(赵海虹女士专场报告)

赵海虹女士围绕自己在科幻写作过程中的遇到的困难,尤其是在科技迅猛发展、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更新迭代的时代背景下,科幻作家如何保持创作想象力与创新能力分享自己的见解,认为当代中国科幻作家应该把握时代机遇,利用好中国科学发展、科普发展的时代红利,让中国科学的新成果通过科幻作品呈现给全世界。 

    王继如先生就亲身参与的国家电网举行的能源公益科普活动,对活动成效与影响进行总结,积极探索在市场化条件下、能源结构转型时期为社会大众提供优秀科普作品与科普活动的良性发展之路。

    二是科协、科普作协在业务开展过程中的探索与总结。 

    受上海市科普作协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江世亮委托,上海市科普作协副理事长董长军先生介绍了上海科普作家协会近年来举办的品牌活动,阐述了科普作家协会的存在价值与必要,并紧抓“会员”与“创作”是两大核心,希望在未来集聚资源,积极作为,为上海乃至长三角科普工作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江苏省科普作协常务副秘书长张洁先生对江苏省优秀科普作品评选情况进行数据分析,认为近年来自然博物类与生命健康类科普作品较受欢迎,并分享了江苏省科普作家协会在扶持地方科普、科幻作品发展的尝试与探索。

    陈巍先生就临海市“人才强市”、“创新强市”战略,介绍了临海市科协在科普领域的工作成果,并提出“打造联动互补的科普阵地”、“持续探索青少年科普的新可能”、“形成区域与组织协同配合的科普工作格局”等建议。

    安徽省科普作协秘书长杨多文先生结合南淝河系列科普活动,介绍了安徽省科普作家协会近年来在科普活动领域的新尝试,并就科普作家协会的定位与职责,以及长三角科普创作联盟的定位与运行模式建言献策。

    三是优秀科普成果的经验分享。 

    黄蓓女士围绕其参与创作的《细胞智慧》一书,介绍在创作过程中如何兼顾基础性、科学性、学科性、趣味性和实用性,将晦涩难懂的细胞学知识转化为老少皆宜的掌上丛书。

    张素贞女士结合中国科学院在高端科普资源科普化过程中的设计思路、实施流程、“1+3+5”体系等内容,聚焦等离子物理研究所“人造太阳”(可控核聚变能源开发计划)项目,以此为主体阐述由中科院举办的多形式的科普活动。

    王晓义先生以《中国科学家丛书》的策划为中心,就如何弘扬科学家精神、如何将科学家精神具象化、如何寻找作品的定位与创新点、如何挖掘新内容、如何体现作品与其他同类作品的差异等问题分享心得,其中“求真不求全”、“篇幅宁短勿长”、“重视美术在作品中的价值与作用”、“创作与编辑一体化”等观点对青少年科普作品创作具有指导意义。

    任咪咪女士结合其参与运营的“不刷题的吴姥姥”科普短视频账号,分享了其团队在打破知识壁垒、扩大受众群体、解读高精尖内容的经验,强调科普短视频要注重趣味性、科学性、时效性。

    四是关于公民科学素质的数据分析与理论研究。 

(贾鹤鹏先生专场报告)

    贾鹤鹏先生及其团队以疫苗和转基因为主题,通过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对公民科学素质的影响与作用进行了总结,认为公民科学素质对公众行为的影响呈现出多元的倾向,并以此为依据对科普创作提出自己的建议,鼓励科普与文化价值观、家国信念相结合,以提升其社会认同与接受程度。

    季良纲先生的报告将浙江公民科学素质培养与浙江高质量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相结合,围绕物质富裕与精神富有,为缩减城镇与农村公民科学素质差值、开发地方特色科普资源提出诸多实用性建议。
是时已近下午六点。在完成本次论坛所有报告后,第五届长三角科普创作高峰论坛在东道主、浙江省科普作协副理事长季良纲先生的主持下圆满落幕。与会的各省市科普作家同行纷纷合影留念、互加微信、依依惜别。
    会后,笔者从论坛主办方处获悉,所有入选2022第五届长三角科普创作高峰论坛论文集的征文作者都能得到纸质版文集一册;入选优秀论文者会收到论坛主办方具名的证书。

    纵观峰会全程,来自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与一线科普工作者都结合自己的科普创作实践经历与感悟做了极具价值的发表,令我受益良多,也实际感受到长三角这块科技创新的热土正孕育着科普的种子,它将随科创产业一同萌芽、勃发,产生难以估量的巨大影响。
    但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卞毓麟先生、苏青先生等科普“老兵”对科普创作的赤诚之心——无论是耄耋之年的卞老师在高强度的上半程论坛与发言后,经过短暂休息又重返会场听取报告,抑或是苏老师毫无保留的分享自己的创作思路与经验,并留下自己的邮箱、电话,欢迎大家与他交流沟通,都令人深受感动。我不由得想起卞老师在发言结尾提到的竺可桢先生的名言“做一个光荣的科学宣传员”,我想这不仅仅是科学知识的宣传员,更是科学精神的宣传员,科普作家除了用文字与笔触影响读者,也用他们的行为与态度影响着、激励着台下年轻的科普创作者们,将科普的火炬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2023年,第六届长三角科普创作高峰论坛将落户上海,届时又会有怎样精彩的思维碰撞,真令人拭目以待。

(本文作者为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上海通志馆助理馆员)


    附:《第五届长三角科普创作高峰论坛文集》上海地区入选者及优秀论文获得者名单(加星号为优秀论文获奖者):
1、积极向老年人普及“四科”知识,努力提升老年人科学素质(东华大学  陈敬全)*
2、科普当务之急需要提升品质(上海市科协科普作协  林一平)*
3、新时期医学科普创作的特点及对创作者的要求(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  夏乐敏)*
4、疫情影响下纺织专业科普方式的创新与实践(上海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纺织专业委员会  冯宪)*
5、浅谈全面促进医学健康科普的路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付荣华;上海市儿童医院  王彤;上海医学遗传研究所  曾凡一)*
6、“水”的记忆与生命的形态(东华大学  周丰)*
7、知识类短视频的传播策略研究——以“不刷题的吴姥姥”为例(上海爱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任咪咪、关大勇、杨扬、王敬臣、陈全)*
8、“两翼理论”指导下的高校学生科普创作社团建设——以华东师范大学科学明航会为例(华东师范大学  涂皘)*
9、从观鸟活动到鸟类研究——公众科学的典型运用(上海自然博物馆  何鑫)*
10、短视频时代的植物科普视频创作探索——以上海辰山植物园“植为你说”科普短视频系列为例(上海辰山植物园  王西敏)*
11、古老而现代  迷你且洪荒——从微生物探索史中感知微小生命(上海教育出版社  黄伟)*
12、直面百姓之惑  消除恐惧忧虑——生物育种领域科学新闻报道的实践与思考(上海科技报  吴苡婷)*
13、试论“战略性科普”创作——以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科普为例(上海科普作家协会  朱盛镭)*
14、大学中学联动推进科学传播的新尝试——以《迷人的物理之惑》创作研发为例(同济大学  张莉、吴於人)*
15、依托全媒体矩阵传播的MG科普动画在公共卫生应急科普中的应用(上海科申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赵文跃)*
16、生物学科普读物创作选题与手法浅析——以朱洗《现代生物学丛书》为中心(上海通志馆  乔志远)*
17、谈杨福家院士科普创作的特点(《自然杂志》编辑部  段艳芳)*
18、科普巨匠  抗疫斗士——高士其科学小品的语言特色(上海科普作家协会  朱永年)*
19、博物馆公共艺术装置应用研究(上海科技馆  吉亚妮、陈近、沈戈)*
20、小映象近自然科普活动中科普摄影的植入与实践(上海稻橙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董长军)*
21、基于“教学做合一”的科学教育实践探索——以“校园有机农场”为例(上海市青浦高级中学  杨玲)
22、科技馆“展教一体化”的创新与实践(上海科技馆  吴晓雷、郑巍)
23、科技类工具书的数字化出版初探(上海辞书出版社  王佳丽)
24、数字可视化技术在科普场馆展览展示中的应用(上海科技馆  刘进军、吴晓雷)
25、科普作品中Earth一词的翻译和地球的形状问题(上海科普作家协会  孙正凡)
26、整理收纳促社区建设探索(上海市普陀纳样美收纳研究院  辜井)
27、长桑君脉法是中医界的革命(上海中医药大学  钱静庄)
 

上一篇: 【新闻】第五届长三角科普... 下一篇: 科普名家作品系列研讨会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