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协会要闻
繁荣科普创作 增进会员交流 | 第11期会员科普作品沙龙暨新会员颁证交流会举行
[2024-02-09 13:36:29]

 

繁荣科普创作  增进会员交流

第11期会员科普作品沙龙暨新会员颁证交流会举行

上海科普作家协会 2024-02-08 17:27 上海

  2024年1月27日,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第11期会员科普作品沙龙暨新会员颁证交流会”在上海观止矿晶博物馆举行,并得到上海市矿物化石研究会的大力支持。

  本次活动是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在2024年的首场会员交流活动,也是首次将两月一次的会员科普作品沙龙和每季度一次的会员颁证交流会合并一起举行,更是首次跨协(学)会合作。协会旨在通过这样的尝试,为会员在活动内容和形式上提供更多的获得感和更多的差异化交流,也以此增进协会间的交流合作。

议程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一是与会的协会新老会员在上海市矿物化石协会王洪元秘书长的带领下,参观观止矿晶博物馆;
  ▲二是协会秘书长董长军与上海市矿物化石协会会长周易杉互赠图书; 
  ▲三是协会会员、《美丽的化学元素》一书著者吴尔平分享了该书的创作历程及创作启示;人民邮电出版社科普出版分社资深高级策划编辑刘朋、华东师范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陈波副教授、上海理工大学材料与化学学院缪煜清副院长作为互动嘉宾从编者、专业及科普同行等不同侧面分享了他们对该书的读后感;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终身名誉理事长卞毓麟老师做总结点评;
  ▲四是新会员颁证仪式与交流环节,分别由协会理事长吴家睿、监事长熊仕华、副理事长刘楠代表协会向2023年第三、四季度加入协会的新会员颁发会员证书,与会新老会员分别介绍了各自创作近况,并由吴家睿理事长做总结讲话。

  一、参观观止矿晶博物馆

  基于本次会员科普作品《美丽的化学元素》与矿物化石有着天然的联系,所以,本次活动特别与上海市矿物化石研究会合作,并因地制宜,在内容增加了参观观止矿晶博物馆,希望让大家先对矿物、矿晶有一个大概的认识和了解。

  在大家签到后,即跟着早早等候在一楼的上海市矿物化石研究会常务副秘书长兼科教专委会王洪元主任的讲解,参观以矿晶为主题的非国有博物馆—— 上海观止矿晶博物馆,从一楼科普厅到二楼珍藏厅,从多元的矿石、化石到陨石、奇石等,再到“镇馆之宝”——“飞猿”又名“锁云”的故事和神奇……大自然沧海桑田的变化,以及鬼斧神工的神奇与魅力,既有美学的享受,又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半个多小时的参观,让与会者赞叹有加。

  正如王洪元所说“每一颗化石,都积淀着亿万年间文明发展的历史,讲述岁月的更替和变迁,浓缩成一部有关地球与生命科学的历史画卷。”“观察化石、了解化石,能够了解自然、历史等科学知识,也能通过化石确定地质层的年代,探索地球生命的发展历程。”这就是科技的奥秘,也是矿物化石科普引人入胜之处,或许也正因为如此,才有研究会会长周易杉先生等一批化石科普人多年来坚持矿物化石科普工作的精神和情怀所在。

  不少会员一边听着讲解,一边用手机记录着,参加2023年度第14届大学生科普写作培训班学员施卫淑还现场边听边手绘图文并茂的活动笔记,撷其中一页分享:

 

  协会理事、上海理工大学教授/博导、材料与化学学院副院长缪煜清在参观后表示,之前来过博物馆,今天再次来参观,看到很多精美的藏品,尤其是听了讲解,感受到这些矿石的背后其实就像我自己写的一首歌——《变化之学》也是《化学之歌》,其中有一句歌词说这是“元素的盛宴”,我们矿石其实也是元素的盛宴,刚好我们今天作品分享沙龙又是《美丽的化学的元素》,也体现了元素的这样一个盛宴的思想。

    因为有着共同的联结主题和深度交流与分享的基础,才有了本次与上海市矿物化石研究会的跨协会交流。在后续的会员作品沙龙活中,我们也会继续根据会员作品主题,进行跨协会合作,既为会员提供宽泛的学习机会,也进一步加强协会间的工作交流。

  二、互赠图书

    赠书仪式由协会理事、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副院长苏振兴老师主持,协会秘书长董长军与上海市矿物化石研究会周易杉会长互赠图书。

 

  上海市矿物化石研究会周易杉会长向协会赠送其主编的图书《申城石头记》,董长军邀请本期科普作品沙龙主角吴尔平一起向周易杉会长回赠了《美丽的化学元素》。

  周易杉会长在对与会会员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分享了其从事矿物化石收藏和科普工作的经历,包括成立上海市矿物化石研究会、矿晶博物馆,组织矿物化石展、出版矿物科普杂志,以及科普讲师、培训班、陨石教育会、开展研学,参加展会等。并着重介绍了《申城石头记》这本书,对上海一些公园、建筑物、博物馆的一些名石进行科学和人文方面的科普解读,强调了学习科普创作的方向和思路,以及学习科学精神的重要性。

  董长军秘书长对上海市矿物化石研究会周易杉会长和王洪元副秘书长对本次活动大力支持表示感谢,表示通过刚刚的参观和导赏,让大家在有形的方面,看到了的精彩别致的矿物化石,感慨自然造物的神奇与魅力;在无形的方面,是周会长持续18年做矿物化石科普的情怀,这种科普精神、科学精神尤其值得我们学习。并简要介绍了本次活动“三个第一”的特色,以及会员科普作品交流的情况和分享嘉宾,表示对接下来将要展开的会员作品交流充满了期待。

  三、会员科普作品沙龙

    接下来的会员科普作品沙龙由苏振兴老师主持,苏老师首先介绍了会员科普作品沙龙作为协会传统活动,每期邀请协会的会员就自己新近创作的作品,做作品解读、剖析,讲解作品创作背后的一些故事及历程,让会员和广大科普创作爱好者了解和学习优秀书籍或影视科普作品的创作经历和经验,增进会员间的创作交流和协会的凝聚力。目前,这个活动已坚持了两年多时间,今天是第十一期,刚好也是第11届理事会举办的第一期会员沙龙,并欢迎广大会员或各专委会申报活动选题。

  本期会员科普作品沙龙主题:吴尔平《美丽的化学元素》,首先由图书作者吴尔平做主题分享,然后是互动嘉宾刘朋、陈波、缪煜清三位老师结合对本书的阅读和理解做分享,并由协会终身名誉理事长卞毓麟老师做总结。

  图书作者分享

    吴尔平:12年里做了4件事情

  吴尔平从四个方面分享了他在过去十二年来的创作经历,分别为他学生时代的教育经历、创作初衷及灵感来源、图书创作与出版过程,以及后续在科普领域探索的道路。

    中学时期,得益于化学老师的鼓励

  吴尔平喜欢化学的原因,是初二时,遇到了非常用心的化学老师,鼓励学生进行课外的探索和阅读高年级的教材。

  一次偶然机会,吴尔平在老师办公桌上看到一本化学教材,扉页上有张元素周期表,表中方格内不是常见的文字和数据,而是实物样本照片,这让吴尔平充满好奇,也吊起了他的胃口,萌生出要收集这些化学元素样本的想法。

    “把所有元素放在一起,它们之间的组合,形成了世间万物,握住了它们,就仿佛握住了整个世界”,在这个过程中,吴尔平享受着这份神奇。他从实验室的一些材料中,得到了最开始的几件元素藏品。期间,化学老师的帮助和鼓励,让他深感“一位好的启蒙老师,能够改变学生对于一门学科的认知,并得到应试教育之外的收获。”

    要成为一个作者,首先要当好一个读者

  出于对化学元素的兴趣,吴尔平阅读了大量化学相关书籍,有来自国内外的优质科普图书,还查阅了许多文献资料,考证到了许多未曾读到的知识。这些知识越积累越多,他也乐于分享相关的知识以及元素样本。直到有一天,突然想到:“如果自己在学习化学时,有这样一本书该有多好呀?”此时,写一本书的想法,悄然萌生。

  与此同时,吴尔平还尝试用镜头去记录化学元素,从2012年起,学习了许多技巧,尝试了多种不同的风格的创作。这当中,一本《视觉之旅》的系列图书,让吴尔平知道了原来化学元素还有课本外的一面,书作者西奥多·格雷也成他最喜欢的作家之一。 

  2015年4月,格雷先生来到北京参加一场活动,吴尔平当晚就赶到了现场,见到了格雷先生,还得到《视觉之旅》出版编辑韦毅老师的赏识,并向他邀稿。

  由此,他迈出了创作的第一步,将自己在学习和课外探索得到的知识,以及收集化学元素样本时的一些奇闻逸事等等,先后写下了对80多个元素的理解,这些,都为他后续的文字创作打下了基础、奠定了风格。

  为了让图书更有特色,他一直在寻求好的配图,直至2016年底,在拜访美丽科学的梁琰老师时,接触到用显微镜观察元素样本,许多肉眼无法观察到的细节第一次呈现在眼前,让他立马意识到,要做一本与众不同、有特色的图书:“就是它了”。

    一本书是怎样写出来的

  吴尔平开始认真考虑做一本书。从书的开本尺寸、目录页码、样张、选题思路、读者对象到内容简介,根据编辑的建议,他学着安排重点、知识铺垫、版权页等内容,并参考其他图书的结构,用Word简单描述每页内容,调整后敲定框架,得到目录。在版面样张方面,自学了InDesign,根据实际调整文字和图片内容。利用整个暑假来完成,这让他了解了出版物与书稿的差别。

  在这个过程中,他并不觉得这是一件很难、很枯燥的事情,因为他心里清楚读者想要读到什么,成功组合文字和图片,就会有成就感。

  版面页在2017年最初设计后经过多次修改,2021年,签订了出书合同之后,他还在不断地修改和完善。2022年6月结稿,经4个月的审校,内容在10月份完全敲定。再往后就是设计封面、邀请老师撰写推荐语、印刷。

  2023年1月11号,收到了成书,吴尔平说“一切都平平常常,就像考试拿了一次好成绩一样”,得到妈妈的赞许“做得真的不错”。

    书稿写成之后我还做了什么

  2018年时,吴尔平有了一系列“拿得出手”的作品,他开始争取各式各样的机会,尝试之前没有做过的事情,吴尔平表示:“每次尝试,都是一场挑战,都是锻炼自己的机会,如果可以的话,一定要多多争取。”

  对于参加些次科普作品沙龙,他表示:感谢科普作家协会提供这样一个宝贵的机会,也特别感谢卞毓麟老师邀请我加入这个大家庭。希望通过自己的分享,如有人在做和他相似的事情或是在做类似的尝试,建议把它坚持下来,没准假以时日,也能够看到自己播撒的种子开花结果。

  嘉宾分享

    青春的模样——我认识的吴尔平

 

  刘朋(编审,人民邮电出版社科普出版分社资深高级策划编辑,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出版与编辑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刘朋老师因工作原因没有来到现场,原计划通过网络在线参与发言,后也没有来得及,临时改由协会副秘书长刘强代为宣读其发言稿。

  刘朋老师回顾了其在五年前与“吴尔平”因为《美丽的化学元素》书稿而建立联系的经历,以及几次见面时对吴尔的印象;第一次见面:“他一大早背着笔记本电脑从北京西山乘地铁赶到出版社所在的成寿寺路,路上花了两个多小时的时间。及见面时,我才发现他分明是一个大孩子嘛,很安静,又有点青涩、文弱。他在说每一句话之前似乎都思量了一下。我以为这是他初次见面时紧张的缘故,交往时间长了才发现这是他的习惯。吴尔平做事说话都是一丝不苟,态度之严谨在这个年龄段的青年人中是少见的。”很有画面感的文字,形象地道出了吴尔平在大家心目中的形象。

  第二次见面时,新冠疫情全面爆发。因为防疫要求,吴尔平从香港回来单是隔离14天就会占用他一半的假期。但他还是一贯地安静,不急不躁,他说刚好可以用这段时间来打磨手稿。及至2022年夏天,书稿终于齐备了。这时三年已经过去了,其间吴尔平从大学毕业,又读了悉尼大学研究生,而且已经毕业了。刘朋老师说“这本书吴尔平写了七年,我催稿三年”。

  图书出版后,刘朋老师和《疯狂化学》作者杨帆一起到吴尔平家中观看他收藏的部分元素样品。看到吴尔平对于这些样品,“如数家珍,爱不释手。看到他那副沉醉、快乐的样子,我也有些感动了。”

  “大家好,我叫吴尔平,是一名化学科普爱好者。”刘朋老师说,吴尔平喜欢这样介绍自己。其实,还应补充一句:“他还是一名优秀的、年轻的科普作家。”

    有理论又有具体实践,风格鲜明

陈波(华东师范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副教授、上海市级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常务副主任)

   陈波老师表示:“我是头一次来参加我们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沙龙活动,两天前拿到吴老师这本书,大概读了一半,应该说非常感兴趣,所以读的比较细。”

  陈波老师表示,《美丽的化学元素》是一本风格鲜明的著作,因为这本书完全是吴尔平个人的经历,是他与元素打交道时候的见闻和感想,文字、图片、排版都是他一个人完成,这在科普出版界可能比较少见,他打造了非常强的个人印记在里边。

  尤其是这本书对于元素的介绍,并不是按序号,而是按主题或者说功能来排,相对而言,是把一些具有相类似性质的化学元素进行了一个比较。再一个就是表示形式上,并不是知识灌输式的写作方式,而是“读起来就像作者在跟我娓娓道来……会有一些东西,吸引着我继续再往下读”。

  陈波老师认为,这本书科普价值非常高、专业性也很强,甚至超出了科普读物的深度。并举例说: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书中看似不经意的一些实验,写起来很轻巧,但比如熔化的锂会和玻璃反应,所以它不能保存在玻璃中;液体的石蜡油和固体的石蜡保存锂的优缺点等,都是非常难的操作,对实验技能水平要求很高,那么,吴尔平在书中对些实验细节、实验现象,都的详细的描述,比如保存在煤油中的钠表面有一层棕黄色的坚硬外壳等,并且扫描二维码可看视频,而且,他的安全防护措施也做得到位,起到了一个非常好的示范。所以说,这本书有理论,又有具体实践,非常难得。

  陈老师说,吴老师这本书的出版,是他个人成长的一个缩影,自己会让大学生志愿者先阅读吴老师的书,以便在给中小学生讲解实物元素周期表时更加生动有趣。在课堂上,也会以吴老师为例,强调只要有兴趣、恒心和坚持,就能像吴老师一样取得成功。

    有爱好有兴趣,是最宝贵的财富

  缪煜清(上海理工大学材料与化学学院副院长) 

  缪煜清老师表示”吴尔平先生非专业的化学工作者,却做了非常专业的事情,写了这本非常专业的图书“,这正是科学普及工作的一个核心,因为我们科普工作是要面向大众的,这本书或者是作者,首先他是从大众中公众中走来,然后又写了这本书之后,实际上他就成为一个引领者,这是对自己的一个提升,体现了科普工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意义,影响公众、带动公众、普及公众等等,所以这个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吴尔平从中学就对化学产生兴趣了,一路深入下来,一步步做到今天,可见这个”兴趣“特别重要。一个人有爱好、有兴趣,这是最宝贵的财富。

  吴尔平坚持自己的兴趣,收集了那么多元素样本,又去搜集资料,去分析它,这就是学习。在书中对每个元素的描述都全面而高度概括,同时也进行比较,不仅讲述元素本身,还结合其他元素进行比较。这种比较的思想至关重要,因为比较,他才发现了这些规律,能够提升理解和认识。可以说,吴尔平的作品是对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思想的延续和传承,这种分类方式涉及到点线面的概念,是一种分析和比较的思考方式。作品涉及前沿内容,不仅限于简单总结。同时,也有对历史的追溯,语言风格幽默。

  当然,书中也有可以进一步完善的地方,比如有有内容略显繁复,照片选择也可以更加精简,突出更美的画面,尤其是对于一些非必需的试剂瓶等细节,可以适度缩小,为更重要的内容腾出空间。

  科学和人文是相通的,因为世界是整体,学科划分是为了学习和研究。但世界的真本相是整体,需要有分有合,即使是一个元素也可以深入探究和思考,无论是科学还是人文方面。

  为此,缪煜清老师特别欢迎吴尔平去参观他的实验室,并介绍2012年起自己在上海理工大学开设了一门课叫“人类文明与化学”,目的是让理工科学生了解化学的重要性,化学与人类文明和其他学科紧密相关,为此他还创作了一首《化学之歌》。缪煜清老师希望吴尔平后续可以在科学基础上,结合人文和哲学,让知识的输出更好玩、更有趣。

    卞毓麟老师点评

    戒骄戒躁,再接再厉

  作为协会终身名誉理事长,德高望重的卞毓麟老师,亲自来到现场,为会员科普作品创作沙龙鼓劲加油,尤其是在其总结发言中,对优秀科普人才的关注和关爱之情,溢于言表,也让大家深深感受到老一辈科普作家对于科普工作的热情,对于科普薪火相传的重视。

  卞老师表示,他参加这次科普作品沙龙活动,主要有两点感受。

  首先,他感到很亲切,他介绍吴尔平加入协会已有一段时间了,与吴尔平之前也通过微信交流了很多,但并没有见过面。所以,这第一次见面感到很亲切。同时,吴尔平谈到的一些人,如韦毅、刘朋、还有《科普时报》的尹传红老师,都是他多年的朋友,彼此间有着深厚的感情,也让他感到很亲切。

  第二点就是感慨,感慨吴尔平的科学精神。我们的前辈学长竺可桢先生说过,科学精神是“只问是非,不计利害”,不计较个人得失。这也就是竺老提倡的“求是”精神。吴尔平用12年所做的四件事情,就很好地体现了这种“求是”。他这本书水准很高,不是轻易能做成的。卞老师表示,自己从事科普创作将近50年了,知道做好科普不容易。在年轻的吴尔平作品里,可以看到他具备可贵的科普素养和技巧。吴尔平写的《美丽的化学元素》不只是展示出色的照片和实物,而且事情也阐述得很清楚,言简意赅,这对于从事科普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卞老师认为,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是相辅相成的,搞科普要弘扬科学精神,同时也善于讲清科学道理,两者都不能偏废。

  卞老师说,要做好科普首先要热爱科普。要挚爱,又有使命感,才能不懈追求,持之以恒,最终取得成功。吴尔平老师如此年轻,就取得令人钦佩的成绩,我衷心祝贺他。同时也希望他戒骄戒躁、再接再厉,传承发扬前人取得的成就,站到巨人肩上,继续向前进!

  四、新会员颁证与交流

  接下来的新会员颁证仪式,由协会秘书长董长军主持,协会理事长吴家睿、监事长熊仕华、副理事长刘楠分别代表协会,向到会的2023年第三、四季度新会员:杨宽、张早、沈蔚颖、邹波、周清、金博、杨洁、张翔、王迎帅、庞宇峰、卓京鸿、蔡一超、华文怡、谢晓敏、辜苇、崔诚靓等颁发会员证书,随后,与会会员分别介绍了各自创作近况,并由吴家睿理事长做总结讲话。

吴家睿理事长为新会员颁发会员证书后合影留念

熊仕华监事长为新会员颁发会员证书后合影留念

刘楠副理事长为新会员颁发会员证书后合影留念

    以下根据录音整理会议发言纪要,以供所有关注协会工作的会员及科普同仁参考。

    邹波

  我是来自民防宣教中心的邹波,主要负责对社会公众进行民防的宣传和教育。我们中心有个对外开放的民防科普馆,多年来,有将近60万人的参观量。听了吴尔平和资深专家的介绍,给我的感觉是,科普和科研难度差不多,科普可能难度更高。根据我的科普经验,做科普工作不容易,尤其是面对不同年龄段、不同行业以及不同的专业背景的人群。科普需要更多像吴先生这样的优秀人才。很荣幸参加这么一个大家庭,也希望通过在协会里的学习,在科普写作方面,和大家一起学习、共同进步。

    张早

  我是从事表演导演和主持工作的张早,上海戏剧学院播音主持专业毕业后,在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和上海戏剧学院担任表演和主持的教学工作。几年前,我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因为科普讲解大赛和科普工作结缘,从科普讲解到科普剧的创作,有幸加入科普作家协会。我是先加入江苏省科普作家协会的科普剧专委会,做了三年科学表演和科普剧比赛创作,作品获得过全省最高荣誉。我们与上海科技馆、上海自然博物馆有联系,为每年的科普讲解大赛、辅导员和科学表演比赛做好服务工作,希望把艺术与科学相结合,激发人们的求知欲和孩子们的创造力,通过舞台表现的形式,发现科学的奥妙。 

    张翔

  我是张翔,来自上海咔酷咔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我专注于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趋势研究,职务是汽车分析师。我的科普对象是面向行业专家和汽车消费者。我主要通过上海电视台、上海广播电台、澎湃新闻等媒体平台,以及中国汽车报等行业内媒体,还有如中国日报、上海日报、环球时报、南华早报等报纸平台,回答记者的问题。汽车行业庞大,产业链复杂,我每天大概花三个小时的时间在回答记者的问题,因为我们这个行业每天发生很多事儿。比如最近华为与多家公司结盟进军汽车领域,特斯拉赛博越野旅行车也在全国巡展。大家对这些充满了疑问,如它的亮点是什么、是黑科技还是伪科技、何时在中国上市以及销售前景如何等。在这里,特别感谢汪港老师引荐我加入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让我意识到自己一直在做科普工作,但之前并未加入过正式协会。今天很荣幸能与大家分享,期待各位老师的指导。

    周清

  我是上海市安全生产科学研究所的周清,我所是上海市应急管理局直属的单位。我们所既有科学也有科普。为什么有科学?因为我们是科学研究所。为什么有科普?因为我们有一本科普杂志《上海安全生产》,旨在普及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知识,分享行业经验和科技文章。很高兴加入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期待与大家建立更广泛的联系,分享经验,促进行业发展。

    辜苇

  我叫辜苇,在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工作,为许宁生院士的科研工作提供支持,并协助宣传。我的第一份科普工作是为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普及设计基础概念。我学的是材料工程与工业设计的交叉学科,我觉得文理之分并不绝对,包括前面有老师讲的艺术、人文与科学的融合与交叉,它们在最高层次都是相通的。作为90后,我认为我们应该向更年轻的一代普及职业和学科知识,包括我们现在从事的大规模原子制造和芯片技术等方面的科普工作。我相信芯片技术会是科研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希望能为协会贡献微薄力量,希望大家包容新生代。

    杨宽

  我叫杨宽。感谢这次交流机会,让我能与众多优秀会员和专家共同学习。最近我由一家AI芯片独角兽公司转至通用人形机器人企业,专注于企业战略和产品市场分析。我一直在硬科技赛道上扎根,并喜欢写作,近10年在个人公众号上发表关于科技、汽车和新能源的内容。期间写了三本书:《一本书读懂电动汽车》、《一本书读懂无人驾驶》已经出版,《一本书读懂ChatGPT》已经写好了。这些书籍旨在科普电动汽车、自动驾驶和ChatGPT等热门话题,帮助大众、学生和从业者更好地理解这些技术,期待得到专家们的指导和建议。我作为科普作家协会的一员,一直在思考如何为协会带来差异化或独特的价值。我来自产业界,而协会大部分成员是学者或科学家,在产业链方面似乎有一点缺失,因此我希望能够分享一些产业界的经验,为协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蔡一超

  我是上海科技馆展教中心的蔡一超。我主要从事科普课程设计和实施,不同于普通写作,主要是针对青少年设计如steam课程、创客课程等。在实践中,我逐渐摸索出如何将科学知识、精神和方法转化为青少年易于理解并且喜爱的内容。在场的各位可能是行业或科学方面的专家,大家在科普过程中能将已知知识转化。我没有这样的专业背景,但深知理解科学知识对设计青少年能读懂的内容非常有帮助。我在科普写作方面的功力还有待提高,希望在协会中获得成长。

    杨洁

  我是杨洁,来自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是一名助产护士。很荣幸能与各位专家共同交流。近两年医学科普话题备受关注,作为一名医务人员,我深感自己有责任发挥余热,帮助民众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前两年,网络上提供了大量自我防护知识,这对减少医疗工作者的负担起到了积极作用。因为就诊时,医生往往只有三分钟时间来处理患者的问题,而有些问题需要更多时间去了解。然而,医学知识深奥难懂,一个医学博士需要花费十余年时间才能掌握。因此,我希望通过科普的分享,能够让医学知识更加通俗易懂,同时保持科学性。

    金博

  我是金博,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的科技编辑。自从2005年以来,我专注于科技出版工作。我始终认为,编辑不仅仅是帮助作者完成作品,还要提供创作的空间。我希望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引领更多的创新作品,也希望得到各位老师的宝贵建议。

    华文怡

  我是上海科技馆展教中心的华文怡,很荣幸加入科普作家协会。我主要负责线上教育工作。科普形式多样,包括文字、视频和游戏等,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我们正在微信等新媒体平台推送科普文章和视频,并开发科普游戏。希望各位专家能在科技馆平台上多多投稿,支持我们的工作。

    沈蔚颖

  我是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医学图书出版中心的沈蔚颖。世界图书出版公司是中国出版集团的成员单位之一,虽然大家可能不太了解它,但它曾引进新概念英语等畅销书。我们以科技图书为主,上海分公司则专注于医学图书,除了专业著作外,也出版医学科普读物。去年,我们向协会推荐了一位优秀作者,并协助他出版了《小威说“泌事”——我在泌尿外科当医生》。我们致力于将医学知识普及化,为人们的健康做出贡献。如果有老师想要投稿,我很愿意作为编辑,帮助您的图书出版。

 

    崔诚靓

  很高兴能加入上海科普作家协会,并有机会认识各位前辈和专业人士。在今天的听讲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我叫崔诚靓,来自百度中国有限公司。我在13年左右开始运用云计算技术进行大数据挖掘,并较早接触到人工智能技术。利用相关技术进行交通仿真和算法优化,有幸参与了百度公司的早期研究工作。随着公司的发展,我推动了百度自动驾驶在上海安亭的落地。现在,我负责百度地图产品的增长工作。我曾在18年左右写了一本与主业不相关的心理学书籍,但后来专注于智能驾驶领域,创作了很多关于汽车和智能驾驶的文章,约有1500篇,主要发布在知乎和微博平台。知乎上我的内容在汽车领域影响力排名前三。很高兴能与各位见面,希望未来能与各领域的专家学者教授有更多交流,成为朋友。

    谢晓敏

  我是上海科技馆展教中心的谢晓敏,负责线上科普工作,主要是策划编写科普文章,并使用漫画形式将科学知识通俗化。虽然科普工作对我而言有一定难度,因为我的专业是文学而非科学,但能够参与其中,为科学普及贡献力量,我深感充实和有意义。我很高兴能加入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向各位专家学习。

    卓京鸿

  我是上海科技馆的卓京鸿。从2023年4月起,上海科技馆开始全面闭馆,进行大改造和维修,预计两年后重新开馆。虽然闭馆,但我们并未停止服务。去年组织了370多场线下活动走进社区和学校。我负责的线上平台,包括微信、抖音、b站,拥有超过260万的粉丝,闭馆期间我们继续为这些粉丝进行科普传播。我加入科普作协,是因为我们一直在尝试科普写作,包括围绕新展区的系列科普书籍做成漫画题材,出版了《漫画新科技》。今年我们还将推出《漫画元宇宙》,同时还在撰写《漫画新材料》。希望未来能与大家有更多的交流和学习。

    王迎帅

  我叫王迎帅,首先我想说缘分真的很奇妙。今天在矿物矿晶博物馆,在半导体产业中,我与化学元素、矿物化石都有深厚的缘分。去年我出版了一本名为《芯知》的书,封面的红色设计与阿拉城的主题色相呼应,这是第二点缘分。当我得知左老师需要芯片素材时,我很高兴能为他提供帮助,这是第三点缘分。其次我认为世界大同,芯片产业就像盖房子,涉及多个环节和角色。虽然每个行业有其特殊性,但很多基础是共通的。我们可以在协会中交流学习,共同进步。我现在在一家科技公司工作,主要涉及技术转化、项目实施和芯片设计。我完成了三本著作,其中一本是关于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指南,并担任编委会主任。这三年我深感幸运,能够从作家转变为实践者,参与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再次感谢作家协会的邀请和支持。

 

庞宇峰

    我是庞宇峰,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我从事五官科工作20多年,业余时间致力于科普工作。10年前开始撰写科普文章,最近两年出版了两本科普漫画书:《你不知道的鼻炎秘密》和《你不知道的打呼噜秘密》。尽管医生工作繁忙,但我觉得科普很重要,因此一直坚持在空闲时间进行科普创作。除了漫画书,我也运营了一个名为“上五官”的公众号,每周发表一篇关于五官科的知识,分享给广大读者。很多时候,由于无法充分向患者解释治疗方案和疗程,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然而,通过这几年的科普工作,成功地帮助许多患者更好地理解他们的病情和治疗方案,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汪港

  我叫汪港,有个公众号叫“二师兄玩车”。今天,我想从一块石头讲起,刚刚卞老师讲竺可桢校长的一句话叫“只问是非,不计利害”,其实竺校长还给我们浙大的门口,针对每个学生有两个问题:“到浙大来做什么?将来毕业后要做什么样的人?”,我觉得这个问题确实是一直萦绕在我心头的。我从毕业之后一直在车企工作,开始在大众汽车,后来在福特汽车,中间在新能源车企做指挥开发。2015年时开始写些东西,过去几年出版了两本书《一本书看懂新能源汽车》和《新能源汽车购车指南》,这些是面向普通消费者的。今年会有两本书:《看懂智能网联汽车》和《看懂智能低碳这些车》。做这件事情的出发点是因为我觉得中国汽车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速度超过了普通消费者的认知速度,导致一些不应该发生的事故灾难,还有网络上非理性声音的传播。这些会对整个行业有很大的负面影响,这也是我写书想要去从事的一件事情。我跟吴尔平讲,我给他提了一点祝福,就是祝福他早一点可以把自己的兴趣变成一件变成事业或主理念。因为我觉得人的一生如果说能在追求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的同时,有一点收入那就再好不过了。如果说我们能给社会带来一种正面的影响,能影响多少人就影响多少人,哪怕影响一个人也比不影响人好。我将来的人生之路应该会继续扎根在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科普的这条道路上。欢迎大家多关注,如果对汽车行业有疑问或不理解的地方,我们可以随时探讨。

 

    黎翔

  我是黎翔,我给自己的定位是编辑与作家。我最早是技术杂志社的编辑,负责科普类的脚本和分镜。自己做编辑时,会觉得作者难以应付。但当自己成为作者时,更能理解编辑的想法。我在写作的道路上发展得很好,因为编辑工作让我了解到版面限制的重要性,文章的质量也是关键。在编辑工作中,我经历了很多有趣的事情,这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编辑的工作。科普工作逐渐成为我的主业,开始创立科普传播工作室,承接政府和社区的活动,以及科普相关的政策研究。如果你也正在尝试跨界或转型,欢迎与我们合作,因为我们已经完成了变革,清楚如何从编辑或独立作者转型为独立商业体。

 

    刘强

  我是刘强,抖音上可以搜到我叫人形百科刘大猫。我们08年开始为中国古动物馆做科普动画,后来为中国科技馆和上海科技馆制作过很多的科普动画。2018年开始做直接面向消费者的好奇喵科学,为孩子们制作科学动画,采用知识付费形式。今天读了吴尔平老师的书,觉得可以创造一个卡通形象在微观世界中展示化学知识,给3~12岁孩子带来新的学习方式。也听到复旦的一些做材料的选题,看看大家是否能够有合作,共同探索有趣的项目。

    张坦

  我是来自传统媒体的张坦。这是我第一次参加科普作家协会的线下活动,有幸领略到同行及前辈们的风采,倍感荣幸。今天我在翻看学习强国时,发现在评选2023年前100条点击最高的视频内容,其中有一条是科普中国关于如何挑选牛奶的介绍。尽管这是很日常的一个话题,但我觉得将科普和生活实际相结合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情。还有前两天我在微博上看到一则关于“消炎能不能用抗生素”的讨论,不知道在座的非医学专业类的朋友们有何看法?这场讨论的热烈程度反映出科普工作的任重道远。因此我认为,无论媒体、自媒体还是各位科普作家,我们都肩负着任重道远的使命,我也会以此共勉。

    杨晗之

  我是《科学画报》的杨晗之。科学画报作为创刊于1933年的老刊,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科普期刊。去年刚过90周年生日。我们一直在传播科学知识、思想和精神。今天来这里,希望能与更多优秀创作者合作。我们除了传统纸媒,还有丰富的栏目和以图为主的画报特色。现在也做医学科普和展览,正在做的科技之美——《科学画报》图说科技90年天文主题展在上海天文博物馆、)展出,3月31号结束,欢迎大家参观。我们期待与大家在各个领域的书刊合作,包括地质、医学等方面。

 

    卢昱

  我叫卢昱,曾是《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的编辑,学的是机械工程,后来因为兴趣转向天文,完成硕士和博士学业。现在我早已离开少儿出版社,目前专注于科普场馆和实验室建设、科普课程与研学路线开发,以及自然保护区的场地规划和设计。我的工作涵盖了数理化天地生等多个领域,期待与大家深入交流。

    郝晓霞

  我是上海广播电视台记录人文频道的编导郝晓霞。主要创作的方向是纪录片,做了一些关于科学科普类的纪录片。有幸加入协会,它对我而言就像一个大家庭。在工作中,如果需要找某方面的专家,我只要告诉他们我是科普作家协会的一员,并希望他们能协助我进行某些选题。协会对我来说真的是一个宝贵的资源库,感谢协会的支持和帮助。

 

    杨凡

   感谢苏老师一步步带我从科普作家的大学生初级培训班到高级班再到专题培训班,我是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的数学编辑杨凡。我热爱数学科普写作,去年出版了一本初中生科普书《走进迷人的数与形》。分享一些关于写作的经验。主要是两点:一是降低难度,现在很多书读起来很累,需要很高的门槛,要删掉一些细枝末节。我的书里很少有数学公式,初中基础就能读。二是增加趣味性,激发读者的兴趣。我曾对矿石中的几何体结构很感兴趣,也去参观过化石展。我认为做科普需要技巧,包括语言、取材等方面,正如小王子里说的,教人造船最好的方式是点燃他的兴趣。最后,感谢大家的介绍,多元的会员背景能带来更多的碰撞和启发。

  交流总结

    开放与包容 兴趣与热爱

吴家睿理事长发言

  首先我要感谢矿物化学研究会的周会长和他的团队对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的大力支持,使得我们能够借他们的风水宝地进行新老会员的交流,并举行了年轻的作家吴尔平的科普作品沙龙。

  参加今天的活动,我有两个感触,跟大家一起交流。第一个就是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的一个代表特性,包容与开放。从新会员的介绍里我们可以看出,科普作家协会不是限制在某一个行业。我自己做生命科学的研究,这个行业的定位是非常清晰的。但是在科普作家协会,大家可以看到,可以说是把整个社会都浓缩进来,各行各业的做科普的老师、同学们都加入到这样的一个组织,大家一起来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专业,采用不同的技术来做科普,大家在这里可以找到不同专业的或者不同技术的老师,大家互相合作来完成一件事。这种开放与包容在其他协会,至少在我的专业相关的协会来说是很少看到的。

  我希望大家今后能够把这种开放与包容,不仅当做是一种精神,更要把它转化成一种力量。刚刚有位老师说,做科普并不比做科学创新容易,甚至要比科技创新还要难一点,所以我们更需要用集体的合作,来促进科普的创作、科普的事业的发展。协会举办活动靠不同行业的专家来搞,会有更加有特色和更加有力量,可以把科普上升到一个新的平台,所以开放和包容我觉得可以把它定义为我们科普作家协会的一种追求和一种特征,使我们能够做我们过去没做过的事,做我们过去做不了的事,这是我的第一个感受。

  第二个感受,小吴老师回答他创作的整个的驱动力是什么?其实里面最核心的两个字就是兴趣。在卞老师给的点评里讲的是热爱。我觉得科普确实也恰恰需要兴趣与热爱。现在社会基本上可以说是一个功利驱动的社会,包括做科学研究的都是要讲究要有什么样的文章,要有什么样的基金,做这件事情要带给我们学术生涯在我们的职业发展里面有什么样的意义。

  而我们做科普,包括我自己,则是靠着兴趣,靠着一种热爱来做这件事情。

  尽管现在国家为了鼓励科普的活动,包括我知道像现在很多科普作品,都能拿来作为评职称的标准或者说条件,这种功利化的本身倒也不是坏事,但是对于整个的科普事业来说,可能我们更多的还是要超越一些功利的动机,要用热爱和兴趣来从事科普活动。

  今天不管是新会员还是老会员,大家在谈话中间,除了自己的一些直接跟科普有联系的业务,其实更多的还是从兴趣和热爱来从事自己所热爱的科普事业。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一起推动和努力,把我们热爱的和我们有兴趣的科普,把它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这是我的两个感受,开放与包容、兴趣与热爱,跟大家一起共勉。


文字整理:吴尔平 韦柳静

摄影:夏建明
 

上一篇: 恰趁春风起劲帆 | 上海... 下一篇: 第四期“新发现•科普书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