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协会要闻
恰趁春风起劲帆 | 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第十一届理事会二次会议概要
[2024-04-15 13:31:15]

 

恰趁春风起劲帆

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第十一届理事会二次会议概要

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第十一届理事会二次会议

    3月31日,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第11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在黄浦区思南路33号举行,吴家睿理事长、董长军秘书长和副理事长、监事长、监事、理事、副秘书长等共计43人与会,会议共分为四个部分,首先是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董长军做协会《2024年度工作规划汇报》,并听取各位理事、监事的意见;第二部分审议《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专委会管理办法》;第三部分是各专委会工作情况与规划汇报;第四部分是协会理事长吴家睿做总结讲话。
    在会上,大家集思广议,就如何做好协会工作,将协会工作做出品牌和影响发表各自的看法和主张,为协会工作的开展提供助力。

协会2024年工作规划

    在年度工作规划汇报中,董长军秘书长特别强调,在第九届、十届理事长钱旭红、秘书长江世亮的带领下,以及九届、十届理事会、监事会各位成员的全力支持下,协会做了很多工作,截至2023年底,在册会员近千人,新入会会员呈现年轻化、专业化趋势,并形成了一系列受欢迎的服务会员、促进创作的项目和活动,呈现出科普创作与传播的活力。
    本次理事会,是新一届理事会2024年首次理事会会议。一年初始,定方向、列计划,才有更好行动。希望大家集思广议,为协会发展多提建议。
    董长军秘书长的工作规划汇报,从繁荣创作、增进交流、会员服务和协会发展4个方面展开:

    一、繁荣创作

    协会将继续组织双月“协会会员科普作品沙龙”和年度“上海市大学生科普创作培训班”、“科普名家作品研讨会”;其中“会员科普作品沙龙”的组织形式,力求跨协会、跨机构或跨专委会举办,以多样的内容和形式,让会员能够在参与的过程中,更多一些交流和获得感。
为鼓励会员创作,协会还计划:

    1、设立“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年度优秀科普创作评选”

    针对协会会员,征集和评选年度优秀科普创作作品,对于入选作品,给予相应鼓励,并对入选作品及作者提供更多的展示平台。

    2、设立“上海市青少年科普创作培训班”,拟同步增设“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学生会员”

    借鉴大学生科普创作培训班的办班模式,在2024年第十六届上海市大学生科普创作培训班的学员招收过程中,招收部分中学、小学的科技老师,并逐步以此为拓展“上海市青少年科普创作培训班”做准备。同步提供“科普产品进校园菜单”,让中小学科技老师在具体工作有抓手、有依赖、有参考。
增设“学生会员”,为校园内科技、科普老师在工作中提供科普创作教育提供支撑,和协会会员单位、专委会一样,可以推荐优秀学生作者加入协会,为促进科普创作,积蓄创作“火种”。

    3、打造“科普零距离”项目

    一是邀请科技、文化、艺术、健康、生物、理化、天文、科幻等领域的科普创作中有所成就的会员作为讲师,提供不同主题的讲座,向校园或社区的科普活动作推荐;二是组织包括科普展览、科普表演、科普装置、科普互动游戏等科普产品,形成资源包,提供给有需求的部门或单位。

    4、做好长三角科普创作联盟 “第八届长三角科普创作高峰论坛”的协作工作

    做好长三角科普创作联盟 “第八届长三角科普创作高峰论坛”的协作工作含优秀论文征集、评优和编辑出版等相关的协作工作。

    二、增进交流

    在继续做好原每季度一次“新老会员交流暨颁证仪式”基础上,将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会员(理事)单位及科普科创相关机构走访

    2024年1至3月,协会理事长、秘书长会同各位理事等,先后走访了纺织博物馆、少年儿童出版社、智勇科创等单位,后续会继续加强走访,了解各单位的科普科创优势,以及与协会及会员单位之间可能的合作需求、诉求等,以更好地服务会员,激发协会动能。

    2、协会的微信公众号增加【协会之窗】【漫说科普】栏目

    集合各专委会、会员单位、个人会员等在科普创作、科普传播工作中,涉及图书出版、参加科普创作与传播活动、参与科创论坛,以及获得相关荣誉、个人漫说科普等一系列动态,包括各专委会介绍、出版社或报刊社编撰需求信息,拟每月或每半月发布一次。“协会之窗”第一期已经亮相,敬请各位关注支持,也欢迎广大会员提供相关的图文资讯。

    三、会员服务

    主要是做好推优和创作推荐工作,并积极参与科协组织的相关科普展示和科普市集工作,为个人和团体会员提供展示机会。
    将设立“金点子奖”,请广大会员从协会健康发展和会员服务角度,为协会提建议、支招儿,对于好的、被采纳的建议,将给予一定的荣誉奖励,鼓励大家建言献策,让协会在社会科普科创工作中,进一步提升服务力和影响力。

    四、协会发展

    协会的发展有赖于每位会员的参与和支持,协会要有影响力,不是靠别人给我们,一定是我们自己去争取、去做到,才会被看到。
    今年,协会将把专委会的建设、完善作为重点,即充分发挥专委会作为协会开展各项工作的主要依托力量,以此带动协会各项创作与传播工作;为此,也请各位会员、理事,在对外参加科普创作与传播活动或出版科普图书时,能在简介中把各位在协会的信息(如“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会员、理事、副秘书长、副理事长”等或相应职位”作为标注。协会和会员之间,要为彼此存在而自豪,大家才能一起向更好迈进。

    在这个百花盛放的季节,恰趁春风起劲帆,让我们一起,集思广议,形成合力,一致发力,把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办成一个更有活力、更有凝聚力,也更有吸引力的科普创作与传播者之家。

审议专委会管理办法及建言

    以下根据大家的发言录音进行整理,略做编辑:

 吴家睿 / 协会理事长 中科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系统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

    我们协会目前有近1000名会员,我们怎么样能形成合力,一起来做些事情。实际上我们协会的特点是跨度很多、专业方向多,所以我们结合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特点,还有自身的特点,加强专委会的建设,通过对专委会各方面的完善,在专委会之间形成协同和连接,用这样的方式可能会更有成效地把我们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的力量给凝聚起来,这个凝聚并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希望形成具有各自专业特色的专委会。
    每年各专委会要汇报自己的工作,如果是要新成立一个专委会,就在我们理事会上来汇报你专委会的成立设想和规划,这就使得我们的专委会更加规范化、丰富化,反过来也更有利于我们整个协会和各个专委会的发展。
    关于推出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年度优秀科普创作评选,也是适应上海市和国家各个推优的一种需求,我们的目的,一方面鼓励大家的创作;另一方面,将来向各个层面进行推优时,也有一个更好的依据。

王韬 / 上海市同济医院急诊创伤救治中心主任、大健康工程管理研究所执行所长

    协会设立优秀科普创作评选,是大势所趋,现在国家也鼓励社会机构来推优选树;另外一个就是建议做好向科协的报备工作。
    关于专委会管理办法,我觉得很好也很重要的,在一个是鼓励专委会向专业化、精细化发展,像我们医疗健康专委会中,我是做创伤的,既在骨科又在创伤科,董健教授在脊柱科,还有的是在肿瘤科等,我觉得还可以细分,当然,有越多的人申请专委会越好,可以形成合力,做大做强专委会。

何鑫 / 生态学博士,上海自然博物馆副研究员

    才了解协会每年有那么多工作要做,包括刚刚提到要做一些科普活动、讲座等,我觉得自己有用武之地,能出力的地方一定会尽力。再一个,关于会员身份的标识,现在很多人在出版图书或做科普活动时,多会标明自己是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我想我们要多设立一些推优及科普活动,提高会员的参与度、认可度,相信会相辅相成一些。

江波 / 上海江波文化传播工作室 执行董事

    专委会的建设和完善,对于我们开展活动有一定的帮助。我觉得专委会的设立,要找一些能够实际落地的组织,专委会本身起到协调的作用,但是具体做些什么活动,还是需要一些更加实际的组织或者是个人。
    协会能够设立科普作家年度优秀科普创作评选,我个人认为还是蛮受鼓励的,因为我刚刚写了一本书叫做《科幻21讲》,我觉得这是作为一本对科幻的科普作品,因为2024年出版,我个人非常期待我明年能参与评选,也希望大家对我的科幻科普作品进行指正。

 殷海生 / 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博物馆 馆长

    我们本身是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对于科普活动和科普传播工作来说,可以发挥非常大的作用,所以,无论是各专委会还是协会,如果有什么需要我们这边来做的,一定尽心尽力。

汪港 / 上海灿灿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总经理

    我们对外做宣传时,比如我本人经常在微博、包括视频号上做直播那么,大家作为协会会员,在标识会员身份时,是代表协会还是代表个人?我觉得这方面要有个界定;我想,成为协会会员,是科普身份的一种标识,我们要力所能及,去强化这种身份,去做好、做专各自领域的科普工作。
    我跟一些车企品牌方合作较多,他们一方面要宣传自己的车型产品,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够给社会公众、给青少年讲一些智能低碳、新能源这些趋势所带来的好处,我想我们可以从科普的角度,通过资源的整合,跟车企有一些合作。
    另外,就是我身边还有些产业界做智能化、AI、人工智能机器人的朋友,他们有兴趣加入我们协会,但他没出过书或者说写的文章不多,我原想是否可以通过团队会员单位或专委会的形式先吸纳进来,刚刚看到《专委会管理办法》第九条有规定:专委会吸收会员,也是科普作家协会的会员。所以,专委会吸纳新会员,也要达到科普作家协会会员的要求才能申请,我觉得非常清晰了。

张树 /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总编辑

    我们是出版社,和协会的不少会员都有密切的合作。我们今年在做的一套书叫健康热点,拿到了国家出版基金,我们在医学科普方面还是很有特色的,各位如果有出书的愿望,可以找我们。

张建松 / 新华社上海分社高级记者、上天入海工作室负责人

    刚才听董老师介绍协会的工作内容,非常丰富,我作为媒体,就希望这些工作内容能够加强宣传,增加知晓度,打造我们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的品牌。比如说,有一些特别的科普活动,可以请些主流媒体来宣传,增加社会知晓度。我们要既能做、又能说,让大家知道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
    关于年度优秀创作评选,我觉得我们的目的是鼓励大家去创作,可以借鉴我们新闻行业设立好稿件、好文章、好作品,鼓励大家对创作的热情。

张绍军 / 中福会出版社 副总编辑

    协会能设立科普创作奖评选,包括刚才听到专委会的工作交流,我觉得非常好;专委会的工作,可以把我们协会的工作做的更深入,更容易出成果。
    我们协会的工作能把科普创作与科普推广有机结合起来,非常有特色。在科普创作上,建议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作更具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科普作品;在科普推广上,建议拥抱新媒体平台,并深入学校、社区,开展科学家流动讲堂。协会每年的活动在没有精力做得很宽泛的情况下,建议能集中优势资源开展两、三件关键的活动,做专做深,做得有影响力,体现我们协会的社会责任和价值。
    我们出版社有少儿科普刊物,也出版了大量科普类图书,多年来,得到了协会诸多作家的供稿和开设杂志专栏等大力支持。协会会员这些优质的科普作品,提升了我们刊物和图书的高质量,我们刊物获评科普传媒奖,我们的科技图书入选国家重点选题规划,是因为有各位大咖的作品在我们这里刊发,这是相辅相成的。非常感谢各位会员,也欢迎会员们多向我们出版社供稿,一起推进科普的创作与推广工作。

江世亮 / 协会第八届、九届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协会去年换届时,已有近千名会员,数量增长较快,这跟当前重视科普的势头有关,各单位对科普都非常重视,一些科普工作者愿意加入到协会队伍中来,会员的增加意味着管理要求更难。一千名左右会员,当然活跃的大概占了一半,所以协会想通过专业委员会,让会员动起来,毕竟大家加入协会,特别是这两年来加入的会员,对协会有很大的期待。
    既然大家对协会有期待,仅靠协会秘书处几个人做这么多事情,还是有难度的,所以上两届理事会也是希望把专委会作为重要抓手,把协会有相同兴趣、专业背景、愿意一起来做事的会员组成专委会,现在我们有七个专委会,今后肯定还要增加,从今天的《专委会管理办法》可以看出,这届理事会对专委会工作很重视,专委会也将成为我们协会今后开展科普工作,服务会员、促进科普创作的重要抓手。

谢楠 / 上海市质量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 党办主任

    我讲三个关键词:一个是创作,对我来说,能把自己专业或业务作为公众资源摆出来,我觉得对创作的要求很高,借助协会平台,给我们系统的科技工作者带来更多的培训,让他们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第二个是交流,参加几次会之后,认识了好多朋友、老师,结合我目前所从事的行业科普来说,确实是打开了我的思路,不光能纵向深挖自己的专业,还能横向找到其他一些结合点,对我创作提升很有帮助。
    第三个关键词是品牌,我想我们协会是否可以有一句口号或一个概括性的词,作为广告语进行传播。
在专委会方面,我想可以象工具箱一样,专业性的要求更高一些,因为它毕竟代表一个专业的发展方向。

徐蕾 / 上海科技馆(展览研究中心)副主任

    今天这次会议正好放在周日,我一定要来参加,然后也要认真履职,将来也希望在工作中不断推荐一些优秀作者加入我们科普作家协会。
    上海科技馆所涉及到的科普内容应该说是最全的,将来也希望能从协会里找一些资源,共同来完善我们的展区,比如我们有关于人工智能的展区,大家知道人工智能如果脱离了场景和载体,你很难去把它展示出来,所以这一点,我也希望有一些科幻的成分在这个里面有所呈现,诸如此类吧,希望和各位多交流。

许琦敏 / 文汇报科技部 主任记者

    以前我们的专委会比较偏重于不同门类,从我们城市科技报道角度来看,前沿科技的科普需求非常大,同时,我们也看到比如说联系专家、找一线科技工作者,请他们做科普创作的确是蛮难的,那么,我们现在已有近千名会员了,以后在设计专委会时,是否可以侧重考虑组织如前沿科技的科普创作专委会,比如像刚才提到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然后像集成电路等,我们可以通过一些专业人士的解读,把它从专业的角度去创作和提升,把一个题材更好的去丰富和展现。
    还有一点,关于科普创作评选,它是优秀科普作品的一个遴选,我们要根据评选方向,针对性提些细则,然后收集或征集作品。另外是评选范围,比如说作品类型,给大家一个引导的方向,我不知道有没有这种可能性,比如围绕上海市每年一些科技方面的重点工作,或者国家提出的一些重点领域,每年发布一个引导,像今年的新质生产力,包括像上海在推的三大产业,这样大家在创作时会有一些方向,也把大家尽量往前沿方向去引导,这些话题相对来说比较热门,这是我的一些不同的想法供参考。

方伟 / 上海师范大学数理学院 副教授

    我的建议是既然上海有那么多各级各类的科普场馆,重点实验室等,如果我们协会是否可以组织一些活动,让上海师大、华东师大物理教育的研究生能够参与其中学习,因为他们来自全国各地的五湖四海,以后也要到全国各地去做包括物理在内的科学教育与普及工作,如果能够把他们组织起来,相当于把科学普及的种子种到这些未来物理老师的心中,打上上海的烙印,这无论对于上海的海纳百川的精神,还是对于科学教育与普及工作,抑或是对我们上海科普作家协会发挥影响力,都是很好的机会。
    还有一个,就是我们协会里有很多著名学者作家,像卞毓麟老师是搞天文的,我是看着他的作品成长的,这么多老师资源,可以与中学联动起来,送科普报告进中学,会比较好,这对扩大我们上海市科普专家协会的知名度也是很有帮助的,也很契合国家的做科学教育加法的精神。

苏振兴 / 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副院长

    我主要参与协会创办大学生科普创作培训班的工作,经常要邀请老师来授课,在此也特别感谢协会一些理事和会员作为导师给与的支持,特别是卢宝荣老师,每次都大老远赶到闵行来讲课。今年大学生科普创作培训班是第十六期,已成为协会的一个品牌活动,届时还要请各位理事多支持,给学员作品创作提供建议和指导。
    关于科普创作评选,我觉得非常好,就象我们培训班请导师提供适合学员创作的选题,我想配合协会优秀创作品评选的设立,有没有可能我们多加强一些作品的培育,设立些引导性或者创作指南一样的东西,给大家一些参考。
    现在提倡有组织科研,我们科普创作也可以组织一定的选题,组织相关领域会员或者社会专家,组成创作团队,开展比如说比较符合年度热点或是会员联合创作的图书,包括影视作品。
    再一个,会员科普作品沙龙,之前办了11期,首期分享的作品《植物的智慧》,刚获得中国优秀科普图书奖,应该说会员作品非常有质量的。接下来,我想可以通过分层分类的形式,既有名家比较成熟的作品解读,也有科普新人分享他们的作品,这样可以更好的推动会员科普沙龙活动持续的发展。

吴永安 / 上海教育报刊总社学媒中心  副总编

    首先感谢协会和在座理事,给我们《当代学生探秘》杂志和《少年日报》《上海中学生报》提供了很多内容支持。我们还有一个“科普校园行”活动,是科学家进校园巡讲,每年大概有上百场,已做超过10年。刚才董老师讲,今年还要继续做针对中小学生科普科幻作文征集,我们会做相应媒体支持。今后协会要发展学生会员,我们特别欢迎学生会员提供作品,包括在座各位专家的科普作品,我们有相应媒体平台,可以做很好的互动。

涂皘 / 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副院长 讲师

    我们协会的名字叫科普作家协会,更多的是聚焦在科普创作本身,实际上大家从事更多的是科学传播。因为之前发布的提升公民素养的实施纲要,它倡导当前要构建大科普的格局,其实大科普的格局它倡导的是家校、社企馆等这样的一些科普场所也好、机构也好或者人员也好的一个联动。那么我们协会如何搭建起这样一个平台,形成这样一个机制,让这个联动更加顺畅,可能是今后我们要长远、高质量发展应该注重和思考的问题。
    就像刚才很多老师说的,日常我们每位会员或者说理事之间都会有一些合作,但是确实就像刚才我们在工作计划中提到的,第一,我们会不会标注自己是科普作协会员?第二,我们有些活动,是不是会冠协会承办或协办、主办,我想,如果能有这样一个机制,能够让我们更加有自信和底气,能够喊出我们这样的一个身份,能够挂上我们这样的一个名字,我们协会一定会发展的更好。

许兴汉 / 协会监事   上海东方广播电台高级编辑

    我们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也有30来年了,协会上星的事情,我感觉非常重要。有些新会员可能还不很了解,其实我们每年做的事情很多,别的不说,搞诺贝尔奖研讨会,我们做了10年,其他哪个协会能把一件事连续做10年?包括我们里面获奖的会员都不少,所以上星这个事情我感觉箭在弩上,所以我特别赞成理事长和秘书长刚才讲的这一点,大家一同努力,唱功、做功一起上,希望今年能把星级再提一级,当然也需要我们大家一起努力。

殷晓岚 /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科普图书编辑室主任

    科普作品是我们社非常重要的产品线,从儿童到青少年到成人科普都有涉及,大家如果感兴趣都可以和我们联系。关于科普创作评选,协会2019年评过一次上海科普作协的优秀科普作品,由各个单位申报图书,入选及入围作品包括原创和引进的,这一次,可能主要以原创作品为主。第二点,申报要求提交《推荐表》,还要提交作品电子文件,我想文章没问题,图书的话,建议提交样书为好。

姚保华 / 民防工程行业协会副会长

    专委会工作,在社会团体里非常重要,我在民防工程行业协会,每年理事会开会,不是秘书长做报告,而是专业委员会来做,因为这是最基础的东西。
    今天《专委会管理办法》对我来说,非常及时。因为我在筹划公共安全与应急专委会,这个跟地震、民防、应急还有几所大学等单位,都已准备了相当长一段时间,最近我们正实质性的来推进这个事情。

王懿辉 /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宣传文明办主任

    第一是近些年,我们做了很多关于肿瘤健康科普的工作。但我觉得目前更重要的还是要着力做好弘扬科学家精神的活动和工作。我所在单位的工作中,今年拟开展科学家精神弘扬的线上线下活动,这一块我希望和协会一起,特别是在全国科普日、上海科技节的时间节点共同策划一些活动。
    第二是关于年度创作评选,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激励方式,对于年轻人来说,非常有意义。
    第三就是秘书长提出,希望大家能以身为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为荣。我有个建议,就是哪些活动可以冠以上海市科普专家协会,一定要有申报,有审批,这样就保证我们会员、理事所在的单位,若开展相关活动,要以协会名义,协会能够第一时间知晓、支持,把活动做得更具社会效应。

刘楠 / 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教育研发部部长

    从基地人才培养专委会的角度,我一直思考两方面内容,一是怎么样去做资源融合和共建共处,因为我知道咱们会员其实有很多非常优秀,包括在座的理事,所以怎么样把已有的品牌和大家各自在经营的工作做一个融合,这是第一个思考。第二个就是我作为一名年轻人,其实我加入协会时是我刚参加工作不久,我很多工作,还有个人成长都离不开协会的支持,包括江世亮秘书长、殷海生馆长,还有在座很多老师,都给予我很大帮助,所以我觉得咱这个平台非常好,是我们年轻人甚至是青少年人才培养的一个平台,未来在这一块,还可以做很多工作。

林佳 / 上海东影传媒有限公司(上影集团科教电影制片厂) 副总经理

    关于2024年工作规划和专委会管理办法,因为之前我们已经基本讨论过,对这方面没有异议。然后我这边正好在负责科委的上海市优秀作品评选,同时我们自己手上也会每年举办上海的电影大赛,从这两条线上可以跟我们的优秀作品做一个链接,我觉得这也是一种激励的方式;另外,协会举办新老会员交流会时,也可以做一些关于优秀作品评选方面的解读,为大家提升科普创作水平,提供助力。

卢宝荣 /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特聘教授、希德书院院长

     完善专委会的建设非常必要,比如将来的沙龙和一些活动,都可以由专委会来相对独立开展。
    关于专委会管理办法,第十九条“对于连续两年未达标的专委会,进行要重组或者撤销”,这块要有一个标准或者说有一个参照。
    再一个,关于未来发展,我们协会主要任务就是做科普,将来我们的方向,我想要结合国家一些文件,比如说国家有2021年到2035年全民素质行动规划纲要,提出要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或者叫科学素养,我们要有一些结合;第二点是要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以及它的产生的方法,比如说我们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我们在做科普时,现在更多的是说知识点,对于这个知识如何产生的过程,这个方法、精神,可能强调的比较少;第三点,要了解这些基本的科学知识对个人以及国家发展有什么关联,要学以致用。现在,提出崇尚科学精神,我们做科学科普肯定要宣扬科学精神、科学思想,那么,作为协会,我想这几个点我们要引导、鼓励大家去延展、去创作。创作是基础,创新是生命,我们要讲究元科普以及如何广开门路,通过协会的交流、引导,把资源用起来,相信我们协会会有非常好的前景。

叶峰 /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副总编辑

    关于“学生会员”的设立,我觉得这是一种赋能,提高学生参与科普活动的积极性,对学校来说也是一种激励。
    关于专委会建设,在《专委会管理办法》第八条提到“理事会和专委会负责人改选同步”,我觉得可以再斟酌一下,因为理事会是国家规定不能超过两届连任,专委会牵头人往往本身有一定资源和组织能力,还有一定经费支撑,能够把专委会工作做起来,如果专委会负责人在任期上和理事会同步,就有点可惜。有能力的人,应该让他多做,把专委会做得更好。

熊仕华 / 协会监事长 退休前为上海新闻出版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作为一个协会,专委会是根本,我想这方面要作为工作重点,不仅仅是落实,还要做得扎实,把这个基本盘保住,其他工作就比较好做了。不然,现在理事层面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不大可能有那么多时间来参与到很具体的事儿,但是有专委会就不一样了,专委会的牵头人往往比较能干,有一定的活动能力、组织能力,还有一定的经费,所以这些人往往能够让专委会工作得到加强。

叶剑 / 上海睿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执董

    协会举行科创作品评选,一个是要把好质量关;二是在入选数量上可以适当调高;三是提交作品类别上,是否在书籍之外,统称为全媒体或者新媒体,这样也契合当前的科普传播潮流。

鲍大鹏 /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 党总支书记、副所长

    我们农业跟大家的生活密切关联,所以农业的科普还是非常重要的。欢迎大家有机会到我们上海农科院以及我们一些乡村振兴基地去指导工作,以后一些活动也可以在我们农科院去举办。关于协会要举办优秀科创作品评选,我觉得这是值得大家共同努力来做成的一个事情,其中作品入选数量,我想这部分是否可以不设具体数量,而是按投稿比例。

杨先碧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主任

    科普作协是我们连接作者的桥梁,我们也愿意从出版社角度为协会做些贡献;另外,我想协会可以对一线中青年科学家再挖掘一下,充实我们科普作家的比例,把元科普做上去;第三个建议就是关于协会要做科创作品评选,材料中提到“国内公开出版发表的原创作品”,一般来说公开出版发表都指传统媒体,不包括自媒体,所以我也建议加上“自媒体”,甚至也可以把自媒体单独作为一个方向。关于入选作品评级,我建议不设一二三等奖,因为要设等级,考虑因素会很多,建议就设一个好作品奖,再加一个入选作品。再一个就是入选数量,建议提高一下。

李文生 / 爱尔眼科医院 教授 副院长

    有关专委会里面设立学组的事情,因为我是在医学专委会,然而我眼科的话对很多医学的科是没有关系的,比如说皮肤科,基本上共同语言很少,他们搞活动我肯定不会参加,我搞活动估计他们也不会来,所以确实有的专委会比较大,如果是人员匹配的话,应该是成立学组。专委会要从学组这个角度来突破。

蒋徐巍 / 上海教育出版社 总编助理

    关于协会科创作品评选,我觉得大家应该不会在乎有没有奖金,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参与,激励自己的创作,所以我建议入选作品数量多一些。
    关于专委会管理办法,我想我们已有7个专委会了,这7个专委会要发挥引领的作用,以后新的专委会知道我们到底要做些什么,应该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有个参照。
    第二就是关于新建的专委会,要相对严一点还是说相对宽松点准入,这个会影响到我们后面专委会的运作,有些可能放得太宽的话,专委会他申请了,但是他可能没有进一步动作。当然我们有个两年考核期,我觉得既然有管理办法,还是要发挥管理办法的作用。

缪煜清  / 上海理工大学材料与化学学院 教授、博导

    我对科普特别感兴趣,我在学校开了一门课叫《人类文明与化学》,因为我们工科学校的学生来自不同专业,我们想让这些学生知道化学跟别的学科之间的关系,化学跟人类文明之间的关系,学科跟学科之间的关系,我们这个课应该还是比较成功的;另外,我写了一首《化学之歌》,在7月份会在两个会议上播放,也会讲解这首歌,个人简介上会写:“上海理工大学教授、上海科普作家协会理事”,这样更有意义。

丁子承 / 上海名迈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协会做年度优秀科创作品评选,出发点是希望选出更优秀的作品,我想针对不同类别,要明确一下评选标准,再一个是刚刚在评选类别中,没有看到科幻作品,所以建议加上科幻内容,或者是作这一个单独的系统参加评选。
    关于科普创作培训班,学员招募上向中小学老师倾斜,这个很好,可以通过老师的推荐,让一些优秀的学生成为学生会员,鼓励这些大中小学生去创作。

薄禄龙 /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 副主任

    我觉得小而精的项目,可能更有吸引力和关注度,而且也能切实带动各方参与。
    我提两个想法,一我们协会是一个社会来源比较广泛,相对松散和自由没有利益冲突的一个学术团体,这就决定了我们的团体虽然大,但我个人感觉不是很强,所以我觉得刚才提到的工作重点,包括专委会设立和完善,都是希望充分发掘科普能人,发挥能人的力量做科普。
    二是我们协会的特点,我觉得是科普和作家两个字的联合,未来应该更多的把科普创作和科学传播培训作为我们协会的重要资源之一,这是我们非常独特的资源,可能是我们未来可以做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理事长总结讲话

    吴家睿 / 中科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

    感谢各位理事的积极建议献策,我们协会本来就是一个平等的、没有什么功利性的组织,大家可以通过讨论和集中智慧来推动把协会做好。我有两个想法想跟各位交流一下。
    第一点是我觉得我们协会要从两星变三星或者说是品牌打造,这方面我有一个想法,其实我们在做科普,好像我们自己协会的科普做的不怎么样,知道的人不多,然后成绩也没人真正传播和被关注。包括我们做的诺贝尔奖的解读、名家作品研讨等,包括持续做了很多年的大学生科普创作培训班,其实做了很多工作,但是我们自身的科普好像做的并不如人意,这个品牌形象还要进一步完善。所以我在想,是不是请协会的几位老师来帮我们做个品牌包装,我们有那么多包括出版社和公众号的渠道,能发表的地方有很多,我想是不是把我们协会一些工作亮点,做成一个系列进行介绍。比方说请江世亮老师,把怎么长期坚持做诺贝尔奖解读和宣传的经历,写1至2篇文章,如果有内容还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写,争取把它登在我们能够发表的媒体上。 又比如大学生科创培训班,包括刚刚刘楠、苏振兴老师介绍的,还有像丁子承老师这边的科幻创作等,我们做了那么多科普培训工作,实际上要是把它包装成系列,把我们这项工作介绍出去,应该也是我们协会的亮点。换句话说,打造好科普作家协会品牌,我们的会员也觉得光荣,我希望今天的理事会在这个方面达成一个共识:打造协会品牌。
    第二个想法,现在我们把大学生科创培训班的招生,向中小学老师延伸,甚至增加学生会员的吸纳。这方面我想我们可以专门开一个研讨会,对我们的培训工作,从科幻写作、大学生科普创作,到我们刘楠老师这边的一些新的小小科普作家、小小院士等一系列活动,如果我们把它打成一个组合拳,相互配合、相互协调,我们可能会在这一块做的更好,甚至成为我们培养科普作家的优势和特色。我觉得这一块再跟各位相关的老师专门开一个研讨会,小范围的再策划一下,把我们的力量更加集中,优势更加互补。
 

上一篇 下一篇: 繁荣科普创作 增进会员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