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名家风范>>名家科普论坛
【杨秉辉科普作品研讨会】医学需要人研究,也需要人普及——“杨秉辉医学科普”评论会侧记
[2017-10-15 14:14:06]

 

 

【杨秉辉科普作品研讨会】 

医学需要人研究,也需要人普及

——“杨秉辉医学科普”评论会侧记

姜晓凌

    “治病救人自然是医生的职责,传播知识开启民智也是医生的义务。”这就是他,一个从医50多年的医学教授;这也是他,一个坐堂电台医学节目整整20年的全科医生主持人;这更是他,至今退而不休,笔耕“叙事医学”的科普作家。他,就是中山医院原院长、博士生导师、科普作家杨秉辉。
  日前,由上海市科协主办、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及苏浙皖科普作协共同承办的“杨秉辉医学科普”评论会在沪召开。与会者以杨秉辉医学科普特色评论会为契机,就如何进一步推动科普原创、推动科普评论建言献策。会上,大家深思的焦点便是——如何将科普当做一门学问,用心研究和创作。
    20年口授健康生活方式:科普需要开创者的坚忍不拔
    上世纪70年代初,杨秉辉在某地农村用检查甲胎蛋白的方法筛查肝癌。当地的农民既不相信只在手指上采一滴血便能查出肝癌,也不相信肝癌还能治疗,以至不愿意进一步查治;结果几个月后,病人肝癌发作,以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先进的医学手段如若不能让病人理解,也是枉然。从医疗科研的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医学科普的重要性。”从此,杨秉辉踏上了医学科普之路。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资深编辑刘瑞珍回忆:1984年4月1日,她和同事背着录音机来到中山医院为医学节目采访录音。那次杨秉辉谈的话题是:癌症病人能否吃鸡?杨教授开口娓娓道来,音色好,普通话也好。录音回台后放给大家听,众人一致叫好。就这样,杨秉辉开始担任医学科普节目主持人。由开始录音播出,以后是直播,发展到直播接听电话,并与听众面对面交流沟通,为听众释疑解惑,百姓的呼声成了杨秉辉将电台节目坚持做下去的动力。
    由此,杨秉辉创造了两个第一:全国第一位出任广播电台节目主持人的专家学者,全国第一位教授级全科医生。他开创主持电台医学节目20年的实践给我们的启示是:科普需要创新,科普需要开创者坚韧不拔的精神;科普需要有“伯乐”,需有一批不怕困难,敢于担当的实干者。
    上海市科普作协原常务副理事长陈积芳特意列举了杨秉辉的一组数字: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发表科普文章近1000篇,还有无数的科普报告与讲座。陈积芳认为,杨秉辉的医学科学与健康教育科普的重要成就,是把这项工作放在系统综合的社会整体中思考并开展。
    40年笔耕关注疾病预防:医学知识“升温”需要科普创作
    医学的最终目标不是治病,而是促进健康,一些疾病如慢性病可以治疗,但更重要的是预防,我们需要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慢性疾病的预防又不是简单地打个防疫针、搞个卫生运动就能够解决的,而是要改变人的生活方式。
    据上海市科普作协原秘书长李正兴介绍,杨秉辉常说,自己是医生,投入健康宣传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杨秉辉利用业余时间撰写和编著有关医学科普作品,进行科普演讲。虽然费时、费力,也牺牲了许多业余生活的乐趣,但他却无悔于“不以小善而不为”。
    从1975年在上海硕果仅存的一本《科学普及》杂志上发表《肝癌的早期发现》一文起至今,杨秉辉已在全国各地报刊、杂志上发表的医学科普文章已近千篇。从1981年与汪泽先生合作撰写《肿瘤知识》出版至今,由他主编或独立撰写并出版的医学科普书籍已达52册。其中,《健康的生活方式》一书于200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是为科普类图书获此殊荣之首。
  一位赫赫有名的医学专家,为什么要常年坚持进行科普活动呢?上海市科普作协会员、《家庭用药》编委何家扬深深地感到,杨秉辉这么多年来的经历,是把科普作为自己应该担负的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在杨秉辉眼里,科普是医生更高层面的价值体现,治病救人自然是医生的职责,传播知识开启民智也是医生的义务。
    “杨秉辉现象”带来的反思:科学素质人文素质缺一不可
    生活需要医学的滋养,需要培养人们的医学人文情怀和天赋,当然更需要更多表达医学人文张力的精品力作供公众欣赏。
    杨秉辉提到,如今,国外的医学教育里兴起一个“叙事医学”的概念,就是教授医学院学生将疾病的治疗融入到人的身上,而人的心理变化总是会受社会角色变化等其他因素的影响。也只有这样,当医生懂得了“真实世界”里的疾病,才能更好地利用医学去治疗疾病。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杨秉辉在退休后陆续出版了医学科普纪实短篇小说集《财务科长范得“痔”》、长篇小说《祺东的黄兴家医生》等。这也可谓是一种医学科普的创新形式。
  大家都说杨秉辉的作品“好看”“读起来舒服”,说他的医学小说“有意思”。那么,这“有意思”,究竟又是啥意思呢?上海市科普作协名誉理事长卞毓麟以为,杨秉辉的医学短篇,最可贵的特色就是“素朴之美”和“入俗之美”。“素朴之美”,其奥妙则在于“自然”二字。小说集《财务科长范得“痔”》中,“只是术后病理检查,直肠周围有一枚淋巴结有癌细胞转移,是因为发现得晚了一些。”这句话作为全文的结尾,此言如此直白,却是大有深意。可见,寥寥数语,貌似平淡,却引领着读者的认知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台阶。“入俗之美”,则既有“通俗”的意思,又有“风俗”的意味,这便是百姓齐称“好看”“有意思”“读起来舒服”的关键所在。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副总编熊仕华表示,我们从杨秉辉身上,看到了过硬的科学质素和人文素质,感受到了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更触摸到魅力四射的人文精神。
    上海市科技传播学会理事长姚诗煌说,创作医学科普小说、医学纪实小说,这无疑是杨秉辉对医学科普的一大创新。而杨秉辉的医学科普小说,巧妙地体现了医学科普的人文性,让读者能获得比知识更广泛、更丰富的收益,为医学科普乃至整个科普创作,提供了典范。

 

上一篇: 【叶永烈科普作品研讨会】... 下一篇: 【杨秉辉科普作品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