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名家风范>>名家科普论坛
【卞毓麟科普作品研讨会】读卞毓麟《月亮——地球的妻子,姐妹,还是女儿》之心得
[2016-12-25 22:34:42]
 
【卞毓麟科普作品研讨会】

科学小品的写作范本

             ——读卞毓麟《月亮——地球的妻子,姐妹,还是女儿》之心得
 
朱永年

    卞毓麟老师的《月亮——地球的妻子,姐妹,还是女儿》(以下简作《月亮》)一文,最早发表在1983年10月19日的《北京晚报》上,后来多次收录在中学的语文教材里,是广大师生所喜爱的一篇妙文、范文。这里,我想从语文教学的角度说说对这篇文章的粗浅认识。(按:笔者采用的本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2版、1992年12月上海教育出版社第10次重印初中《语文》第六册)。
    一 、题材内容和布局结构
    (一)、题材内容   《月亮》是一篇介绍天文学知识的文艺性说明文,即科学小品。文章以疑问句为题,命题既古老又新鲜。月亮,说它远,是远,远在天外;说它近,是近,近在眼前,连怀中小孩都看见。人类在探索宇宙太空的征途上,对于月球虽然已经有了许多认识上的突破,但对大多数的人来说,关于月球的种种问题,还是很玄乎的。谁不想了解亇月亮的究竟?所以题材的受众性就很強,值得一读,也就值得一写。卞老师以丰富的天文知识,饶有趣味、深入浅出地娓娓道来,谈论了关于月球起源的种种说法。文章“据众多的天文观测事实,对月球的身份作了合乎逻辑的推测”。这样,一下子就扣住了读者尤其是青少年的心弦,引起了強烈的阅读兴趣,从而在题材内容上体现了妙文之妙。
    (二)、布局结构    写文章安排结构就是布局,如何将这一关乎天文知识的题材组织成文?《月亮》是一篇800字左右的短文,但其结构的严谨,章法的机巧,逻辑的严密,处处体现了作者构思之精细。全文五个自然节,以总——分——总的结构形式,脉络清楚地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即第一自然节。开门见山,借用中秋赏月时,友人相问“月亮生于何年,来自何方”的问题入题,并提示答案“总的说来,大致有三种可能”的情形,为下文进一步作科学解说,在布局上起着总起之妙。
    第二部分,即中间的三个自然节。文章依次按照题目中的“妻子”、“姐妹”、“女儿”三种情形逐一解说。虽然都仅是一种可能性,但在说明的顺序上,依然有着合乎逻辑的主次之分。
第三部分,即最后一个自然节。这末节,一共只用了两句话。第一句,“可爱的月亮啊,你究竟是谁?”这一问句,既有承上(第二部分)的作用,又与第一部分中“其答案虽然至今尚付阙如 ”,文异而义同,其照应前文之巧思,可谓天衣无缝。而第二句,即文章的末句,在句意上先抑后扬:“你(笔者按:指月亮)尽可以讳莫如深,人类却总有一天会掀开你神秘的面纱,把你的来历查亇水落石出!”用一个蕴含哲理的感叹句,作出了铿锵有力、鼓舞人心的全文总结。
    这是从文章的结构布局上让人感受到的范文之范。
    二、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一)、写作技巧    写作技巧是多方面的,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及科普作品所特有的说明方法,等等。在此,简要说一说《月亮》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说明方法。
    1、修辞手法    适当的运用修辞手法,可使文章更为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月亮》在修辞格的运用上,大致有如下几种:
    (1)比喻    题目中的“妻子”、“姐妹”、“女儿”,不用说,都是比喻的用法,它的妙处在于三者皆为女性。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相对“太阳”而言,称月亮为“太阴”。给孩子们讲的故事,都说“太阳公公”、“月亮婆婆”,不是吗?
    (2)比拟    在文章的首尾都用了比拟(拟人)的写法,如文章开头写“月亮生于何年,来自何方?”及末段中对月亮用了四个第二人称的“你”,都是拟人的写法,让人读来亲切可喜。
    (3)设问    本篇以设问为入题的开头法,真是妙不可言。作者是天文学家,以友人相问切入题目,合情合理。末段“可爱的月亮啊,你究竟是谁?”这一设问,上文已提及,不再赘述。
    (4)反问    运用反问句往往可以強化语意,本文在解说月球起源的三种可能性时,都釆用了反问句式。如:第一种写“俘获说”——“倘若情况果真如此,那么,将地球与月球比作邂逅相遇遂成天作之合的夫妻,岂不是再妙不过了吗?”第二种写“同源说”——“如此看来,月亮岂不又成了地球的妺妹?”第三种写“分裂说”——“你看,月亮岂不又成了地球的女儿?”如果将这三个句子改为一般的肯定句,其表达“可能性”意味的效果,语气上就不如反问句的強有力了。
    2 、说明方法    上面提到,《月亮》是一篇文艺性的科学小品,就文体范畴而言,属于说明文。谈到说明文的写作技巧,不能离开说明方法。像《月亮》这样的科普文章,在内容上,深入既不易,而表达上的浅出则更难。但作者灵活恰当的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举重若轻,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难题。那么,这篇科学小品究竟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呢?请看:
    (1)比喻说明    比喻既是一种修辞手法,在说明文中也是常见的说明方法,即用打比方来增强被说明事物的形象性,突出事物的特征,起到化艰深为通俗的功用。本篇中讲到月亮和地球三种可能性的关系时,分别用月亮或是地球的“妻子”、“姐妹”、“女儿”设喻,比之“俘获说”、“同源说”、“分裂说”,不是形象生动、通俗明白得多了吗?
    (2)数字说明    这是列举具体数字,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状况,使人一目了然的说明方法。如说“月球的平均密度是每立方厘米3.34克 ,只相当于地球密度的五分之三”、“地球的直径只是月球直径的3.7倍”等,都为文中的合乎逻辑的分析、推测,提供了具有说服力的科学依据。
    (3)比较说明    这是将被说明亊物与同类或不同类事物进行比较,借以显示被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本篇中的比较说明多与数字说明结合着运用,以增強阐述效果。如上述数字说明所举语例中,有将“月球”与“地球”的“平均密度”作比较,又有将两者的“直径”长度作比较,都是很有说服力的说明方法。又如,文中说月亮和地球“两者的化学成分又大不相同”,等等,这些都为人们对本文的说明对象——月亮和地球——加深了认识,同样为天文学家对月球起源的推测提供了事实依据。
    (4)举例说明    这是以列举有代表性的例子,反映一般情况,把抽象或复杂的事物说得具体明白的方法。只是本篇的说明对象——月亮——而外,其它的天体实无必要再举出具体名称,但性质仍属例子一类。如文中写“月球的平均密度又与小行星的乃至陨星的密度十分相近”,其中的“小行星”、“陨星”之类,皆可视为例子;且本例又运用了比较说明方法,既是作比较,当有两相比较的事物,也就有了相当于例子的性质。
    (5)诠释说明    即对需要说明的内容作解释。如文中所写的关于月球起源可能性的三种说法,每一种都作了科学推测的阐说,其过程则为诠释说明。 如:“⋯…这种学说称为‘俘获说’。”(省略号部分即为诠释内容)。
    (二)、语言特色   《月亮》一文在语言上颇具特色,其用词精当,文句灵活多变 ,可谓文采斐然。 如: 
    1、“根据众多的天文观测事实”一语中用“观测”,而不用“观察”。因为“观测”一词包含着“观”和“测”两种动作行为,不仅“观”,而且“测”,这样才能为下文的“合乎逻辑的推测”提供科学的依据。而“观察”一词是由“观”和“察”两个同义词或近义词所组成,只是单一的动作行为,其文意至多在“看”的程度上有所差异,用在这里,显然不符文意。此例足证用词的准确、精当。又如:
    2、本篇题目中用了“姐妹”一词,而在文中用的是“妹妹”。因为“妹妹”一词正符合地球与月亮大小并不悬殊的文意,十分贴切;而题目中的“姐妹”一词,既含有“妹妹”之意,且尙未经过文中是“姐”、是“妹”的阐述,无伤文意,读来又上口,加之“姐妹”也是由两个词素构成的双音节词,与“妻子”、“女儿”保持形式上的统一,给人以文辞形式上的美感,何乐而不为呢?作者遣词造句心细如发,可见一斑。再如:
    3、副词的准确使用,增强了文章在表述上的精确性。如文章第一节写“月球的起源”,“大致有三种可能”,句中的“大致”、“可能”两个副词,均体现了说话留有余地,倘若去掉这些词,不单显得武断,而且有悖文意。又如,“像地球这么一颗并不很大的行星,偏偏要俘获一个像月球这么大的小行星亦实非易事”,句中的“偏偏”以及上述举例说明的语例“十分相近”中的“十分”,这些副词都让作者将文意淋漓尽致地表达无遗。至于文句的灵活多变,文中亦随处可见,如:
    4 、文章在解说月球起源的三种可能性时,都采用了反问的句式,这在上文“修辞”一项中已提到了。值得注意的是,这三个同样的反问句式,在表述上却是同中有异,因而增添了文趣。又如:
    5、文中在提出三种学说时,表述亦有变化。前两种是这样写的:“这种学说称为‘俘获说’”、“这种学说称为‘同源说’”,采用了同样的句式。而最后一种的语句是“现在,赞成这种‘分裂说’的人已经比较少了”,在表述上明显不同,且这种不同,不光是形式上的差异,而是内容上的需要,因为这种具有“戏剧性”的说法,事实上的可能性则更为小了。
    此外,在行文风格上,文章运用书面和语体相谐的形式,又避忌了科普写作中易犯的多用行话术语的弊病,故而雅俗共赏。文中大量使用的四字短语、成语,如“尚付阙如”、“脱胎而出”、“邂逅相遇”、“天作之合”、“迄今为止”、“无一例外”、“天长日久”、“讳莫如深”、“水落石出”等,精练而富文采,这一切,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匠心独运之处。
    值得注意的是,《月亮》虽然是一篇短文,但字里行间力透着饱醮情感的笔墨,这正是科普大家的风范。读者在阅读这篇文章时,不仅能获得有关天文学上的科学知识,而且还能收到语文知识方面的教益,并得到愉快的艺术上的享受。
    这就是《月亮》为什么深受广大师生喜爱的原因。
    感谢卞毓麟老师为我们提供了一份科学小品的范本。

                                                                                                                                          2016年9月
      
    
  附:《月亮——地球的妻子,姐妹,还是女儿》
 
                                  卞毓麟

    中秋赏月,忽有友人相问:“月亮生于何年,来自何方?”在天文学上,这个问题称为“月球的起源”。其答案虽然至今尚付阙如,但是太空悬案的侦察员——天文学家们——却根据众多的天文观测事实,对月球的身份作了合乎逻辑的推测。总的说来,大致有三种可能:月球若不是地球的妻子,便是地球的姐妹,或者是地球的女儿。
    你看,月球的平均密度是每立方厘米3.34克,只相当于地球密度的五分之三,而且两者的化学成分又大不相同,因此情况很可能是这样:当46亿年以前我们这个太阳系从一大团星云物质脱胎而出时,月球和地球分别处在相去甚远的不同部位,它们各由当地的不同物质所形成。另一方面,月球的平均密度又与小行星的乃至陨星的密度十分相近。所以,它原先很可能是一颗小行星,在它围绕太阳运行的过程中一度接近地球,并为后者的引力所俘获,而成为地球的卫星。这种学说称为“俘获说”。倘若情况果真如此,那么,将地球与月球比作邂逅相遇遂成天作之合的夫妻,岂不是再妙不过了吗?
    但是,地球的直径只是月球直径的3.7倍,相去并不悬殊;况且,迄今为止人们所知的小行星无一例外都比月球小得多;所以,像地球这么一颗并不很大的行星,偏偏要俘获一个像月球这么大的小行星亦实非易事。于是,有一部分天文学家认为:在太阳系形成之际,地球和月球由同一块尘埃云凝聚而成。它们的平均密度和化学成分之所以不同,乃是因为原始星云中的金属成分在行星形成之前已先行凝聚成团。这种学说称为“同源说”。如此看来,月亮岂不就是地球的妹妹?
    最后一种推测更具有戏剧性:在40多亿年前,太阳系形成之初,地球月球原为一体。当时地球处于高温熔融状态,自转很快;天长日久,便从其赤道区飞出一大块物质,形成了月球。太平洋便是月球分裂出去的残迹。你看,月亮岂不又成了地球的女儿?不过,这种理论却面临着许多难题 ,比方说,它有一个必然的推论,即月球的位置应该处在地球的赤道面上,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现在,赞成这种“分裂说”的人已经比较少了。
    可爱的月亮啊,你究竟是谁?你尽可以讳莫如深,人类却总有一天会掀开你神秘的面纱,把你的来历查亇水落石出!

 

上一篇: 【卞毓麟科普作品研讨会】... 下一篇: 【卞毓麟科普作品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