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协会动态>>协会活动
【讲座】江波:科幻的内涵与外延——兼谈科幻创作
[2017-12-11 13:14:52]

 

【讲座】江波:科幻的内涵与外延——兼谈科幻创作

2017-12-11 青年科普交流

本文主要分享8号上午江波老师《科幻的内涵与外延——兼谈科幻创作》这一主题的相关内容。

提前圈出金句
科幻小说本身是有范式经典的。科幻小说最有价值的,是与时代、与科技结合得最紧密的部分,在这个基础上,再展开对未来可能性的探索。要想创作出一部流芳百世的作品,必然要对这个时代、对现有科技基础进行思考。

◎科学发现世界、科幻推测世界

围绕科幻小说的历史、科幻小说的内涵、与时代结合的科幻创作三个议题,江波老师首先追溯了科幻小说的历史。

1660年英国皇家科学院成立,科学家开始向社会公众不断传播自己的科学思想,到1860年代发生工业革命,整个西方社会进入工业发展的快车道。
 
作为文学对这一时代变革作出的反应,科幻小说鼻祖玛丽·雪莱于1818年创作了《弗兰肯斯坦》。这部作品非常符合科幻小说经典范式,即它内含的是理性的、人类可以操作的、科学的手段;第二,该作品表现出强烈的人文反思。
 
江波老师认为, “科学发现世界,技术改造世界。而科幻小说则是在一定时代背景下用以推测未来世界各种可能性的文学表现形式。”
 
他介绍,中国科幻发展晚于西方,并且打上了中国特定的时代烙印。晚清民国时代,中国科幻作品数量极少,其中绝大多数是翻译小说。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科幻作品肩负着向大众传播科学知识的使命,作品包含的科普元素较多,表现出斗志昂扬、赶超英美的精神气质,经历了一个小高峰。
 
1980年代,中国科幻进入一段沉寂期,90年代后,重新起航。新生代科幻作者在这个过程中逐渐积累起自己的科幻小说创作风格和知名度,他们也是今天中国科幻圈子里资历最深、作品最多、创作最成熟的一批人。
 
21世纪以来,有更多年轻的科幻作家不断涌现,科幻作品呈现出多元化,影视圈对科幻作品的注意度也在持续提高。
 
江波老师预计,未来10-20年,中国将会涌现出越来越多的科幻影片。“科幻作品将承载向大众推广科学文化、启发科学精神的责任。我们国家还处于发展阶段,科学影响力需要经历逐步扩散、影响人群不断增加的过程。”

◎不忘科幻本质,抓住时代机遇

科幻小说就是科学时代的幻想,具有时代性、先锋性。科学时代的到来,不仅让科幻小说继承了幻想小说的文学源流,并且赋予它更多意义,从完全虚幻的想象,进入到对可能性空间的大胆猜测。

对照科幻的本质,江波老师认为,科幻有真、假之分,像《超脑》这样的作品,就是一种假的、伪科学的科幻。很多超级英雄题材的影片,在大部分观众眼里是科幻,但这些影片也只是打上了科幻标签,离科幻本质还比较遥远。
 
原来科幻也被分为硬科幻与软科幻,如“2001太空漫游”,“弗兰肯斯坦”,“黑客帝国”,都是硬科幻,但现在人们已经越来越倾向不作这样区分了。

江波老师把自己的创作观分为四个维度:想象世界、科学法则、现实世界、魔法法则。

纯文学沉浸在现实世界里,对科学的探讨很少。科幻小说的创作空间非常广阔,并不强求非常精确,但也存在作品容易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失去科幻的一些本质的缺点,因此,“我们要抓住科幻的本质,即要掌握科学法则。”

“文学表现形式必然要跟时代相结合,我们的时代是科学的时代,科幻作为文学的表现形式,其地位将越来越重要,”江波老师说,“生在这样一个科幻黄金时代,是科幻写作的一种幸运,我们应更积极地向前看,在座各位如果勤加努力,也许可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番天地。

◎对宇宙的认知激发创作灵感

江波老师通过引用康德的“有两件事物我愈是思考愈觉神奇,心中也愈充满敬畏,那就是我头顶的星空与我内心的道德准则”表达了自己的宇宙观。
 
他展示了一张2013年哈勃望远镜进行的“哈勃极端深场(XDF)”深空探测所得到的结果:在为期三个月的时间,只能看清楚宇宙很小的一个角落(满月的1/10),在这个角落里,拍摄到了5000多颗星。假如把天空分成360份,用10架望远镜看向宇宙,要花3000年才能观察一遍。宇宙如此辽阔,我们所知道的太少了。
 
江波老师介绍,1990年2月14日,NASA应美国天文学家卡尔·萨根提议,调整了 旅行者1号的姿态,对准地球拍摄了著名的一张地球照片,显示了地球悬浮在太阳系漆黑的背景中,只是极其微小的一个蓝点。

图片摘自:《科幻的内涵与外延——兼谈科幻创作》

此后出版的卡尔·萨根的科普著作《暗淡蓝点:探寻人类的太空家园》,是一本描述人和宇宙的关系的必读经典,它回顾了历史上有关人类在宇宙中地位的种种观念、根据20世纪中叶以来空间探测的成就对太阳系作的全方位考察,并评估了将人送入太空的种种理由,最后则展望了人类未来的太空家园。
 
江波老师认为,物质世界可以分为已知世界、可能性空间、不可知世界这三部分。

他从《生命的躍升》中提出的生命来自化学反应,以及德瑞克方程展开,继而转到“长期以来,人类通过无线电技术来寻找外星文明为什么不可行”这一问题。

图片摘自:《科幻的内涵与外延——兼谈科幻创作》

德瑞克方程由天文学家弗兰克·德瑞克于1961年发明的推断外星生命的方程式。他通过这个方程计算并乐观地推断,在我们银河系中存在着大量的智能生命,而我们能否找到他们则完全取决于文明能够进行星际探索的年限。
 
他认为,在德瑞克方程中,最大的变量是某个文明向太空发出可探测信号的时间尺度L,银河系中存在的先进文明的数量N则介于1至巨大数字之间,具体多少,目前无法做出正确的估计,但有很大概率会大于1。
 
根据前苏联的天文学家卡尔达谢夫的观点:即,宇宙中的文明演化发展可能会分成三类:一类文明使用行星,这种文明能够掌握自身行星上(类地行星)的所有资源;二类文明使用恒星,即能够利用和控制整个恒星(例如太阳)的全部能量和资源;三类文明能够掌握整个星系的能量和资源,如银河系这样一个10万光年的时间尺度,真正做到改天换地。
 
在这样的基础上,江波老师反思,人类通过搜寻、筛选各种无线电信号寻找外星人计划从1970年代开始到现在,从来没有得到有价值的信号。如果外星人存在,除非他们确切知道地球这个方向存在文明,否则为什么要向地球方向发射无线电?因为这需要消耗巨大的能量,更不用说向宇宙各个方向发射无线电。“因此,外星文明利用无线电来寻找其他文明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而开普勒太空望远镜采用了掩光探测方式,效率非常高,启用后,很快发现,一些星球在很短的时间内,光度发生了极大变化。由此可以推测,是不是更先进的文明因为利用恒星,而改变了星球对恒星的遮掩程度?

图片摘自:《科幻的内涵与外延——兼谈科幻创作》(遇见外星人时如何打招呼)

日本科学研究机构曾提出工程性设想,把天空电站送到天空,将太阳能发的电能传回到地球。但如果天空电站遮挡在地球和太阳之间,肯定会遭到反对。但如果将天空电站推到与地球同步、绕太阳运行转的轨道上,成为地球之翼,大规模吸收阳光,传回地球,这样,既可以满足人类对能源的需求,又不影响人们追求自然的生活。这可能是未来的一种能源解决办法。
 
“大家可以想象,人类为充分利用太阳能,制造出这样一种结构,对太阳的遮挡面积就会增加。如果在遥远的宇宙,外星人正好观察到,地球的体积在一定时间内增大了很多,这种现象极有可能预示着因为技术手段而导致的异常,他这个时候会做出判断,这个星系里是否存在智慧生物在想方设法利用太阳能,从而对恒星光度造成变化。他也因此可能会进入这个星系,寻求交流。”

生活在宇宙中,必然有些事物会超越我们的认知。科幻打开了一扇门,把人的思维领域大大拓展。绝大多数科幻小说会发生在可能性空间,同时也可以设想进入到不可知世界,比如另一个宇宙。

因此,江波老师认为,观察、记录行星轨道和掩光度的变化,不断通过太空望远镜扫描这些信息,很可能是寻找外星人的可行手段。
 
从上面不难看出,江波老师拥有的科学素养和想象力,以及他想要在其跨星系交流小说《地球的翅膀》中所要表现的对于不可知的未来可能性进行的推测。

◎发扬光大科幻小说的价值

江波老师最后表示,科幻小说本身是有范式经典的,科幻小说最有价值的,是与时代、与科技结合得最紧密的部分,在这个基础上,再展开对未来可能性的探索。要想创作出一部流芳百世的作品,必然要对这个时代、对现有科技基础进行思考。创作本身是个性化的体验。他希望自己对科幻小说的范式经典的认识,能帮助大家在创作中能向着这个方向努力。

文:陈志琴
图:周昭德
 

上一篇: 【作品分享与点评】不容错过的精彩 下一篇: 就建设网上科普作品交易市场一事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