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协会动态>>协会活动
热点 | 听卞毓麟教授讲科学与人文的交融
[2018-09-20 12:32:33]

 

热点 | 听卞毓麟教授讲科学与人文的交融

原创: 建桥世新说  建桥世新说 2018年9月19日

记者:唐思恺 马焱 蓝舒逸

    建桥世新说9月19日讯  今日下午2:30,我校大礼堂举办了由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上海建桥学院新闻传播学院联合举办的,卞毓麟教授关于科普作品的阅读与写作讲座——《“半个人”和一座桥——谈谈科学与人文的交融》。同学们都慕名而来,获益匪浅,现场气氛热烈。

   关注  

主讲人介绍:

    卞毓麟,著名天文学家、科普作家、出版人。1943年7月生,1965年南京大学天文系毕业。现为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教授、中国天文学会常务理事、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版权部主任。1999年4月起任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系兼职教授,现为上海天文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普作协翻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客座研究员、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终身名誉理事长、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顾问。

卞毓麟教授就科学与人文的交融,分为四点论述:

   01  

“半个人”和“两种文化”

    卞毓麟教授就《两种文化和科学革命》中“只有一条出路,这当然是重新考虑我们的教育”破题,重点讲述了“半个人”和“两种文化”。

   02  

科学传播三环节

   第一,环节科学交流。即科学家将研究结果和心得写成专业论著予以发表。它的传播对象是本领域的同行,传播的目的是尽快地使科研新进展为科学共同体内的成员所周知,并且获得知识产权。
第二,环节科学教育。即有科学专业训练的教师系统地向学生传达科学知识,其目的是使学生具备必要的科学素养,或培养专业人才。这一环节通常需要纳入一定的教育体制,传播过程发生在师生之间。
第三,环节科学普及或科学大众化。即受过科学教育的人,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向社会公众介绍科学知识和科学事业的发展,以培养公众的科学意识,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这一层次的传播发生在科学界和全体社会公众之间。

   03  

科普佳作的特征

    卞毓麟教授说:“将人类今日掌握的科学知识,融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的历史过程之中。用哲学的语言来说,那就是真正做到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在普及科学知识的过程中,钩玄提要地再现人类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本来面目,有助于读者理解科学思想的发展,领悟科学精神之真谛。”

   04  

科学与人文的交融

    卞毓麟提出了:不做半个人,愿架一座桥。沟通科学与人文,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

最后全场起立鼓掌

 


 
 

    讲座结束后,我们的记者采访了三位同学,他们表示:

李同学:
    卞教授的讲座十分生动有趣,我也学到了很多知识,我也了解到了阅读的重要性,一定要读书,读书,再读书!

章同学:
    卞教授的讲座十分精彩!对于他推荐的书本!我也很有去阅读的兴趣!

孙同学:
    听了教授的讲座,不仅激发了我对天文知识的热情,也让我对阅读更有兴趣了,要读书,多读书,读经典书。

 

第二编辑部
主编:赵浩然
排版:赵浩然
校对:蓝舒逸
值周总编:孙昊

    附:同学们的体会  

    李安琪

    明月几时有

    今天,我们全体18级新生有幸听讲了卞毓麟教授的讲座,在讲座正式开始前,学校的一位老师朗诵了苏轼的《水调歌头》,作为开场白,这十分的惊艳到了我。“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明月有时就像一座弯弯桥,这正好契合了这次演讲的主题  “半个人”,一座桥  。
    卞教授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系,是一位天文学家,但他热爱科普作品,于是,他又成为了一位科普编辑,并且功成名就,享誉科普界。他说他钟爱美国科幻小说家,科普作家阿西莫夫以及他的作品。我也曾经看过《日暮》,这是阿西莫夫的经典之作,讲述了一个有6个太阳的星球在遇到日食之后的故事。因此也对他十分崇拜。在听到卞教授还为阿西莫夫写过评论时,顿时想了解他写了些什么,思考了些什么。卞教授表达自己对阿西莫夫的热爱几乎占了讲座的很大一部分,然而,我却没有一丝的感到奇怪,这大概就是一种感染力吧!就像明月时常感染了我们!
    虽然我也十分喜爱科普科幻小说及电影,但我自认为我的所谓喜欢,远远比不上卞教授的钟爱。说实话,这场讲座,最吸引我的就是卞教授散发出的一股子热情与向往。让我也更加坚信,追逐自己的偶像并没有什么不对,反而会更加激励自己,向偶像靠近!
    “一座桥”大概就是指建桥吧!卞教授对我们建桥学院的评价也十分高,优雅的校园环境,近乎完美的楼层设计。这是我们的骄傲啊!在建桥的大礼堂里听卞教授以  “半个人”一座桥  
为主题的讲座,感受他的努力追求和对偶像的敬仰,我有一种很沸腾的感觉,听他告诉我们多看看科普知识类的书对于写作很有帮助,这是一位老者对于后辈的关怀!心中思绪万千,但是一到笔头,却总是下不了笔。
    我有感怀,有激动,有感恩,想回报。最后,祝福卞教授身体健康,也祝所有建桥学子学有所成,心有所敬!


    蔡心格

    在文学作品的范畴里,我对科普作品的认识最为狭隘,原初的一点了解来自三岛由纪夫的科幻小说《美丽之星》。主角大杉重一郎为地球写了这样一段墓志铭:“名为人类的一只种族,曾经居住名为地球的一颗行星上,于此长眠。他们是不错的艺术家。他们用同样的象征形容悲喜。他们剥夺他者的自由,以此艰难地确立自身自由的相对性。他们无法征服时间,但至少尝试欺骗时间......”
    从这段话中我们不难发现科普作品在横向上的广度是一般的文学作品仅凭纵向的深度难以比肩的,于是对科普作品的兴趣渐趋浓厚。今日有幸聆听卞毓麟教授的讲座,更是为我打开了科普文学的大门。“积累”与“想象"是我在整场讲座中印象最深刻的两个点,智力的思辨源于精神上基础的沉积;由此之上再构筑一个依凭科学的想象圣殿......两个小时,不得不说受益匪浅。
    关注宇宙与世界的人很多,却很少有人关注人心。科普作品是一座连接的桥梁,它将宇宙与人性深刻融合于一起。这场讲座之后,我尝试重新思考大山重一郎的墓志铭,我们确实无法征服时间,但或许我们仍可以用精妙的手段分解以及利用时间。

    常国丽

    今天,我校邀请到著名天文学家、科普作家、出版人卞毓麟教授为我系学生讲授关于科普作品与写作讲座--《“半个人”和一座桥--谈谈科学与人文的交融》。慕名而来,让我受益匪浅,能聆听这次讲座让我感到非常荣幸。
    讲座的内容,卞教授把它分为了四点论述:第一,“半个人”和“两种文化”教授告诉我们决不能轻视理科,我身为新闻学少之又少的理科生当让不会轻视理科,并且通过牛顿第二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以及梁思成先生的事迹给我们解释了它的含义。通过查阅资料,我了解到中国自1977年恢复高考,高中就开始文理分科,至今已30年有余。起初,一般都是高二年级开始分科,后来有些学校在高一就开始分。 在世界上,只有中国的中学文理分科。而关于文理分科很多人都曾指出过。教育家梁思成早就说过,要走出“半个人的时代”,大概意思似乎是,文理分科使得学文的不懂理的,学理的不懂文,只能培养出半个人来。正因为我是理科,选择了一个文科的专业,而我到了这个专业,更是深知自己的不足,卞教授的这个话题让我记忆犹新啊,更让我注意到这种教育方式的缺点,在此之前都没有想过去关注这些话题,只能说我们读书太少,我想这也是这个讲座的重要内容,让我们把科学与人文连接起来,多读书。第二,是科学传播的三环节。教授有很层次的见解,也是给我们做了详细介绍,并且其中提到了茅以升,斯诺,以及他最敬仰的科普作家阿西莫夫,等多名大家。从中我理解到科学传播就是从科普到群众参与科学。第三,科普佳作的特征。卞毓麟教授说:“将人类今日掌握的科学知识,融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的历史过程之中。第四,科学与人文的交融。
此次讲座,教授给我们介绍的多名大家,和许多相关书籍。并且说道不做半个人,愿架一座桥。沟通科学与人文,多读书,读好书。这次讲座让我了解到梁思成先生、茅以升先生等著名科学家的伟大事迹和思想。教授的知识存储量让我们惊叹,他对事物的了解,更是让我们望成莫及。教授非常辛苦讲了一个多小时,涉及的内容很多,不能及时消化,也是可惜。
 

    X同学

    在金秋9月的19日下午,我有幸听得中国天文协会常务理事卞毓麟教授的讲座,他以“半个人”与一座桥为主题,向我们讲述科学与人文的交融,以自己的生平经历与对科普人文的理解为我们建起了一座用知识与思维构成的桥梁。
    卞毓麟教授不仅向我们推荐了自己的《星星离我们有多远》《恬淡悠阅》等书籍,更是满怀热情的像我们介绍了对他意义深重的两位作家伊林与阿西莫夫的书籍。他希望我们能通过书籍去了解这个世界,形成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去阅读科普文章,去了解科学发展的情形从而解决问题的途径。
    教授所言最重要的就是“多读书,好多书 ,读好书” 让科学与人文融入生活,让更加丰富的思维方式成为我们前进的力量,要在自我反思与感知外界中不断成长。
    “ 不做半个人,愿架一座桥”是卞教授让我们更深刻的知道科学与人文的魅力以及对未来的重要性,我们要怀着谦虚的态度和满腔热情去架起这座自己与知识的桥梁,用书籍砌成阶梯,去学习与认识更广阔的世界。

 

 

上一篇: 十年磨一剑——上海市大学生科普创... 下一篇: 2017年度“科普科幻青年之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