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协会动态>>协会活动
特别报道 | 不做“半个人”,愿架一座桥
[2018-09-20 14:20:56]

 

特别报道 | 不做“半个人”,愿架一座桥

建桥建桥我是新闻  2018年9月19日

记者:李想 黎艳玲 胡雪飞

    9月19日下午两点半,我校大礼堂举办了卞毓麟教授关于“半个人”和一座桥,科学与人文的交融的讲座。此次讲座由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高东主持,主讲嘉宾一句“读书读书再读书,读好书是很重要的!”贯穿讲座全程。

    此次主讲嘉宾卞毓麟是天文学家,科普作家,现为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教授,中国天文学会常务理事,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版权部主任。从事科普创作20多年,参与编著、翻译的科普图书有70余种,发表的科普文章约400篇,累计字数近400余万。

    他的作品包括:《月亮——地球的妻子?姐妹?还是女儿?》、《恐龙·陨石及社会文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科学注》、《莎士比亚外篇》、《叫三声夸克》等,无不描绘着科学与文化一个个闪光的交点。

    卞毓麟教授从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诠释了“半个人”和一座桥的含义:

    一:“半个人”和“两种文化”

    二:科学传播三环节:
    科学交流:即科学家将研究结果和心得写成专业论著予以发表。
    科学教育:即有科学专业训练的教师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
    科学普及:即受过科学教育的人,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向社会公众介绍科学知识和科学事业的发展,以培养公众的科学意识,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

    三:科普佳作的特征:
    以知识为本、将人类今日掌握的科学知识融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的历史过程之中、既授人以结论,更阐明其方法、文字规范,流畅而生动,绝不盲目追求艳丽和堆砌辞藻。

    四:科学与人文交融
    “最好的科普作品和科学人文读物,也应该令人感觉不到科学在哪里终了,人文在哪里开始?”——《追星》

    人文科学,在人文方面,我们经常通过看书来了解世界,但对于科学,却总觉得是很神秘而又晦涩难懂的,卞教授说,“欣赏科学是很有趣的,科学很奇妙,人人都能欣赏它。”因此能在书海中畅游科学的世界也是一种享受。

责编 | 燕静
 

 

上一篇: 解读2019年科学类诺贝尔化学奖... 下一篇: 助力师范生科学素养提升 华东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