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诺奖解读活动收官:回顾精彩,盘点亮点
化学专场为2019年诺奖解读画句号
12月14日,由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新华网“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上海科协大讲坛”承办的“解读2019年科学类诺贝尔奖”活动进入化学奖解读专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姜雪峰主持本场解读活动。
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来自美国的科学家约翰·古迪纳夫、斯坦利·惠廷厄姆和日本科学家吉野彰,以表彰他们在锂离子电池研发领域作出的贡献。
“三位科学家以接力的形式把充电锂电池的瓶颈问题逐一解决:不但有科学上的重大贡献,建立起了锂离子电池的高能稳定模型,更推动了产业的实际应用。”姜雪峰介绍,惠廷厄姆发现了一种能量非常丰富的材料——二硫化钛,制成了新的锂电池阴极;古迪纳夫预测,如果使用金属氧化物而不是金属硫化物制成阴极电池会具有更大的潜力。他在1980年证明了这个预测,嵌入了锂离子的氧化钴可以产生4伏的电压;在古迪纳夫研制出的阴极基础上,吉野彰使用了稳定的焦炭的阳极,于1985年开发出首个接近商用的锂离子电池。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同济大学兼职教授黄云辉做了《神奇的能量,不老的传奇》的主题演讲,深入浅出地介绍了锂离子电池的前世今生。他介绍,上世纪70年代由于石油危机,人们期待电压更高、能量密度更大的可充电电池,本次获奖的3位科学家很好地解决了二次锂电池关键材料和储能机理等问题,构筑了锂离子电池的雏形,促进了锂离子电池商业化规模应用,开创了一个新的可充电的世界。
本次获奖的三位科学家均已70岁以上。其中,古迪纳夫已97岁,打破了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最大年龄纪录。“他一直没有退休,每天坚持上班,工作在第一线,近几年潜心致力于安全性能更好的固态锂电池的研究,争取再为人类社会做一些贡献。”黄云辉说,古迪纳夫喜欢思考,他经常利用自己在物质结构方面的深厚知识积累去预见一些新的材料,总有一些新的想法,并不断地通过实验去验证。最后,黄云辉鼓励科研人员应以古迪纳夫老当益壮、追求科学的精神为榜样,淡泊名利、潜心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研究员王久林介绍,这次诺奖实至名归。锂离子电池从上世纪90年代初成功商业化至今,已经深入到大众的手机、笔记本电脑,并逐步应用于电动车和规模储能。未来还将有更加安全的固态电池和能量密度更高的新体系比如锂硫电池等出现。在智能终端和可穿戴设备方面,高性能二次电池也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化学奖解读落幕,今年的科学类诺奖解读画上圆满句号。
生理医学、物理学解读精彩回放
他们的发现为抗击贫血、癌症铺平了道路
11月14日,在诺奖解读活动的老朋友杨雄里院士的主持下,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奖解读首先登场。三位美英科学家因在“细胞如何感知和适应氧气水平”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获得了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对今年这一奖项的意义杨院士这样表述:“没有氧,生命就无法生存,但氧的水平过低或过高都会引起各种疾病。人们很早以前就知道氧对机体的重要性,但细胞如何感知氧,以及氧的变化如何导致机体反应的机制却不为人知,三位获奖科学家主要阐明了细胞如何感知以及适应氧水平的遗传机制,从而调节细胞的反应。这些研究为人们理解氧气水平如何影响细胞新陈代谢和生理功能做出了重要贡献,意义重大。他们的发现对人类抗击贫血、癌症等疾病提供了新策略,前景远大”。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王婷在题为《机体如何感知与适应氧的变化》主题演讲中,对获奖工作作了进一步解读:“三位科学家围绕HIF(低氧诱导因子)在生物体内常氧状态、低氧状态,正常的降解过程以及激活过程做了一系列研究,为整个低氧调控网络丰富了蓝图。”曾在诺奖得主雷格·塞门扎的实验室工作一年多的王婷说,格雷格·塞门扎身上严谨的治学精神,开放合作的科学态度让她深受启发。
引力是主宰宇宙演化的主因得到肯定
今年诺奖解读的第二场报告会在华师大举行。近200位各专业的大学生和报名参与的社会听众到场听讲并与解读专家互动。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因宇宙学理论研究的一位美国科学家和两位首次发现太阳系外行星的瑞士科学家。
主持解读报告活动的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台长沈志强研究员说,宇宙学是天体物理学的一个分支,在过去,宇宙学更多被视为一种假说,但如今成为了一门真正可以被测量的精密科学。本次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为人类理解宇宙的演化和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做出了杰出贡献,也是有史以来首次由理论宇宙学家摘得诺贝尔奖的桂冠,这表明了人们对宇宙学研究成果的肯定。
主讲嘉宾、上海交通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教授王斌以《宇宙浩瀚,求索不息》作主题演讲。王斌介绍,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分成两个部分,其中一半颁发给皮布尔斯教授,表彰他在物理宇宙学理论方面的贡献。另外一半颁发给两位在系外行星列领域所做出杰出贡献的物理学家。皮布尔斯预测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告诉我们38万年前的宇宙是什么模样,包括宇宙的结构怎么一步一步的形成,奠定了大爆炸宇宙学的科学地位。他建立了物理宇宙学的理论框架,使宇宙学研究真正成为一门科学。今年物理学奖一半是表彰研究系外行星,一半是褒奖物理宇宙学研究,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王斌认为,他们的共性就是对引力研究。系外行星、行星都是围绕着类太阳恒星运动,而运动的力最终都是来自引力。因此可以说引力是主宰宇宙演化的主因。
华东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副教授王焘认为,皮布尔斯等科学家们的基础研究工作使得宇宙学迅速成长起来。“如果没有理论的帮助,我想人们不能马上将微波背景辐射与宇宙原初大爆炸的状态联系起来,这也使得宇宙学变成了基于实验的科学,推动了其实验的发展。”
2019年解读活动的亮点
纵观今年三场解读活动,有这几个亮点:
一是解读本身的水准,无论在嘉宾解读的专业性、生动性还是与现场听众的互动性等方面都有提升。作为主要承办单位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在解读嘉宾的遴选上颇费斟酌,好中选优,力图挑选出最适合的讲者。今年的三位主讲嘉宾都是在科研一线的正当年的科学家,其中两位还是分别在今年诺奖得主实验室工作过的科学家,他们的叙述就更多了一层对诺奖得主人格魅力、科学精神的理解和感悟,这个给听众带来的震撼会更大。另外,主持嘉宾、解读嘉宾、媒体嘉宾之间的融合度进一步提升,他们之间的对话都没有做过任何事先彩排,但是多年的历练和专注的精神使他们的对话不时溢出智慧的火花,引起听众的共鸣掌声。
二是解读活动得到了新华网等权威媒体的持续关注和全程投入报道。每场解读活动都由新华网做跟踪报道,并在会后制作专题节目播放。另外《文汇报》、《上海科技报》、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科学》杂志、多家承办协办单位的微信平台也对活动作了各种形式的报道。
另外值得大大点赞的是,在市科协大讲坛的全力支持下,从去年起就联系了SMG的《看看新闻》和斗鱼直播网等网络大流量媒体介入对解读活动的直播尝试,今年三场更是场场都由SMG的《看看新闻》和斗鱼直播作了全程直播。这一安排大大方便了更多的科学爱好者,也使这一科普品牌活动得到了更大范围的传播。
三是大学、有影响力的创新性企业的加盟也使得解读活动更具社会性和影响力。今年的解读活动得到了华东师范大学、信达生物制药集团的大力支持。其实这个活动完全是公益性质的,活动本身不会给赞助者带来任何的利益上的回报,但是这些单位义无反顾给予支持,不求回报。我们对这些有远见、富于社会责任的单位给予深深的感激。也希望这些为社会进步和公众科学素养提升作了实实在在贡献的单位、企业的奉献精神为更多人知道,得以发扬广大。作为承办者的我们也将竭尽全力做好这项已经具有较大影响的科普品牌活动,使之更具口碑和影响力,这样才不负所有支持、关注这项活动的人们。
让我们2020年诺奖解读活动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