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协会动态>>协会活动
在打磨作品中提升写作能力 | 2020科普科幻创作专题培训班开学沙龙举办
[2020-08-27 11:00:29]

 

在打磨作品中提升写作能力

2020科普科幻创作专题培训班开学沙龙举办

上海科普作家协会 

    中国科普作协委托上海市科普作协承办的2020科普科幻创作专题班开学沙龙8月22日在上海科学会堂成功举办。
    本次专题班16位学员主要是从过去三年上海参加“科普科幻青年之星”培训活动的获奖者中遴选产生,依据的条件是要有已完成或正在写作中的文稿。上海市科普作协根据这些学员已提交作品的内容为他们选择了7位导师,平均一位导师负责指导2-3位学员。
    当天开学沙龙共有12位学员到场,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匡志强、著名科幻作家江波老师与《新发现》新媒体编辑苏澄宇老师作为本次沙龙的指导老师,他们分别就科普科幻作品发表中的常见问题以及科普作品的新媒体运营要素等内容,与到场位学员作了交流分享。

打磨作品的过程本身弥足珍贵

    上海市科普作协秘书长江世亮在开场白中点明本次专题创培班的培养重心会放在作品的提升与发表上。为此在生源上是从往届优秀创作苗子来作为重要培养对象的,并为之邀请了知名作家、知名编辑等来作为指导老师,协助他们进一步打磨作品并做好发表准备。
    同时,本次创培班所有作品的打磨提升过程,都将被记录在案,这些材料本身将有可能还原一篇合格成熟作品的磨砺过程,从而为科普写作者的培养提供某种指引。这件事的价值不会低于几篇优秀的科普作品本身。

科普创作——练好内功很重要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匡志强老师对学员的第一个建议就是——科普要发表,内功很重要。他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为学员详细讲解了何谓内功。
    首先是主题。科普作品的主题要与创作篇幅相结合,不宜过大;也要和科普读者群相结合,尽量避免选题过于小众,失去科普中的“普”这个意义。
    其次是作品定位。创作者在进行创作时,要找准自己的作品定位,一般可以从思想性、实用性或者娱乐性中来寻找定位并就此发力,与现实做好接轨。
    然后就是架构。一篇成熟作品的架构应该是主线分明、逻辑完整、凝而不散。这一点对科普作品来说尤为重要。因为创作者们很容易就陷入什么都想科普一点,结果导致读者什么都没看懂的写作陷阱中去。
    在做好以上基本功后,那么打造一个精彩开头就是重中之重了。匡老师认为一篇作品的开头是最大的难点,也是最重要的发力点。他坦言,一篇文章开头做好了,基本一大半的效果也就达到了。
    最后,匡老师还就科普创作如何与现实结合、如何批判性地审视自身创作、如何保持科普写作的逻辑感等方面分享了诸多经验,并为所有学员的科普作品初稿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创作建议,师生互动相当热烈。

新时代、新媒体,科普创作新方向

    《新发现》新媒体编辑苏澄宇为大家准备了一道新媒体宣传的大餐。作为从法国引进的科普杂志,《新发现》一直非常看重杂志的新媒体宣传。目前该杂志的粉丝及其相关平台的文章阅读量都在十万乃至百万量级。
    作为新媒体从业者,苏澄宇认为目前的科普宣传,与高流量平台合作做好发力是非常重要的。考虑到大多数平台的作品推送往往是从标题开始,所以科普作品的标题选取是宣传关键。就标题而言,通俗与吸晴点缺一不可,以《英雄联盟中的传送、闪现,现实中可以实现吗?》这篇作品为例,该作品的科普内容是量子隐形传态,本身的科普壁垒较高,如果直接把名字放到标题,那么很难吸引到非专业大众读者,起到科学普及的作用。而通过和国民爆款游戏英雄联盟的结合,则很好地起到了借力宣传的作用,当然,步步递进通俗易懂的文章内容,也是这篇作品的成功关键。
    苏老师还与大家讨论了如何建立自己的科普数据库,如何抓住社会热点进行快速有效的科普,短视频是否会成为未来科普重要模式等等话题,学员们畅所欲言,现场气氛屡现高潮。

坚持创作,努力参赛,不放过任何一个发光机会

    作为六次荣获银河奖的知名科幻作家,江波老师甫一落座,就开始认真点评起学员们的科幻初稿,并就作品创作提出了大量宝贵建议,譬如江老师就周小喆学员的“量子退火”和李雪梅学员的“25号机器”写作中涉及到的对最新科学内容的表述和补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针对科幻创作如何慢慢增加发表渠道这一话题,江老师诚恳建议创作新手们首先要坚持创作,努力提升作品质量;同时也多多关注国内各类科幻比赛(如光年奖、未来科幻大师杯等),让自己的作品能得到更多点评和露面的机会,当积累一定的知名度之后,可以考虑开始投稿到各大科幻纸媒和新媒体发布平台(如《科幻世界》《科幻立方》等)。
    不知不觉间两个多小时就过去了,本次专题班开班沙龙也将告一段落。接下来的差不多二个月时间里,承办方将为每位学员及其作品物色好导师,而后结对就作品的进一步打磨完善进行线上交流。过程中承办方还会安排二次线下交流。

学员感言选辑

    高芳蕾:
    我觉得今天这种学员与导师围在一起讲课的形式比以往老师在讲台上讲更能让人感到轻松愉快,拉近导师与学员的距离。
    内容方面匡老师针对科普文章的标题提出的几点倒是和以往历届老师强调的问题差不多,今年加入了苏澄宇老师的《科普怎样在新媒体平台更好地发表》非常与时俱进,贴合我们这些新手的需求。因为现在时代的发展就是新媒体的崛起,看杂志报刊的人当然也有,但互联网使人们养成了随时随地利用碎片时间阅读的习惯,怎样针对不同平台用户画像找合适的切入点,怎样利用热点抓住实效性传播科学知识以及知识变现的可能这些都是非常实用的。
    江波老师非常会用提问的方式让学员说出自己的科幻构想,在针对具体问题分析,在短时间内实现了深层次的交流,这些“与人沟通的技巧、传播让听众最想听的干货”本身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能力和技巧。

    蒋冰清:
    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是苏老师的部分,从新媒体的角度讲解了如何快速抓住热点,普及科学知识,并且还要能抓人眼球。契合不同平台的用户喜好是一个很重要的工作。不过也让我思考,在大量快速量产的互联网时代,发布重复的内容是否是一种资源的浪费,我们除了整合过去的资料,如何可以在时效性的deadline下兼顾新知、新思考。

    李雪梅:
    今天老师们进行了非常详细的点评,讲的问题都具有针对性,对我们后期修改帮助很大,尤其是还帮我提供了写作的理论支持。非常感谢各位老师!

    宋婉莉:
    今天的培训收获良多,在面对面的交流中,打开了写作的新思路,也拓展了更多作者资源,有助于本职工作的开展。
    同时,深刻感受到中国科普作协、上海市科普作协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努力培养科普科幻作者,为作者创造学习机会,发表机会和合作机会。
    作为其中一员,我很幸运,也很感恩能加入这个群体,希望日后可以创作更多更好的作品,也会结合自己的工作,多与科普作协沟通交流和合作,为科普作协也为科普科幻圈出一份力。

    杨凡:
    写作需要一点点积累,不急于求成。要图文并茂,注重读者体验。有成熟的作品可以尝试发表,这样更能激励对作品的打磨。

    郑思旷:
    这次线下培训中,各位老师对于大家已完成的科普、科幻作品进行点评和建议、各位学员的讨论,让我从实际案例中学习到不少写作技巧和注意事项。
    另外,苏老师以《新发现》杂志为例,对于科普新媒体经验的分享,也让人受益匪浅,尤其是标题部分的定位,非常接地气和实用。很感谢协会为大家创造学习交流的机会,期待以后有更多这种活动。

    周小喆:
    含金量超高的活动。不仅学到了很多科普写作的干货。还了解了科幻发展的趋势,实用的投稿技巧。甚至还了解了科普矩阵推广的方法。非常开心,咖啡也很好喝。

    诸佳:
    今天很开心,因为在炎热的八月尾声进行了期盼很久的线下培训。江老师和王班长热情给大家介绍了本届科普科幻专题班的情况和流程,匡老师、江波老师分别点评了学员们的科普科幻作品。
    匡老师的“题目不要太小、起好一个题目相当于写好了50%的文章、逻辑架构要准确清晰”等写作建议超级实用,有“老司机”带路真的很稳。江波老师对于大家要如何选择投稿平台、怎样切入科幻核心等主题进行了详细介绍,一下午干货满满,就看接下来怎么打磨稿子了~很期待下一次的交流啦!
 

 

上一篇: 解读2018年诺贝尔化学奖报告会... 下一篇: 是圆满结束也是新的开始 | 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