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协会动态>>协会活动
30年磨一剑:由《骨健康必听必看》丛书创作研讨医学科普之路——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2022年第三期会员作品沙龙活动纪实
[2022-07-05 17:47:30]

 

30年磨一剑:

由《骨健康必听必看》丛书创作研讨医学科普之路

——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2022年第三期会员作品沙龙活动纪实

    在打赢疫情防控大上海保卫战,实现全面复工复产之际,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第三期会员科普作品沙龙于2022年7月2日以线上方式成功举行。

    本次会员科普作品沙龙以“《骨健康必听必看》科普丛书创作与医学科普”为主题,特别邀请到了医学界、科普传播界的几位重量级专家——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主任、复旦大学医学科普研究所所长董健教授作为本期沙龙的主讲嘉宾,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主任医师、复旦大学医学科普研究所办公室主任林红主任医师担任助讲嘉宾;中华医学会科普专家委员会唐芹副秘书长、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贾永兴副总编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杂志编辑部李文芳主任以及《解放日报》王艳辉记者应邀担任本期沙龙互动嘉宾;著名医学家、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前院长、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终生名誉理事长杨秉辉教授为此次沙龙活动作总结。
    经过沙龙筹备组的多方筹划以及多位嘉宾的精心准备,本次沙龙吸引了本会会员、复旦大学医学科普研究所、复旦大学医学科普青年联盟成员、上海市历届大学科普创作培训班学员,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科普爱好者等100余人在线参与。活动由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理事、华师大孟宪承书院苏振兴主持。

 

    受协会理事长钱旭红院士委托,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江世亮在简短致辞中感谢各位嘉宾和科普同道对协会这一品牌科普活动的支持和参与,并预祝本次沙龙取得丰硕成果。

 

    江世亮在致辞中表示,历经今年疫情封控后,广大市民愈发体会到拥有健康体魄的重要性,其中尤以与各个年龄段的人们息息相关的骨骼健康更受关注,这也是本期沙龙确定了以《骨健康必听必看》科普丛书为研讨对象的直接原因。同时,这套骨健康丛书由中山医院骨科主任董健教授,集其30余年骨科的临床经验,带领相关骨科专家编写而成,内容权威厚重,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科普作品,其创作历程值得同行学习借鉴。
    丛书包含了颈椎病、腰突症、骨质疏松、髋膝关节病、老年人骨折等5个分册,内容基本涵盖了临床常见的骨科问题。本套丛书的一大亮点是书中呈现的知识会随着相关学科知识的更新迭代而作动态调整,读者通过扫描书中的二维码,就可以获得不断更新的科普小视频,如此就使书中的知识与时俱进,这也是在信息融媒体时代,推动科普出版物不断创新发展的一种全新尝试。

沙龙主讲分享

     骨健康与医学科普之路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主任董健教授

    董健教授首先结合自身经历谈及了他的科普缘。

    30多年前,他以全校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考入了上海医科大学,在入学新生迎新晚会上,国际断肢再植之父--陈中伟院士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精彩演讲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那时起心里不知不觉就种下了医学科普的种子。

    董健教授谈及目前我国老百姓的保健知识普及情况,以常见的腰突症为例,经过问卷调查等可知,老百姓对腰椎保健知识的知晓率只有20%左右,然而腰突症实际上是一种典型的生活方式疾病,向老百姓告知怎样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就能够大大减少腰突症的发生。

    在门诊中,患者常常会问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医生在门诊是非常繁忙的,有的问题给患者解释三四遍,病人可能还是不清楚。但通过撰写科普文章和书籍,以及制作通俗易懂的动画短视频等,能够使患者容易理解医生给出的诊疗意见,这不仅能够切实帮助到患者,也能够大大提升医生的诊疗效率。

    从医30多年,董健教授身体力行于医学科普,并愈发体会到医学科普是医生的社会责任,对社会而言,医生需要提高大众对医学科普知识的重视,引导群众免受伪科学的欺骗。

    沙龙报告中,董健教授结合自己编撰科普丛书的经历,从写什么、时间哪里来等5个难题为脉络,详细地向参会者们讲述了科普创作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并且向大家传授了自己的科普创作经验,让听众受益匪浅。

    董健教授以自己从医30余年的科普成果,与参会者共勉,积极投身医学科普事业,为健康中国做出各自的贡献。

沙龙助讲分享

 

     躬先表率 薪火相传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林红主任医师

    接下来由沙龙助讲嘉宾林红主任医师作了主题为“躬先表率 薪火相传”的分享报告,林主任董健教授团队的主要成员,作为助手参与了《骨健康必听必看》科普丛书的编撰。

    他首先指出医学科普一向是中山医院的传统,从90年代初的“纳凉晚会”开始,到现在中山医院科普工作已经全媒体多途径全方位开展,而其中董健教授带领中山骨科团队在院内每年开展整整一个季度的骨科科普季更是表率。在此次抗击疫情的过程中,中山医院骨科科普团队在线上进行了一系列的科普云讲堂,为抗击疫情贡献了集体力量,更为中山的科普传统续写了新的一页。

    此外,林红主任医师还介绍了董健教授科普团队近些年在科普领域的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如创建了国内首家医学科普研究所开展科普学术研究,牵头成立复旦大学医学科普青年联盟吸纳新鲜血液,使医学科普后继有人、薪火相传。
 

互动嘉宾分享及交流

    在互动嘉宾分享及交流环节,中华医学会科普专家委员会唐芹副秘书长表示,董健教授报告中多次提到医学科普和健康传播是临床医生的社会责任,令人感慨和共鸣。医学科学家创造的医学成果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应该要通过医学科普,把这些成果带到全社会大众面前,成为医学专家与社会公众共享的科学盛宴,这也是医学专家参与医学科普的最大价值。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贾永兴副总编辑,结合与董健教授合作出版《骨健康必听必看》科普丛书的经历,着眼于未来科普书籍出版提出建议:在当前新媒体的传播时代,既要满足受众“爱听故事”的需求,通过专业科普专家在创作时能增加一些富有启发性、人文性和有温度的故事,把一些专业的知识蕴含在这个故事当中,让老百姓寓教于乐;同时医生、科学家这样的专家们,还要对科普源头的科学性加强把关,并在“硬知识”的“软化”方面多做一些探索,可以借鉴文艺小说创作的一些手法。

    第三位互动嘉宾《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杂志编辑部李文芳主任认为:在融媒体时代,医学科普如能在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的传播媒体外,借用如抖音、微信公众号等等新媒体的平台,其传播效果就会更大。可贵的是董健教授特别有这方面的意识,他们很多骨健康的知识就是有意识地去利用多种媒体平台去传播,对医学科普知识做了一次传播的基础上作了二次和多次传播,所以覆盖面越来越广,影响力越来越大。当然前提是保证科普内容的准确、严谨和科学,更好的把正确的医学科普知识告诉老百姓。

    最后一位互动嘉宾是解放日报王艳辉记者,她向董健教授和参会者们分享了自己对于更加有效开展科普工作的建议。王艳辉首先表达了她和差不多年龄的年轻人受益于董健教授团队开发的“颈椎操”的感激之情。作为媒体人,她建议拥有这么多医学专家群体的上海完全可以组建相应的辟谣专家库,面对造成严重认知混乱的各类谣言,这个库里面的权威专家就及时出来发声。

与会者自由交流

    在沙龙的互动问答阶段,主持人话音一落,就有多位听众举手提问。对于听众提出的如何让公众认识到网络上一些博主推广的健身锻炼方式可能潜在的风险?公众如何辨别一些所谓新治疗手段的科学性?医护人员如何结合工作开展科普创作?如何加强科普作家协会与各类专业人员的联系,及时回应社会热点和公众关心的话题等,一系列问题,董健教授、林红主任医师等都耐心地一一作答。

沙龙总结

杨秉辉教授

    沙龙自由交流环节,嘉宾充满热情地回应并听众热烈互动,但限于时间主持人只得叫停意犹未尽的交流,请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前院长、复旦大学医学科普研究所专家委员会主席杨秉辉教授作本次沙龙总结。
杨秉辉教授认为,中山医院骨科主任董健教授集30余年骨科的临床经验,领导相关骨科专家编写的这一套《骨健康必听必看》科普丛书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内容详尽、实用性强。书中有许多二维码,读者扫描二维码,便可以获得许多相关的小视频,这些小视频作者将会不断更新,新的科技、新的知识不断在其中显现,这样就可以使书中的知识与时俱进,使其成为一本“可以成长”的书,
    杨秉辉教授表示,会员沙龙还不只是交流作品,交流科普创作的心得体会也是沙龙的一项重要内容。结合董健教授从事医学科普工作的历程、对科普工作的认识、从事科普工作的经验。杨秉辉教授总结其实质是社会责任感,他认识到将医学知识普及给民众是一个医生对社会应尽的责任,并愿意去努力实行。

    在听众和嘉宾云端相互感谢的良好氛围中,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第三期会员科普作品沙龙圆满结束,让我们共同期待下一期沙龙的举办!

文字:林红、苏振兴
图片:齐天宁、童张文
 

 

上一篇: 传播演化论,致敬达尔文——上海市... 下一篇: 金秋的收获——科普培训班举行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