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协会动态>>协会活动
不忘初心 勇担新时代科普重任——上海市第十四届大学生科普创作培训班顺利开班
[2022-10-13 11:32:59]

 

不忘初心 勇担新时代科普重任

上海市第十四届大学生科普创作培训班顺利开班

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

    不忘初心,整装再出发

    丹桂飘香,又到一年收获季。经过前期精心筹划,2022年10月7日上午,上海市第十四届大学生科普创作培训班开营仪式在线上顺利举行。本届培训班将在过去十三届的基础之上,继续秉承这一科普品牌活动的宗旨:培养和选拔一批对科普创作兴趣浓厚、有培养潜质和参与创作能力的在校大学生和科普相关行业在职青年,推动创作出一批科普作品,提升青年一代的科普创作能力,壮大科普人才储备,优化科普人才结构。

    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秘书长江世亮,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理事、上海市大众科学传播杰出人物、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姜雪峰,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理事、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副院长、本期培训班班主任苏振兴,本届培训班84名学员以及30余名全国各地的科普创作爱好者,共同参加了开班仪式。

    砥砺前行,师生再相聚

    仪式上,首先由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秘书长江世亮作开班致辞。江老师代表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代表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钱旭红院士,欢迎各位学员的加盟和全国科普爱好者的参加!
江世亮老师还对各位学员表达了期许:希望大家能在本次培训班的精心安排下、创作导师的悉心指导下,认真努力学习,完成培训班布置的各项学习要求、真正学到东西,并顺利结业。

    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理事、上海市大众科学传播杰出人物姜雪峰教授为本届培训班学员授旗并宣布开班。

     培训班班主任苏振兴从传承与创新介绍了本届培训班的基本情况,并对参训学员表示欢迎,对授课教师表示感谢,并表达了对此次培训班学员的期待与祝福。

    上届优秀学员代表、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20级物理学专业师范生黄引娣同学,根据自己科普创作的选题经历,向新学员们提出主题、兴趣、形式、可行性四个方面的建议。

    本届新学员代表、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2021级物理学专业师范生鲁馨阳学员,生动讲述了自己对科普的认识与理解,并表达出对科普创作的极大热情,希望通过科普创作使更多人受益。

    新学员代表、上海交通大学2022级口腔医学专业李煜东学员,结合自己的专业领域,提出科普对于公众理解、预防疾病,减少医疗纠纷,提高公众素质的重要性。

    新学员代表、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上海闵行田园高级中学张文华学员,作为一名在职中学教师,表达出希望能通过科普学习更好的应用于实践与教学,在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更要传递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

    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2021级物理学专业师范生于海伦学员,代表培训班宣读了《不忘初心,勇担新时代科普重任》倡议书,号召在校大学生和青年科普爱好者积极参与科普创作和科技传播,为提高全民科学学文化素养而努力!

    在与会师生在线合影留念后,上海市第十四届科普创作培训班开班仪式圆满结束。

    科普思维,认知新高度

    开班仪式后,姜雪峰教授为学员们带来了科普创作培训班的首讲——《科普创作的思维》。课堂开始,姜老师谈了谈自己对科普的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曾经特别强调,科普与科技创新具有同等的地位,对于科学界人士,科普不应只是业余爱好,做科学研究的人有责任和义务以科普形式对社会大众进行反哺。科普的意义重大,于学者而言,科普有益于科学研究,可以加深研究者自己对科学的理解;于社会而言,科普可以化遥不可及的科学“高峰”为“高原”,提高全社会的科学素养。

    姜老师的讲座从前两天刚刚公布的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引出,他从此次化学奖成果的核心价值以及三位获奖人尤其是二度获得诺奖殊荣的K.B Sharpless教授与上海的特殊关联,以及姜老师本人受教于Sharpless教授难忘经历说起,让我们了解到,这三位在化学和生物学交叉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中,K.B Sharpless和姜教授曾在同一个研究所工作,而Sharpless与上海这座城市,乃至中国也有着很深的渊源!而为了做好讲座报告,姜教授也是连夜在他的PPT里补充加入了更多的更新内容。
    以诺贝尔化学奖为例,姜老师给同学们上了一堂科普课,示范了如何做好科普。
    科普要点之一:从身边事讲起,方能与受众感同身受,消除距离感,激起听者的兴趣。
    科普要点之二:从听者期讲起,注意换位思考,受众想要听什么样的科普?受众关心什么样的知识?

    科普要点之三:从情感鸣讲起,科学研究并非一个冷冰冰的过程,它其中也饱含学者无数的感情,科普与受众产生情感共鸣,方为好的科普。
    不论如何,科普始终应该源于精准的科学本核,方能达成其目的。而与此同时,姜老师也提到了几点科普小技巧。
    方法一:设问
    科普者自己提出并解答受众可能有、或可能关心的问题,才能创造受众想听的科普。
    方法二:形象的类比是科普的灵魂
    姜老师将生物正交技术比作将化学反应从瓶子移到细胞,而将点击化学比作化学键像安全带一样一插即连,深奥的知识瞬间变得生动易懂起来。
    方法三:好的科普应穿插写实的故事

    科普传播的不仅是科学知识,还有科学的精神。看到诺奖得主们以兴趣为导向和淡泊名利的态度,以及诺奖得主们得奖前的成长故事,我们学到,面对科研的正确态度,是不以名利与影响因子为目的,为的是探索发现的快乐与兴奋,为人类造福的伟大愿望;而做科普同样如此,奖项并非目的,传递科学精神才是!
    科学研究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机遇与挑战永远并存,唯有以兴趣出发,方能持久。探索途中,不断形成新的认知,也会不断经历失败之痛,但是认知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失败何妨,再次认知,再次研究,每一次或许都觉得自己回到了原点,但其实,每一次的高度都会不同。所谓Research,re-search,“re”指重复,不断地探寻,一次又一次地寻找真相,这就是钻研的真谛。

    随后,姜老师提出了科普的法则——贯通。为了防止点状科普,让大众盲人摸象,科普人需要打通古今,乃至未来;解析纵横,用多维视角看问题;以点带面,以典型的例子让大家触类旁通地理解科学领域。
    最终,姜老师强调了教育是长程无终点的,“永动机”虽然是伪命题,但教育之永动是必要的,教育没有起点与终点,任何时刻搭上这班“探索号”都不晚!
    讲座结束,大家意犹未尽,姜雪峰老师为大家耐心解答了许多有关科普写作,科幻作品,选题方向,交叉学科等方面的问题,一问一答之间将同学们对科普的理解抬升到了新高度!

    深度交流,踏上新征途

    当天下午,为了进一步加深学员们的了解,增进各个小组的团结协作,培训班学员们在协会理事、华师大孟院副院长、培训班班主任苏振兴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第一次线上团队建设和创作选题讨论的沙龙活动。
    1、热身小游戏
    为了增加大家的亲密感和激发大家的兴趣,班主任苏老师带领大家做了小游戏。学员们在三个小游戏——“拍手潜力测试”、“折纸游戏”和“穿越A4纸”中投票选择了第一个。10秒内,我们能拍多少次手呢?学员们纷纷开始预测,10次、20次、30次、50次……而当10秒钟计时结束,公屏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答案。“原来短短10秒内我能拍到50次!”有的同学对自己的拍手潜力感到惊奇。而苏老师说,当这个游戏继续进行下去,融入经验分享的环节之后,大家可以取得更加惊人的成绩。就如这个游戏一般,科普科幻创作也需要我们大胆地去想象,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多相互学习交流,方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2、小组交流互动
    这个环节中,各小组进入自己的腾讯会议,进行了30分钟左右的交流互动,规则是:每个小组成员自我介绍,须含有1~2个与科普有关的信息;下一位复述上一位的内容并接龙增加自己的信息;最后一位组员向全组介绍组员和自己。生态学、物理学、风景园林、医学……学员们分别来自不同的专业,小组成员之间很快就碰撞出思维火花,分享来自不同视角的科普看法。气氛慢慢从陌生到熟悉,讨论也越来越热烈,虽然是视频会议,大家仍然感受到了共同的兴趣和爱好带来的融洽的交流气氛,认识到科普创作针对大众的多样性和包容性的特点。

    3、分组讨论(创作方向和选题研讨)
    以用促学,以学助用。在本次培训班结束时,学员们不能仅仅只完成输入性学习,更需要输出个人思考,并通过团队协作完成小组作品。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的会员老师们提供了25个多学科、多样化的创作选题供培训班的小组和个人选择,大家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进行自主选题。各组成员分别就创作选题方向开展研讨,在苏老师的引导、介绍下对开题报告的写作方法也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队伍已齐,目标已明,学员们满怀着期待与信心,即将开启新的征程!

    学员反馈:

    崔馨月 华东师范大学
    上午,姜雪峰老师结合自身领域的前沿和联系生活的科普实例,从科普的意义、技法、本核等方面与我们分享了他的心得,令人受益匪浅。他更是强调了认知与探究的螺旋式上升,在科普创作中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成长,激励我们成为无涯学海中的“永动机”、“探索侠”。
    在下午的沙龙中,复述前一位组员的自我介绍让我们对彼此更加了解。我们小组的两位组员还从兴趣出发、借自身领域之所长,就雨水花园的建设进行了一番介绍和探讨,让旁听的我增长了见识。选题环节则让我惊叹于科普领域的宽广以及各位前辈的辛勤耕耘,还借此接触到了老师们的一些优秀科普作品。今天的讲座与沙龙在分享信息、交流启发的作用上无疑是非常成功的。
    从今天的开营到成果的产出无疑还有一条漫漫长路要走,愿大家继续发扬科普的分享与进取精神,努力耕耘,共同进步!

    董舒 华东师范大学
   第一天参加科普创作培训班的我,仿佛被注入了一种神奇的能量,由原先的犹豫、迷茫、不知所措,变得自信、方向明确、干劲十足。我想这就是一个历经15年培训经验一路走来的组织机构所带来的力量感和影响力。如姜雪峰老师所说,在奔赴的路上,从未想过获奖。我们今天参加的培训营,暂且凭一腔热血全力做自己感兴趣、他人想获知(这也是姜老师提到的如何确定选题的方法)的内容即可,至于结果如何,待到最后自可见分晓。另外,认识了一群新的年轻朋友,这让我放佛回到了年轻的时候,他们都非常真挚和真诚,我想这是比听一场讲座更可贵的。当然,姜老师的讲座以及最后对我的答疑,无疑是解开我心中无数谜团的重要一环,也让我对今后的讲座充满了期待。希望最终我们可以在螺旋式的认知成长过程中,做永无终点的长程教育。

    景小军 蒙山中学
    非常感谢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和华东师范大学,给我们这些喜爱科普,想尝试科普创作的一群人提供了一个非常高规格的学习平台。今天一天的学习活动,内容精彩,环节紧凑,组织有序,收获颇丰!
    上午首先进行了简短而隆重的第十四届科普创造培训班的开营仪式,随后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华东师范大学姜雪峰教授为大家带来了《科普创作的思辨》为主题的精彩讲座。姜老师在讲座伊始的一席话,就深深的吸引了我。他说:珠穆朗玛峰之所以能成为世界最高峰,是建立在青藏高原高度的基础之上的,同样一个国家科技的发展程度也是建立在全民科普程度这个“青藏高原”的基础之上的,全民科普做得越好,我们国家科技发展的水平才能更高!在姜老师的讲座中,我深切感受到了作为一名中学生命科学教师,积极投身科普创作的迫切性,认真学习科普宣传技巧的重要性,任重而道远。在听姜老师讲座的同时我一直在思考:“作为一名中学教师如何更好的进行科普教育?”这个问题的答案。姜老师现身说法,在他的讲座中我感受到了科普创作最关键要有持续不断的兴趣,同时还要博学多识,要时刻关注前沿的科学知识,要从身边的小事、受众的期待、情感的共鸣讲起……。作为一名民盟的盟员,我之前也曾经写过一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普法》的社情民意,其中就涉及到了鼓励和扶持科普创作的内容。这次姜老师的讲座,让我对全民科普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更加坚定了只有推进全民科普,才能筑牢创新根基的想法。
    下午的培训包括以小组为单位的团队建设、小组互动交流和小组课题的确立等环节。通过这一系列精心策划的活动,大家加增进了了解,加深了友谊,明确了方向,为后续进一步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最后,班主任苏振兴老师非常详尽地给学员们介绍了后续的培训安排、考核要求等内容。非常期待下一次培训的到来!

    郑云萧 上海市市北初级中学
    第一天的科普创作培训营,收获颇丰,印象最深的是姜雪峰教授对诺贝尔化学奖的解读,先让我们做了一次“科普受众”,然后再聊怎么做科普。如何开始科普?始于生活,从身边事、听者期、情感鸣讲起 ;如何做合格的科普?不同于随意聊天,科普源于精准的科学内核,科普创作者要与前沿对话,不断梳理更新自己知识并传播出去,科学永不止步,科普如影随形;如何做好的科普?形象类比是科普的灵魂,生物正交解释为“反应从瓶子走向细胞”,点击化学click反应解释为“安全带一样,咔哒,锁在了一起”,如此形象的类比让外行人更易懂、更难忘;科学普及的背后是科学精神的传递,助于全民科学素养的提升。另外,姜老师关于科学思维和认知规律的认识让我印象深刻,认知是螺旋上升的过程,必会经历先破后立、再破再立的过程。
    非常感谢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和华东师范大学的精心组织及安排,感谢苏老师!一天下来对科普有了全新的认识,期待后面精彩纷呈讲座,期待与各位老师同学学习交流,共同进步!

文字:林彤、李鹿鸣、于海伦等第1小组全体成员
图片:林彤、李鹿鸣、于海伦等

 

上一篇: 医学传播与网络游戏融合创新主题沙... 下一篇: 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江世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