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协会动态>>综合讯息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2019年会分论坛回顾 | 科普科幻人才培养:筑人才之基 强创作之本
[2019-11-23 18:52:07]

 

    2019年11月16日下午,中国科普作家协会2019年会之“科普科幻创作人才培养”分论坛在南京举行,主题为“筑人才之基 强创作之本”。
    论坛特邀协会副理事长、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科普部主任冯伟民担任点评嘉宾,由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张志敏主持。共有来自北京、上海、江苏、天津、四川、江西、湖南等地科普作协以及出版机构、科研院所的30余人参加研讨。

“科普科幻人才培养”分论坛部分代表合影

上半场:六个专题报告

    论坛分两个环节进行,上半场为专题报告,六位嘉宾围绕“科普科幻人才培养”,分享了各自的实践与研究思考。

江世亮发言

    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江世亮,首先以“十年磨一剑,打造大学生科普创作人才培养模式”为题作了报告。报告回顾了上海市大学生(青年)科普创作培训的十年历程,介绍了历届培训统计、培训内容与形式等基本情况,总结了在聚集授课讲师、吸引核心学员、创作科普作品、形成“四大机制”相衔接的培训模式等方面的成果,分享了把握“三阶段”全程筑牢培训基础、注意“三贴近”、“三结合”全面提高培训质量的经验,反思了未来大学生科普创作人才培养及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等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

赵丽萍发言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主任护师(教授)赵丽萍在《医院健康科普人才培养SCIENCE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的报告中指出,医务工作者在普及健康知识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培养健康科普人才也成为医院管理重要课题。报告展示了湘雅二医院的健康科普人才培养“SCIENCE”体系,主要是以科学为核心,从社会、沟通、制度、培训、创新、竞赛以及延伸等7个方面着手,对科普人才从理念、知识、行为等方面进行全方面培养,思路清晰,效果显著,具有借鉴价值。

李凌己发言
    紫光教育集团总裁、清大紫育创始人李凌己,其报告《播下科幻未来的种子——中学科幻教育的思考与实践》则聚焦中学科幻教育,指出科幻人才的现状和针对现状的有效解决方案之一在于青少年教育。报告分析了中学科幻教育的现实意义与未来意义,分析了从推动阅读、推进课程、推动写作到推动科幻特色校建设的教育层次,提出了中学科幻教育的方法,包括名家演讲、特色活动(科幻节、微电影拍摄、科幻剧)、课程设计(科幻类选修课)、全国中学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赛、日常进行科幻类的阅读与写作的教学渗透等具体实施方法与内容。

付昌义发言
    南京工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副教授付昌义,在《国内科幻创作人才培养现状及基于江苏培养实践的思考》的报告中,介绍分析了国内大中小学科幻教育的现状,指出了科幻教育的未来在青少年科幻创作。同时他从教育——竞赛——培训三联动的江苏实践,介绍了江苏省科普作协科幻专委会在青少年科幻创作人才培养上所做的努力和成绩。同时他也希望有更多的地方可以去推广科幻教育和培养青少年科幻创作人才。

孟金沂发言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医学科普创作专委会青年学组秘书、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科学与技术教育硕士生孟金沂,作了《社会奖励对青年科普创作人才职业生涯的影响》的报告。报告以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评奖为案例,对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青年获得者进行了访谈与分析,了解到奖项对青年人具有正向促进的作用,但总体影响有待提高。并以此提出建议:政策驱动,将科普成果纳入职称评定;加大实质奖励,扩大奖项社会影响力,提升公众参与度;增强个人社会责任感,呼吁全民参与科普活动。

冯勉发言
    TPM紫麓戏剧空间创始人冯勉作了《科幻创作人才的艺术实践》的报告,指出科幻题材作品的呈现在本质上是自我的梳理和对社会发展的归纳总结,从而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放在时间的维度中进行解读。作为科幻创作人才,需要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意识,并从受众角度入手,创作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和受众需求的作品。

冯伟民点评
    冯伟民副理事长全程参会,并高度评价各个报告均从不同角度和领域提供了人才培养的鲜活案例和成熟模式,对于今后建设大科普、大创作、大氛围具有很好的启发与借鉴意义。

下半场:“科普科幻青年之星计划”专题研讨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邹贞发言

上海科普作家协会王彬发言

科学出版社侯俊琳发言

中国科普作协科技记者与编辑专委会苏婧发言

四川科普作协乌珠热发言

北京青蜜科技有限公司刘允发言

    论坛下半场为中国科普作家协会青年人才培养项目“科普文创——科普科幻青年之星计划”专题研讨。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与上海、北京、四川、江苏、天津等地科普作协、北京青蜜科技有限公司的科普创作人才培养团队,以报告形式,毫无保留地分享了各自、各地的青年创作人才发掘路径、培训课程设计思路、培训导师队伍建设方案,并对项目的品牌化建设及可持续发展进行充分交流和探讨。大家一致认为,科普科幻人才培养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希望更多的人关注并加入进来。当前,科普科幻人才培养还存在一些难点,未来应在改进培训形式、更好地利用专家资源、优化优秀作品遴选机制等方面进一步改进完善,以期更好地提升培训效果,培养更多优秀创作人才。

论坛现场提问与交流

陈玲发言

    论坛最后,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秘书长陈玲研究员作总结发言。她指出,“科普科幻青年之星计划”是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品牌项目,三年来项目逐渐走向成熟。她对未来的工作提出三点要求:一是应加强评委培训,进一步增强评委打分的权威性;二是针对稿件作品科普少、科幻多的现状,注重保护科普创作者的热情,鼓励他们产出更多科普作品;三是做好优秀创作人才的宣传推广工作,让他们以协会项目为起点,走向更大更远的平台。

 

上一篇: 第二届医学传播论坛暨第六届“达医... 下一篇: 2018科普文创—科普科幻青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