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协会动态>>综合讯息
永念叶永烈 | 日坐书城,“叶永烈专藏”回忆
[2020-06-01 00:00:00]

 

永念叶永烈 | 日坐书城,“叶永烈专藏”回忆

原创 上海图书馆 

    2020年6月1日,著名作家叶永烈的遗体告别仪式在龙华殡仪馆举行,在为一代代少年儿童打开科学王国的大门后,这一次他自己登上了开往“未来市”的气垫船,向他描绘过的科幻世界出发了。

  叶永烈

    叶永烈,1940年生,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上海市作家协会一级作家、教授,曾任中国科学协会委员、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常务理事、世界科幻小说协会理事。

    叶永烈先生留给我们的是180部著作,超过3500万字的作品:从科幻文学到纪实文学、从小说到散文。一个人要如何坚持笔耕不辍完成这么多作品,进而成为影响一代人的作家,有一个字道尽了一切——“书”。虽然是化学系毕业,但叶永烈的一生都和书紧紧相连。

    “从借书、读书到写书,到成为作家,我的一生始终与书为友。”

  叶永烈的读书方法 

    叶永烈喜欢把书分为两大类“泛读类”和“精度类”,用泛读和精读两种方法结合来读书。泛读的一般都是所谓“闲书”:“我这人读书甚杂,什么书都喜欢翻翻。读这类书,我的阅读速度很快,可以说是‘一目十行,快速扫描’。我开‘特别快车’。开着,开着,有时候来个紧急刹车,细看那几行有参考价值的地方。待仔细看过了,再开‘特别快车’。因为要读的新书实在太多,有时书只能这样泛读、略读。”很多人爱看惊险小说,叶永烈也不免俗,但他从来都是倒着看,先揭晓“谜底”,再看作者如何“布阵”:“我要看‘门道’,而不只是看‘热闹’”。

    有参考价值的书他至少要看两遍,“第一遍泛读,有个总的印象。过些日子,再看第二遍。这一遍偏重于看‘门道’。一边看,一边在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人物?为什么这样建构故事?读名著,我手中总拿着笔,随手画下各种阅读记号。有时,把最重要的几页的书角折起来,便于今后查阅。”

  从读书到写书 

    一个人需要看多少书要写多少作品才能成为作家,我们不得而知,但要成为作家所需具备的写作冲动总是越早生根越好。我们都知道叶永烈20岁还在读大学时就成为了《十万个为什么》的主笔,其实从小他就开始了创作,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从11岁点起文学之火,一直持续燃烧到60年后的今天”

    1983年,在完成近1400万字科普科幻作品之后,叶永烈开始转型纪实文学创作,完成了总计1500万字的纪实文学作品。

    之后他又转型行走文学,辗转多个国家,勾摹出与众不同的风土人情,包括《叶永烈看世界》21本已经全部出版,共500万字。

    能够横跨多个文学领域游刃有余地创作,叶永烈有着两大法宝:一个是“跑”:他写一部长篇纪实文学,经常采访几十人、上百人,北京就去了上百次;通常一早就出发,上下午都安排采访。有一回甚至采访到深夜11时。另一个法宝则是“工具书”:“我买到之后,着重看目录,要用的时候,拿出来查阅;我几乎每天要查一、二次《辞海》。《新华字典》、《英汉辞典》已翻烂了;《世界现代史大事记》、《中国现代史大事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这三本书,给我帮了不少忙。”

  到上海图书馆寻找叶永烈 

    2014年,叶永烈将多年来积攒的手稿、音频等珍贵文献,悉数捐赠给了上海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将这批数量庞大的文献以“叶永烈专藏”之名命名、收藏,并将其中部分文献转成数字化格式。在捐赠仪式上,叶永烈很动情地说了一句话:“在我故世之后,在墓碑上可以书写:请到上海图书馆找我!”。

    这句话的背后是叶永烈先生对上海图书馆的信任。2014年3月的马航事件让经常坐飞机的叶永烈产生了捐赠档案文献的念头,4月他就将除了当时写作还需要用的资料之外的几十年积累的部分文稿、书信、照片、笔记、样书等捐给了上海图书馆,其中包括一批采访录音磁带。盒式磁带的寿命通常是十几年,叶永烈录音的时间距今已经二三十年,为了尽可能保存这批资料,上海图书馆不仅配备了专门的转录设备,从北京请来富有经验的专家给予技术指导,还发动两个中心同步进行数字化处理试验并竞标,最后挑选效果更好的承接“叶永烈专藏”的数字化工作,完成之后所有存储设备都专门刻上了“叶永烈专藏”。在看到上图对他专藏的数字化处理流程后,叶永烈连称“嫁对了女儿”。

      

苏步青向叶永烈解释对他一首诗中提到的几个名词的含义                  苏步青致叶永烈函

    在所有的捐赠中,还有一个有趣的文献资料——叶永烈的小学成绩单,你一定想象不到,这样一位大作家,却在他小学一年级时就挂了两门科——“读书”和“作文”。谁能想到日后正是这“两门课”陪伴他走过了一生。2014年捐赠之后,叶永烈先生始终没有停止写作的脚步。

    电影《寻梦环游记》里说,一个人只有被遗忘才会真正的死亡。只要一代代的孩子继续翻看《十万个为什么》,只要读者们来上海图书馆借阅叶永烈先生的著作,他就会一直活在人们的心中。


 

上一篇: 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 下一篇: 在《叶永烈科普全集》首发式上的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