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协会动态>>综合讯息
上海参会者在中国科协纪念叶永烈座谈会上的发言(一)
[2020-06-13 00:00:00]

 

上海参会者在中国科协纪念叶永烈座谈会上的发言(一)

上海科普作家协会 

        传承叶永烈先生的科普精神       

— 中国科学院院士  褚君浩 —

    叶永烈先生热爱科学、热爱科普,一生勤奋耕耘,全身心投入,硕果累累,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叶永烈先生的科普精神有三个方面我们要传承和发扬光大。第一,要用文学的语言来写好科普作品,将科学性与文学性融合起来,使科普作品更具可读性,感染力;第二,要掌握科学前沿的动态,特别是科幻小说一定要有科学的内核;第三,鼓励思维和表达方式的创新和多元化,宽松的氛围有助于催生优良的科普作品。
    现在科普事业蓬勃发展,我们要跟上科技创新的步伐,多方位、多人才来做多维度的科普。科学家要做科普,也需要专业的科普人才来做科普,应该设立科学传播专业。相信我们科普界一定会很好地传承叶永烈先生的科普精神,更好地发扬光大科普的宗旨,科普的目的,发挥好科普在推动我们社会时代进步所起的作用。

      与时俱进 创作优秀的科普科幻作品     

— 复旦大学 卢宝荣 —

    一个人在人生的启蒙阶段,受到了科普教育的熏陶,会影响他/她人生的事业选择;一个国家的青年一代受到科普教育和科学传播的熏陶,会影响这个国家民众对科学事业的热爱、崇尚和追求。
    在我的少年时期,叶永烈先生的《十万个为什么》科普巨著,是我枕边的读物。《十万个为什么》陪伴我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春秋,尽管书已经被翻得破旧不堪,但是书中的一个又一个科学故事,开启了我的无限联想,也让我形成了独立思考,提出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对我从事科学事业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可见,在人生的早期受到充满正能量、有趣味、有意义的科普教育和科学思想的熏陶,对整个人生将都会产生重要影响,这对提高全民科学素养,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过度娱乐化的情形下,创作更多像《十万个为什么》和《小灵通漫游未来》这样的优秀科普科幻作品至关重要,特别是青少年喜闻乐见的科普科幻作品。毕竟,长江后浪推前浪,少年强则国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科技的力量。科技强国是我国发展的最强音,科技强国需要全民的参与。科普教育和科学传播正是激发全民热爱科学、尊重科学、投身科学和发展科技的催化剂,优秀的科普科幻作品,则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载体!
    对在缅怀叶先生及其贡献之际,我对科普科幻创作,谈一下几点想法:
    1. 科普科幻创作必须以科学性为基石和根本,缺乏科学性,科普科幻作品便失去了意义。因此,创作科学性强,有广度、有深度,有知识点和知识内涵,能够引发民众科学思考的科普科幻作品,非常重要。
    2. 要与时俱进,把握时代前进的脉络,在科普科幻作品中,必须充分体现科技发展最前沿的研究成果或科学问题。例如,2018年《科学》杂志为了纪念其创刊125周年,由顶尖科学家提出了“全世界最前沿的125个科学问题”,包括数、理、化、生、天文、政治、经济、社会、地球命运等各个领域。科普工作者应该认真的学习和了解这些最前沿科学问题,为我们创作指明大方向。
    3. 瞄准国家发展目标和重大需求,创作的科普科幻作品应该与振兴中华民族以及建立科技强国迫切需求的科技领域密切相关。让公众了解中国发展和国计民生不可少的系列“核心”技术,例如芯片技术、航天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生物技术、清洁能源技术、污染治理技术、可持续发展一系列技术等。这样的科普科幻作品才能够激励民众为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4. 要以创新作为激励民众热爱科学的动力,在科普科幻作品的创作中,不能够再以老掉牙的科技内容作为科普作品科幻作品的素材——“炒冷饭”。需要挖掘和报道最新的科学发现、最新的科技成果,需要创作具有真正教育意义和知识内涵的原创性“硬”科普作品。
    5. 要提升科普科幻作品的趣味性,以便吸引和激发广大受众对作品的喜爱和热衷。无论是从作品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应该尽可能做到丰富多样、令人神往,让大众喜欢读、喜欢看或喜欢听!
    科普教育和科普传播是每一位科普工作者面前的重任,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实现科技强国的“中国梦”,让我们一起携起手来,认真钻研、努力创作,为实现科技强国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叶永烈与十万个为什么   

 

— 少年儿童出版社 洪星范 —

    尊敬的孟庆海副主席、周忠和理事长,
    各位科普、科幻界的老师朋友们,大家下午好!
    很荣幸能作为这次会议的承办单位之一,参加这次座谈会,因为在某种程度上,我是代表叶先生的娘家单位来的,几代少儿人也一直把他当成自己人。
    叶永烈先生的科普创作之路,发端于整整60年前出版的《十万个为什么》。也许是冥冥之中,我代表少儿社最后一次向叶先生约的稿子,是2019年9月3日刊登在《人民日报》上的《十万个为什么为什么受欢迎》。叶先生亲自执笔,系统回顾了《十万个为什么》60年的风雨历程,这也是他一生中最后一次为《十万个为什么》撰稿。在此,谨向叶永烈先生表达最深切的敬意。
    由于时间关系,我在这里简单谈三点。
    一、叶永烈与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
2011年年初,我正式调入少年儿童出版社工作,主持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的编辑出版工作。说实话,读着文革版《十万》长大的我,确实有些低估这项工作的意义和分量,但有一件事我肯定是做对了,一个月后,我就带着草拟的《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出版规划》拜访了叶永烈先生!这是我们第一次长谈,对于我们计划邀请一线大科学家来为小朋友们写小科普的想法,他从一开始就表示支持!在那次长谈中,他还提出了两项重要建议:一是利用各种手段,包括网络,向全国的小朋友征集问题;二是通过网络向全国的网友征集答案(知乎才刚刚上线)!他的两项建议我们都采纳了,影响很大的“十万少年儿童问十万个为什么”活动,成了第六版编纂工作的基础。
    对于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的编纂工作,叶先生系统提出了五条意见,第一条就是:“《十万个为什么》要注重趣味性、可读性、文学性,这是少儿科普读物,要有少儿特点。不能成人化,不能教科书化。” 这五条意见,是研究叶永烈先生后期科普创作思想的最简明扼要的概括,就收录在他的《十万个为什么背后的故事》一书中,我在这里就不展开了。
    尊重叶先生的意见,他只参加了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化学分册的撰写工作,该分册的四分之一内容由他创作,绝大多数条目都是重新撰写。他是唯一一个参加了全部六版《十万个为什么》撰写工作的作者,也是每个版本撰稿最多的作者,他对此非常骄傲。可能在千千万万读者的心中,叶永烈是和《十万个为什么》划等号的,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也不例外。
    下面,我再简单介绍一下我们在《十万个为什么》产业化方面所做的探索。
    二、《十万个为什么》的产业化发展
    随着数字网络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各类科学热点层出不穷,《十万个为什么》单以图书的形式、平均10年再版一次的节奏,已很难适应广大读者的迫切需要。因此,我们在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编纂工作启动之初,就规划了同步推出《十万个为什么》杂志的设想。这一规划也得到了韩启德总主编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他还明确指示我们,要以《十万个为什么》图书和杂志为核心,充分考虑数字网络时代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择机推出相应的网络、游戏和动漫产品,努力打造一条以“十万个为什么”为主题的科普产业链。对此,叶永烈先生非常赞成,并给予了大力支持。
     作为“十万个为什么”产业链的内核和少儿出版社的主业,《十万个为什么》系列图书产品的深度开发,毫无疑问是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在第六版的基础上,用几年时间打造了一个面向不同年龄段读者的《十万个为什么》系列产品群。此外,《十万个为什么》杂志也在2014年下半年面世,受到广大小读者的欢迎,并从2016年开始连续入选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优秀报刊。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开发了基于各种网络及移动平台的数字版《十万个为什么》,使得这一传统品牌迈入了数字时代。作为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衍生品的音频、视频、动漫和游戏等移动互联产品的开发,也都在陆续进行。
     对于《十万个为什么》取得的任何一点进步,叶先生都非常鼓励,认真收藏我们送给他的每一个新产品。他还在2015年举行的“十万个为什么主题体验馆”项目论证会上,畅谈了对“十万个为什么”进入科技场馆的愿景。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经过几年酝酿,大型儿童舞台剧《十万个为什么》于2018年7月正式登上上海大舞台。叶先生兴致勃勃地观看了首演,演出结束他还高兴地给科普作协的陈玲秘书长发微信,称赞我们开创了新路。仅仅一年多时间,该舞台剧已经在全国十余座城市演出了近百场,观众超过5万人。在此基础上,小剧场版的《十万个为什么》舞台剧也在开发中,很快就可以与更多小观众见面。
     应该说,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十万个为什么》已经不再仅仅是那套感动了无数中国人的科普图书了,一个以“十万个为什么”为核心的涵盖图书、期刊、电子出版物、网络平台、舞台剧、科普教育的产业链已见雏形。
     2017年6月,国家商标局经过审核,正式批准了“十万个为什么”的商标申请。2018年5月,《十万个为什么》作为中国科普品牌的代表,参加了首届中国自主品牌博览会。在2019年8月举行的上海国际科普产品博览会上,“十万个为什么”全产业链的系列产品整体亮相,这也是“十万个为什么”品牌第一次以独立IP的形象参加大型博览会,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与好评。
    最后用两分钟,我再谈一个略带些遗憾的问题。
    第七版《十万个为什么》该怎么做?
    对于这个问题,我在此不做展开。就像十几年前一样,中国科普界对有没有必要再出版新的《十万个为什么》就出现过很大争议,在已经进入移动互联时代的今天,我相信争议会更大。我之所以在这个场合提出来,是因为随着叶先生的离世,连很多记者都开始关心这个问题了,这也促使我必须要认真去面对。其实,叶永烈先生早在2018年5月和我的一次会面中就问过这个问题,他比谁都记得清楚,《十万个为什么》是平均每十年更新一版的!时间过得真快,2011年启动的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离现在马上就要十年了!可遗憾的是,叶先生已经不能再参与第七版的编纂,我也无法再向先生请教了。
    不过,我向叶先生保证过,第七版一定要做,一定要做好!我也希望参加今天会议的科普专家们能够继续给我们大力支持。谢谢大家!

 

 

上一篇: 缅怀、感念我会副理事长徐杰同志 下一篇: 新春贺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