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记我国科普编创界的两位大师——王国忠、饶忠华同志
[2010-07-01 14:28:01]

追思王国忠、饶忠华先生

王国忠先生

饶忠华先生

    今年5月5日和5月18日,我国科普编创界的两位大师王国忠和饶忠华,不幸相继谢世。
    为了缅怀他们在繁荣中国科普事业和科普编创理论和实践中的业绩,发扬他们为科普执着追求和奉献精神,继承他们的未遂遗愿。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于6月30日下午,在科学会堂举行了王国忠、饶忠华同志追思会。在沪的50多名科普作家、科普编辑家参加了追思会。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名誉理事长王麦林、章道义,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金涛、原副理事长汤寿根以及我会理事长褚君浩等从北京发来了唁电。
    王国忠同志是我国少儿科普编创的领军人物,60多年来,大半是从事少儿科普编辑、科普创作和科普理论研究。早在1957年,就发表了《科学文艺读物创作中的一些问题》。1960年代初,他主持编写出版的《十万个为什么》,他领衔主编出版的《新编十万个为什么》《幼儿十万个为什么》《少年科普佳作选》《儿童科普佳作选》《中国少儿科普50年精品文库》《中国儿童百科》等,引导着广大青少年在知识的海洋里徜徉,做个有用的人。他撰写发表了大量科幻小说、科学童话、科学故事、科学小品,引领着广大作者走上科学文艺创作之路。
    饶忠华同志是我国科普编创理论与实践的大师。1979年8月,他在中国科普创作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宣读了自己的研究论文《从科学史的两种接力看科普学的诞生》。首次名正言顺地提出“科普学”,并回答了“什么是科普学”。
    1980年代初期,饶忠华同志根据自己主编《科学画报》几十年的经验,把做好综合性科普期刊编辑应掌握的基本功,总结为“十字功”,即:敏、通、博、积、检、捕、掂、点、添、创。由此引发了当时中国科普界广为传播的“编创十功”热潮。当时有不少地方的新闻出版部门把“编创十功”作为编辑、记者业务学习的必读之物。
    饶忠华同志虽然不是科幻作家,但是他对中国科幻小说却有总体评价和精辟论述,对中国科幻小说的发展有着独特的见解。他主编出版的科幻丛书有:《科学神话》(一二三)《中国科幻小说大全》(上中下)《365夜科幻故事》(上下)《中国科幻小说精品屋系列》(10卷本)《科幻故事200篇》(外国卷)等。他对中国科幻小说进行了系统的挖掘和梳理,从1976年至1998年的主要科幻作品,都被收入了他主编的中国科幻丛书中。通过他的选编、汇编和评论,推动着中国科幻小说作家和作品,不断地向前发展。因此,有人称他是中国科幻小说的评论家,也有人称他是中国科幻小说的总编辑、总导演。
    饶忠华同志主编出版的《中国科普佳作百年选》丛书,可以说是他一生在推进我国科普事业,提高我国科普创作水平方面作出奉献的典范。这套丛书时间跨度一百年,选的是全国有关科学家、科普作家、文学家的科普佳作。读者敬佩和感激主编先生的眼力和魄力,把浩如烟海的中国科普作品中的“三家”科普名作汇集起来,让人一睹为快。
    两位大师一生为繁荣科普编创事业不懈奋斗,他们的科普作品曾经感悟和激励了几代青少年走上了科学的征途;他们用燃烧自己发出的光,照亮了科学探索的道路;在人间留下了光明的火种。

(李正兴)

对王国忠、饶忠华同志的哀思词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名誉理事长王麦林同志的哀思:

    正兴同志:你写的悼念饶忠华的追思文章我是用心去读的。我为我们科普界失去这样一位我国当代的难得的精英非常地心痛,久不能平静。他的事迹,他对科普编创事业的忠诚和重大贡献使我感动不已。饶忠华的英名理应享誉中华。饶忠华也是我的良师益友。他每年都要送我一个纪念品——一个小本子。如今我只能望着它寄托我的哀思了 。请转达我对他夫人的慰问,记得他夫人叫陈秀娣。王国忠同志也是我们科普界的精英和学习的榜样。我在这里表示对他的哀悼。

王麦林
2010年6月17日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名誉理事长章道义同志的哀思:

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并转
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及王国忠同志家属:
    惊悉王国忠同志不幸病逝,深为悲痛,特致电哀悼。国忠同志生前曾为繁荣我国的科普创作,特别是少儿科普创作以及发展我国的科技出版事业作出过杰出的贡献。他的业绩,他的风采,他的音容笑貌,我们这些老朋友将会不时地想起。望节哀顺变。

章道义
2010年5月8日

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并转
上海科技出版社及饶忠华同志夫人与女儿、女婿:
    惊悉饶忠华同志不幸病逝,十分悲痛与惋惜,特致电哀悼。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他刚进入时属上海市科普协会的《科学画报》编辑部不久,我们就在全国科普协会相识。半个多世纪的交往,他给我留下了一系列的亮点:
    一是在他主编《科学画报》期间适逢《科学画报》创办50周年,他精心策划组织了一系列庆祝活动,我们在北京的朋友也都乐意帮助他,助上海科技出版社在人民大会堂成功的举办了一次隆重热烈的庆典。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国务院副总理的方毅同志以及周培源、严济慈、卢嘉锡等众多科技界领导人到会祝贺。这对一本科普杂志来说,真是无限风光。这一时期的《科学画报》期发行量高达100多万册,不仅是历史最长而且也是影响最大的一家综合性科普杂志,达到了它的辉煌的颠峰。
    二是1981年我曾奉命组织一个中国科学作家与科学记者代表团去美国回访考察,同行的一共有9个人,他是回国后发表文章最多的一位。他为了不虚此行,甘愿受累,带了一箱子录音带,把所见所闻所思随时用语音记录下来,因此能够写出一篇篇真实、生动、感人的文章。这对开放初期的国人,及时了解美国的方方面面,特别是美国的科技传播与科技普及大有启迪。说明他对这次考察是非常认真的兢兢业业的。
    三是他把他多年来用心积累的编创经验,总结上升为《编创十功》,在《科普创作》发表后,受到了科普界的一致好评,并多次应邀到各地的科普编创培训班讲授,对提高科普从业人员的编创水平,培养科普编创骨干起了积极作用。
    四是他一位真正的科幻爱好者,一位真心实意地希望我国的科幻创作,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扎扎实实地不断地健康地向前发展的评论家,而不是良莠不分地把那些打着科幻旗号混入科普园地的荒诞小说都统统视为科幻的人。这从他主编的《科学神话》《中国科幻小说大全》《中国科幻小说精品屋系列》等文选,可以看出他为发展我国科幻所付出的一片深情与精力。
    五是在我国科普创作处于低谷时期,科普作协的经费十分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他仍能坚守岗位,与陈念贻、李正兴等同志一起,同心协力带领上海市科普作协不断地艰难前行,并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可喜成绩。他对团结稳定科普创作队伍,繁荣科普创作,特别是上海地区的科普创作所做的贡献,功不可没。
    90年代以后,他身体不是太好,老朋友们不免为他有些担心,但见面时,看他还是那么豪情满怀,谈笑风生,又为他高兴。没想到这么快就走了,科普界又失去了一位久经考验的大将,怎不令人伤心。安息吧,忠华同志!你的激情,你的勤奋,你的睿智,你的才华,你对朋友、对事业的火热的心,将永远记在我们心中!望节哀顺变。

章道义
2010年5月20日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金涛同志的哀思:

    惊悉王国忠兄、忠华兄仙逝,十分突然,不胜悲痛。
    中国科普界失去了两位大师级的编辑家、作家,我也失去了两位可以推心置腹的良朋益友。
    往事历历,他们的音容笑貌时时浮现眼前。
    请向家属转达我的慰问,节哀顺变,多多保重。

金涛
2010年6月16日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原副理事长汤寿根同志的哀思:

我国科普编创界的两颗星星
悼念王国忠、饶忠华两位先生

    王国忠、饶忠华两位先生于2010年5月上中旬,不幸相继谢世,噩耗传来,不胜哀痛。两位先生一生为繁荣科普编创事业不懈奋斗、硕果累累。他俩编创的科普图书(杂志)与道德文章曾经感悟和激励了几代青少年走上了科学的征途;他们用燃烧自己发出的光,照亮了科学探索的道路;在人间留下了光明的火种。
    两位先生是毛泽东时期培育、磨练成就的一代知识分子。我们且不必评论这个时代的功与过。但是这一代知识分子,就其总体而言,却有着一个鲜明的共性:他们澹泊明志、讲求奉献、恪守清廉。毛泽东倡导的“为人民服务”等“老三篇”的思想已融化于他们的血液之中,构成了性格的一个组成部分而至死不渝。他们并非不懂得如何去害人利己、投机取巧、阿谀奉承……;他们唾弃、鄙视这些人类之丑行,而宁愿清清白白、堂堂正正地去做一个大写的“人”。两位先生的一生就是一个明证。
    当前,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转轨、市场发育尚不够完善之际,不可避免地泛起了一股权钱至上、物欲横溢的逆流。一些意志薄弱者,看起来似乎道貌岸然、煞有介事,骨子里却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在我们科学共同体内也未能免俗。学习、追思两位先生的道德就显得更为必要。
    斯人己逝,风范永存;“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他们在天之灵将化为两颗星星,正默默地期待着,深情地凝望着来者!闪烁的星光留在人们心中。

汤寿根
2010年6月15日

人民日报高级记者陈祖甲同志的哀思:

悼饶忠华兄

    惊闻噩耗,饶兄79岁驾鹤西去。忠华一生尽忠与科普事业,堪得同道的赞许。没想到2007年10月一见,竟成诀别。谨以拙句悼之。

饶兄祖先在吴江,尽忠屹立科海疆。
普传华人推新涛,众同理念创富强。

陈祖甲
2010年6月5日

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员郑延慧同志的哀思:

关心少年儿童一代的科学成长
深切纪念良师益友王国忠同志

    1956年,作为一名离开大学不久的青年,我被分配到少年儿童出版社工作,岗位在第三编辑室,室主任是王国忠,工作性质是为少年儿童出版科学知识少儿图书,也就是今天人们说的少儿科普读物。
    王国忠认为,科学应该为大家所了解,而且应该从孩子开始,从小就接受科学知识教育,这对确立一个人从事科学研究的去向,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
    他先让我到存放着建国前出版的少儿图书中去寻找,看有没有立即可以重新出版的少儿图书,经过查阅,我发现,第一,为少儿出版的知识性图书,几近于零,即使已有的,也并不理想。王国果断地决定自己闯,为提高少儿阅读知识图书的兴趣,他提倡采用科学文艺的形式,并且写了“谈儿童科学文艺”“繁荣儿童科学文艺创作”论文,并且身体力行,创作了科学童话《谁第一个迎接春天》《隐身大力士》《海龙王发愁》等儿童科学文艺图书。
    这一年,我学习着、开辟着编辑给中年级儿童看的科学性、文艺性的图书,这年发了35本中年级儿童知识性图书,年终被评为少年儿童出版社先进工作者,又被评为上海市1956年先进工作者,获得陈毅市长签章的奖状。
    1988年,经过努力争取,我从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调到中国科普(创作)研究所,从所长章道义的选编出车“科普佳作选”丛书的规划中,领到编选“少儿科普佳作选”的任务,迎接建国35周年大庆。
    所里邀请了南方的王国忠、盛如梅和所里的郭以实同志一同参加,我们4人在太湖之滨审读、筛选征集来的大量少儿科普作品,章道义也亲自投入。我们收集到约700篇、400万字的作品,反复筛选,仍感到一本佳作选容纳不下,年龄段也不相称,商议后建议分别编选《少儿科普佳作选》《儿童科普佳作选》。
    两本佳作选出版时,王国忠代表我们4位主编写了“科普的乳汁哺育科学巨人成长——代序兼评少儿科普创作”。文章分析了建国以来少儿科普创作的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少儿科普作品的科学题材广泛多样,适应了几亿少年儿童多方面的爱好。在少年儿童面前展开了一个生气勃勃的、瑰丽多姿的、变化无穷的、具有无限魅力的科学世界。
    第二个特点是:创作思想在不断提高、不断开阔、不断深化。开始出现重视和提倡科学素质的作品。
    第三个特点是:创作手法与形式的多样化。
    这两本佳作选,都在全国优秀科普作品评奖中获奖。
    1989年的一天,广西科技出版社的编辑黄健来到科普所,提出要编辑出版“十万个为什么”,考虑到早在1960年少年儿童出版社已经出版了“十万个为什么”,经过商议,定名《新编十万个为什么》,由王国忠和我两人担任总主编。
    这套丛书分基础科学和科技知识两大类,每米类包括10卷图书,请分卷主编主持编撰。
    王国忠为这套写了一篇代前言:“迎接21世纪的科技挑战”,文中写道:
   “高新科技发展的浪潮,唤起了少年朋友的强烈求知兴趣,他们渴望能获得最新的科学知识,跟踪高新科技发展的浪潮,迎接21世纪的科技新挑战,于是,导致了编辑出版一套《新编十万个为什么》的社会需求。
   “所谓新,体现在以下几点:题材新,充分注意到这一学科的新进展、新探索、新发现、新发明,体现90年代科技发展的前沿水平。观点新,博采众家之谈,不搞学术探讨上的‘一面倒’。再度新,对于基础知识的经典内容,尽量从新的角度提出问题,避免炒冷气饭。”
    《新编十万个为什么》于1991年11月出版,出版后反映强烈,在第三届优秀科普作品评奖中获奖。在香港销售时,被台湾大行出版社看中,1993年该社出版了繁体字饭《新编十万个为什么》。
    1996年,河南大象出版社的编辑王卫来到成家,希望能为迎接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给少儿科普读物提出一些好的选题。
    我想起前不久在江苏姜堰开少儿科普创作研讨会中,王国忠到会后却生病了,我到医院去看望他,他说,新中国成立35周年时,我们编选了《少年科普佳作选》和《儿童科普佳作选》,很快就要进入新中国成立50周年了,我国少儿科普创作又有了更加旺盛的发展,也有不少创新,其中的成果和经验值得很好回忆和总结,他表示希望能再主编一套总结少儿科普创作50年的佳作选。
    王国忠的这番话令我十分感动,他离开少儿科普工作岗位已经40年,耄耋之年还惦记此事。可是我此时已退休7年,此事如何能成为现实。
    这次大象出版社王卫来到我家,我向他反映了王国忠的愿望,王卫十分重视,很快,大象出版社的社长周常林、总编王春霖和王国忠,一同在北京商定了编辑出版《中国少儿科普50年精品文库》的大计划。文库计划分10卷。
    王国忠为这套文库写了“跨越50年——论《中国少儿科普50年精品文库》”的前言。他写道:
   “少儿科普创作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几乎是从零起步,经过35年的路程我们编选了《少年科普佳作选》和《儿童科普佳作选》,收获当然是令人高兴。而15年后的今天,也就是建国50周年时,我们已能编选出5倍于两本佳作选的精品文库,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少儿科普创作及出版事业的日新月异,阔步前进的成绩,这也让从事少儿科普写作的朋友们和长年累月咬文嚼字的编辑朋友们感到欣慰。”
    《中国少儿科普50年精品文库》于1999年建国50周年大庆前出版发行,马上得到社会的认可,很快再版,而且对好评不断。《新闻出版社》《科技日报》《中国出版社》都有专文加以评介。在参加全国优秀科普作品评奖中,荣获二等奖。
    出于对向少年儿童一代普及科学知识和培养科学素质的关心,王国忠同志多年来一直关心并热心从事少儿科普事业,取得丰富的成果,他是我的良师益友,他的精神和执着令人深切怀念和纪念。

北京  郑延慧
2010年6月25日
 

上一篇: 上海书展将举办名医讲座和签名售书 下一篇: 上海科技发展基金会举办“资助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