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会五名会员荣获第八届上海市大众科学奖提名奖、科普推进奖
[2009-06-06 16:40:31]

 第八届上海市大众科学奖评选于2009上海科技节揭晓,我会会员达世新李必光项先尧潘友星(排名以姓氏笔画为序)荣获第八届上海市大众科学奖·提名奖;我会常务副理事长陈积芳荣获第八届上海市大众科学奖·科普推进奖,谨向他们致以热烈的祝贺!

    达世新  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高级编辑、记者。当过工人、企业干部、电台编辑、节目监制、制作人、频率副主任。1982年大学本科毕业,1995年华师大研究生课程班结业。他高度重视“科教兴国”的重要性,长期从事业余科普创作,并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他致力于科学与文化、科学与文艺的结合,在创作上是个“多面手”。自1977年以来(从工人到正高职称专家),已发表了长篇科学小说、中短篇科学幻想小说、科学童话、科学相声、科学小品、科学题材的影视剧和纪实文学等各类科普作品、科普译著和理论文章两百多万字,出版了十几本书籍以及多盘专辑盒带。
    他为写科普作品舍得花大力气,经常深入大自然和科研基地考察,足迹远及珠穆朗玛峰、神农架、大兴安岭、帕米尔高原、巴丹吉林大沙漠、卧龙熊猫保护地、二连恐龙化石挖掘地、冰山之父慕士塔格峰等,还随“雪龙”船远航,深入酒泉卫星发射场、荆门水上飞机工厂、北海舰队潜艇基地、遗传所转基因实验室等科研、国防单位探访,从中获得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和很多创作灵感。他的作品获奖率高,获得了中国广播电视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中国首届科幻小说星座奖、上海优秀科普书籍奖、上海市科委和东方电视台“百集科幻动画片剧本征集评选”二等奖等数十个重要奖项。他主要以科学文艺的佳绩被吸收为中国作家协会、上海戏剧家协会、上海曲艺家协会的会员。
    他在辛勤创作科普作品的同时,还对科学和社会的关系、科普创作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展开了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和思考,写出了一批高质量的论文,刊登于《文艺报》、《文汇报》、大学学报、《科普创作》等报刊杂志,两次在上海科普创作论文评奖中名列第一,有的为《新华文摘》所转摘。对于传播科学精神以及提高科普作品的时代内涵和影响力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文汇报》、《新民晚报》、《文学报》、《每周广播电视报》等报刊相继对他作了专文报道。他还是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和上海科普作家协会常务理事。曾被评为上海市广播电视局“新长征突击手”、“上海市优秀科普作家”和“上海市优秀科普编辑、记者”,2004年被评为全国“百优”广播电视理论工作者。

    李必光  我国著名学府北京大学高材生,曾分别荣获“全国科普先进工作者”、“上海首届优秀科普志愿者”、“2007年度上海市优秀科普作品奖” 及“上海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科普讲师团优秀讲师”、“上海市宇航学会资深科普专家”称号。自1960年毕业后投身于祖国刚刚创建的航天事业,先后参加了中国运载火箭和导弹武器系统的研制和国家“863高科技计划”航天领域的论证工作,并多次奔赴酒泉、太原、西昌等三大卫星发射基地执行战术导弹和应用卫星的飞行试验任务,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自上世纪80年代起,李必光尚在上海航天局科技委供职期间,就开始融入宇航科普教育的行列中,他热情开展科普工作,热衷撰写科普作品,热心传播科普知识,相继担任了《太空探索》、《航天控制》、《海陆空天惯性世界》等科普类杂志的编委及中国空间学会空间物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上海市科普志愿者协会、上海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的成员,还受聘本市徐汇区青少年科技导师团成员和多所中小学校校外辅导员。
    2007年,我国发射嫦娥一号探月卫星,他先后接受SMG电台的两次采访;参加中波990电台 “市民与社会”栏目的实况直播;到东方电视台“深度105”栏目作关于阿波罗登月节目的录制。2008年,在发射“神七”飞船前后,他接受新闻媒体(解放日报、劳动报、新闻晚报、福州海峡之声电台、《财经》杂志等)采访。
    李必光还坚持潜心于科普创作,先后在文汇报、新民晚报、少年日报、动手做报、《科学》、《少年科学》等数十家报刊杂志上发表了有关航天和宇宙探测方面的科普作品400多篇,独立著作或参与编写并正式出版的科普图书10余册。
    他为了拓展宇航科普的宣传渠道,贴近观众,与之互动,专门开设了个人博客,可上网“李必光上海航天”搜索:百度(baidu)网页99篇;谷歌(google)网页251篇;MSN网页84篇。

    项先尧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上海科普作家协会理事影视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电影家协会会员。他从事科普工作30余年,自1975年开始,在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工作,主要参与科教片《天体的来龙去脉》、《长江》——(大江之源)、(金沙江)、(川江)、(荆江)、(扬子江)《大江截流——长江葛洲坝截流工程》的拍摄工作。后在科影厂宣传发行部从事科教片的宣传、评论工作,期间,担任过宣传发行部副主任。
    1995年,项先尧同志在东方电视台电影部从事科教片创作,共编导了《微生物农药》《水稻节水栽培技术》《稻飞虱的防治》《间作套种技术》《优质有机肥的生产与应用》《水稻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合理使用农药》《农家储粮技术》等科教片,其中科教片《稻飞虱的防治》获1998年电影华表奖;科教片《防治美洲斑潜蝇》获2001年电影华表奖、神农奖银奖、中国优秀科普作品二等奖、上海优秀科普作品一等奖、国家广电总局2006年科技创新奖;《怎样控制茶叶农药残留》获神农奖铜奖等。
    2002年,项先尧同志调到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工作。此后拍摄了祝贺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建厂五十周年的专题片《银幕上的教授》、专题片《走出精神障碍的困惑》、为世界工程师大会在上海召开拍摄的《留下绿水蓝天》、《警惕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危害》和《蓝藻暴发——大自然的警示》等科普电视节目。其中,《警惕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危害》获国家广电总局2007年科技创新奖二等奖、上海优秀科普作品奖等。《蓝藻暴发——大自然的警示》获2008年度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科技教育节目专家评估一等奖、2008年中国中山第二届国际环保纪录片周银牌节目。
    项先尧同志撰写的论文《浅谈科教电影导演在创作中的相似性思维》获1997年上海科普创作协会举办的论文评选二等奖;他还在上海科技馆为大学生进行题为《科教电影欣赏》的演讲。2008年,参与筹备科协组织的“50年来上海优秀科教影片展映”活动。2006年至2008年,任《中国纪录片年鉴》的编委。2006年,他还受上海文广影视管理局委托,参加上海科普发展十一五计划的起草和审定工作。

    潘友星  自1965年踏上科技编辑工作岗位以来,长期从事科普书刊的编辑工作:是创办《中学科技》的前身——《中小学科技活动资料》、创刊《自然杂志》、复刊《科学》的主要策划编辑之一;是《科学》杂志编委会成员。
 他于1995年被上海市科普创作协会评为上海市优秀科普编辑记者,1997年被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授予金牛奖。
    他作为一名责任编辑,直接编发了不少优秀书刊稿件。例如,约郝柏林院士撰写的《分形与分维》一文;约张奠宙教授撰写的《杨振宁教授谈中国现代科学史研究》一文;与他人合作编辑、李政道教授主编的《科学与艺术》一书。
    科普要普到观念上去,助人确立科学理念。观念的形成与人的知识结构有关,要树立并完善科学理念,需要对当代科学的全貌有一个概略的了解,因此应该为公众提供一幅当代科学技术的全景图。在横跨九五、十五的十年里,他作为第一策划编辑,和编辑部的同事,以及全国三百多位专家学者一起,克服困难完成了编纂。该书出齐发行后受到各方读者欢迎,在2006年上海书展上被评为 “10种最受读者欢迎新书”。
    他多年来结合科学传播实践,对高级科普的对象、作用和特点作了有见解的论述,受到同行重视。例《高级科普书刊在科技传播链中的作用》在首届全国科学传播研讨会上宣读及在《科技与出版》上发表后,又被收入《中国编辑研究(1996)》,《科学传播的跨文化属性——近代中国科学传播历程浅析》在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八次年会上被评为年会论文特等奖。

    附:1.《第八届上海市大众科学奖获奖名单》
        2.《他们都是佼佼者》
        3.《风格之美》
 

上一篇: 《五高五低与健康长寿》科普图书出... 下一篇: 《身边的奥秘》系列科教片正在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