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会员作品>>来稿选登
搓衣板的情怀
[2016-09-08 10:45:45]

 

搓 衣 板 的 情 怀

李正兴

    最近,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在播放一部难以忘怀周恩来总理的电视剧——《海棠依旧》中,当周总理因病住院期间,他还在病榻边坚持批阅、修改重要文件,此时,工作人员送来了特制的办公桌,让总理坐在病床上办公、批阅文件。在处理国家命运的重要关头,周总理就这样舍身忘命的不停地操劳,解决了一道道难题……此时,勾起了我对以搓衣板当“写字台”往事的回忆。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一家四口(妻子、女儿、儿子)仍居住在平民棚户区的一间不到20平方米的陋室中。家中床位无法安置,只得自行请亲朋好友购买毛竹、木板,搭建一层简易的阁楼。阁楼上我们夫妻的大床与大女儿的小床只是由帘布隔开。底层小儿子的床位与所谓的客厅也只是一板之隔。在屋后搭起的所谓灶间仅仅是一两个人勉强能够转身的地方,只能摆放一只煤球炉和一只贴靠墙面吊挂的小碗厨而已。面对现实,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还算自得其乐。
    我喜欢看书习作,靠近屋檐下窗口(与斜屋顶的老虎窗相对)且光线充足,空气流通,清静无比的卧床,则成了我看书习作的场所,我夜校的习作,我函授的阅读就是在这卧床上完成的。这里值得一提是一块洗衣服的搓板是我写作必备之物,搓衣板正面的一排排齿条则为洗衣搓擦而用,而把它放置在我的双腿上,背面光板则成了我在床上写作的“写字台”。天长日久下来倒也习惯。俗语说得好:“习惯成自然”,我也不感觉什么叫吃力。这块搓衣板上流淌着我文化自习的兴趣,流淌着我科普创作的艰辛,流淌着我获得科普成果的喜悦。发表在《文汇报》(1978年4月14日)的《干一行,钻一行》一文,是我踏上科普的处女作;刊载于《科学画报》杂志(1979年第6期)的《访科普美术百花园》则是我对上海科普美术作品展览会的赞美;发表在《文汇报》(1980年5月14日)头版的一篇长篇报道——《市科协组织科技和教育文艺工作者围绕四化建设开展科普活动》则是配合上海市科协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的专稿。这些作品的流程都是来自搓衣板“写字台”。1982年冬至1983年初,上海市科普作协应海口市科协的邀请,组织了作者、编辑和美术工作者的科普考察队,赴海南进行了科普综合考察活动,我有幸随队前往,参加了一个多星期的考察活动。返沪后我进行了一番整理,在我心爱的“写字台”上撰写一些报道和考察记,后来被报刊发表的有:《科普考察见闻》(《文汇报》1983年2用21日)《会变色的红树》(《科学画报》1983年第5期)《宝岛归来》(《科学生活》杂志(1983年第2期、第3期)《槟榔情》(《新民晚报》1983年5月29日)《椰雕风光》(《科学文艺》1986年)。这是我科普创作的第一次丰收,搓衣板的功不可没。
    直到九十年代初,女儿出嫁、儿子完婚,棚户区翻新改造,我家获得了40多平方米的住宅。从此我与搓衣板“写字台”正式告别。在上海市科协学会服务中心的关怀下,九十年代中期,我家除了原来住房留给儿媳外,我与老伴又获得一套近70平方米的新居。此后我学会了使用电脑行文,连出书的电子版稿也是自己编排的,爬格子一去不复返了。我至今对搓衣板的情感仍一直难以忘怀。

2016年8月
 

上一篇: 人生须读三门书——科普作家赵炎成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