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会员作品>>来稿选登
开卷有益——喜读《令人惊叹的现代高科技》丛书
[2016-09-29 13:30:35]

 

李正兴

    前不久,云南出版集团晨光出版社送来了一包“快递”,打开一看,原来是彩色的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国优秀少年科普作品原创书系”《令人惊叹的现代高科技》丛书(8分册)。丛书的主要作者都是上海的优秀科普作家,他们既是传播科学知识与文学艺术结合的架桥人,又是科普写作技巧与技法的行家里手。这些长期辛勤耕耘在科普百花园中的专家学者,是上海科普作家协会的中坚力量,也曾是与我在科普创作战线上长期相处的亲密战友。
    有人说,读书要有一种心情。我平日里在事务繁忙的空隙中,总是零打碎敲地翻阅书架上的一些科普书籍,偶尔也获得了一些零碎的知识。这次我恰花了六七天时间,抱着学习的心态,安逸自在,平心静气放下一切,不管窗外风吹雨打,也不去想任何事情,让干扰让位于心的宁静,专一倾注阅读这套《现代高科技》丛书。这是一套非常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科普佳作。作品力图以全新视角与理念反映科学的绚丽多彩,不仅有基础的科学知识,也有最新的科学技术成就,对将要探索的“悬念”,也进行了客观的介绍,精选的篇目既注重知识的沿袭性,也注重鲜明的时代性,各个知识点融会贯通,体现了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尽管这些高科技原理看不见、摸不着,但它们确确实实、无时无刻不围绕在人们的身边。我边读边思考,边读边解疑,轻而易举地走进了看似难懂的现代高科技王国。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下面是我阅读的部分享受,以飨读者。
    动力车组的秘密让人耳目一新。王令朝的《动车组的秘密》分册,叙述的是,高科技是为人类的交通将迎来了一个崭新时代。它让你看到:当今海、陆、空的主流交通工具及其科学奥秘;智能交通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多姿多彩未来交通方式的设想和动向……它以“物体移动速度的高低与空气压力波的大小成正比”的物理知识,告诉你动车组上的窗户为什么不能打开。人们乘坐动车组时,透过车窗向外看,为什么感觉速度并不像在车外看到的那么快呢?它告诉你:“实际上,是自己的眼睛和你开了个玩笑,专家将这种情形叫做视觉误差。”
    我们都知道,为了防止热胀冷缩引起的钢轨长度变化,两节钢轨之间都留有一定的缝隙。人们乘坐普通列车时总会听到有节奏的周期性的“咔嗒”声,这就是车轮撞击钢轨缝隙造成的。这也注定了列车在普通铁路线上开不快。为了消除阻碍列车高速行驶轨间缝隙这个“拦路虎”,人们把一节节25米长的钢轨焊接起来,从起点站到终点站,从头到尾竟然只是一根超长的无缝钢轨。它告诉你,是“我国科技人员发明了一种新型的温度力传递结构技术,它就像太极拳‘借力打力’一样,将热胀冷缩产生的温度力由纵向变成横向,不让它聚集在超长钢轨的长度方向上。”造就了列车犹如火箭一般飞行的奇迹。
    是大自然对我们的恩惠。黄民生、刘善文的《蚯蚓工厂》分册,介绍的是新颖的环保知识,用生动有趣的语言为读者深入浅出地介绍环保与科技碰撞的耀眼火花,帮助读者打开通往环境保护的大门,它还告诉人们,“未来的环境治理,不仅需要环境保护的专业人员,更需要各行各业在自己领域有所建树,同时具备环境思维的人才。只有组成最广泛的环保统一战线,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通过《蚯蚓工厂》人们了解了丰富的自然常识。蚯蚓是处理处置地球垃圾的功臣,达尔文把蚯蚓誉为地球上最有价值的动物。蚯蚓在生态系统中担任分解的角色,除了石头、砖块、玻璃、金属以及橡胶外,几乎来者不拒,一切能够腐烂的有机废物和生活垃圾都能被它消化。而且吃进去的是垃圾,产出的是有机肥料。一亿条蚯蚓一天可以吞食40吨垃圾。从蚯蚓的繁殖率得知,“一条蚯蚓一年能生出20万条蚯蚓。以500条蚯蚓起步,养殖一年就可以达到一亿条了。”在蚯蚓消化系统中获悉:自然界的各种有机废弃物经过发酵后,“在蛋白酶、脂肪酶、纤维酶和淀粉酶的作用下,迅速分解转化成易于自身或其他生物利用的营养物质。”
    假设把自然界中蚯蚓消化食物这一环节取出放大,通过人为养殖扩大规模,对造纸厂来说,污水处理设施产生的污泥交给蚯蚓来吃,处理费要比填埋节省一半左右。对于蚯蚓养殖户来讲,不但可以获得免费的饲料,还能得到蚯蚓产出有价值的高效肥料。通过蚯蚓工厂双方都从中受益,还解决了污泥的污染问题,真是皆大欢喜。蚯蚓这台神奇的生物机器,是大自然对我们的恩惠。
    地球之外的世外桃源。吴沅的《移民月球》分册,证实:飞上蓝天,飞向太空是人类孜孜不倦的夙愿与梦想,终于在科学技术的引领下一一成为现实。航空与航天已成为现代文明和高科技的标志之一。它告诉人们:“航空航天这个繁花似锦的大花园,已经或正在盛开着朵朵醉人的鲜花,令人目不暇接。”《移民月球》讲述了移民月球并不是“天方夜谭”,也不是“空中楼阁”。“重返月球”的大旗在猎猎作响!人类有能力登上月球,就有能力移民月球。
    人类移民月球必须解决“水”和“住”的问题。水,这是人类生存的根本。没有水,移民月球是句空话。住,这又是一个关键问题,否则,移民月球也是句空话。根据科学家的研究和设计方案,月球基地(月球村)要通过数个阶段的建设才能完成。如在地球上开发出整套适合在月球环境条件下使用的月球资源利用技术,建造月球前哨站,等等。移民月球是人类梦寐以求的愿望,可能要有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完全实现。人类移民月球村,这个多元文化多国度融合的村落,或许村庄里的人们所关心的只是村庄的未来……这将是一个地球之外的世外桃源。
    中国“稀土之痛”何时了?施鹤群、周戟的《敲不碎的“玻璃之王”》介绍的是新“材料”和新“能源”。在《材料》中谈到了稀土。其实“稀土”不是土,“稀土”也不稀少。“稀土”是典型的金属元素,又不完全等同于金属,是一种特殊元素。稀土在地壳中的含量很丰富,在海水和月球表面也有稀土存在。“引人关注的‘稀土之痛’”这一节,提出了“中国‘稀土之痛’何时了?” 我在阅读时先是对中国稀土被美国、日本等“掠夺”,感到心痛和愤慨,后看到了解决中国“稀土之痛”指日可待的希望,心才平静下来。
    我国是生产稀土大国,总储量约占世界的三分之二以上,稀土元素资源具有品种全、分布广和类型多的特点。稀土的奇特功效,稀土的广泛用途,稀土是巨大的发光宝库,等等。“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这本是国人骄傲的口号,但是,中东的石油给海湾国家带来滚滚财源,而中国的稀土却成了“稀土之痛”。在国际市场上,中国的稀土价格极为低廉,一旦转为进口,价格则飙升了数十倍。美国将其稀土矿山封闭,反而从中国进口稀土,那是因为稀土是战略资源,需要储备。资源匮乏的日本大量购买中国稀土,将其埋入海中就是为了准备未来之用。中国稀土长期低价出口有国际国内众多因素。当中国发出整顿稀土生产秩序、严禁稀土原料出口等信号时,被发达国家之间已形成的战略同盟,用终止技术转让等多种方式向中国施压。目前,中国的实际稀土储量已经不足世界储量的30%。如果再得不到有效管理,后果不堪设想。
    我在“发展稀土产业的三道难题” 的一节中,看到了解决中国“稀土之痛”指日可待的希望:调整出口配额和整合混乱的稀土产业是当务之急,发展稀土技术还是需要自主创新,想通过交换得到技术也不现实。国家已从战略的高度重视稀土产业,把我国稀土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由稀土大国向稀土强国的转变。
    王令朝的《用“鼻子”揪出恐怖分子》《网络万花筒》分别描述了“看不见的微生物世界” “惟妙惟肖的仿生科技”和“手机王国里的秘密” “穿越‘时空’的电脑网络”,等等。雷宗支、朱宛中的《海空大搜索》叙述了“探秘‘龙宫’,挑战深海” “海洋牧场魅力无穷”等。施鹤群的《沙漠里的“隐身人”》讲述了“特种部队的特种枪” “蛙人的水下武器” “隐形飞机的天敌”等。以上丛书分册内容也许会让你惊喜地发现:它们既有科学性、趣味性、和知识性的品质,又有通俗易懂、引人入胜、和图文并茂的特色,让你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一饱眼福。
    我读罢丛书各个分册,不由自主地感慨:啊!与时俱进的,令人惊叹的——现代高科技!

2016年7月

    作者简介: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荣誉理事、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荣誉理事。
    据悉,《令人惊叹的现代高科技》丛书已荣获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第四届优秀科普作品奖”银奖

                                                  
 

上一篇: 杨剑龙散文:风铃 ,在为她送行 下一篇: 人生须读三门书——科普作家赵炎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