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推荐人:卞毓麟,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荣誉理事长,著名科普作家
程着,一位年龄比我小50岁的同事,她来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工作还不满两年。在我眼里,她还是一个小姑娘。1月21日那天,她满心欢喜地回武汉去同爸爸妈妈共度春节了。
1月23日,程着看到了武汉封城的消息。震惊与害怕,何者占了上风?不由自主地落下的眼泪表明:害怕赢了。
但是,程着是那样地沉着、镇定——亦如这场“战疫”中无数身历其境的公民一般。不能像医护人员那样直接上火线抢救病人,她用自己的方式和行动做出了可贵的助攻。
这篇《武汉随笔》,是她在回家的第36天——武汉封城的第34天——写下的。全文两千来字,朴素的语句真挚有力,读来令人动容。
有这样一位开朗乐观有追求的年轻同事,我深为欣慰。同时,我也为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有一位如此优秀的新会员深感自豪!希望更多地读到程着在武汉的文字,也盼望她早日平安地回到上海。
“ 冬天已经过去,春天就在眼前!”这篇《武汉随笔》确实值得一读。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编辑在武汉:真实的封城生活
作者:程着 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
编者按
1月21日,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的小编程着满心欢喜地从上海返回武汉家中过年,没想到23号武汉即告封城,小编被困武汉至今。
2月5日,小编全家积极报名,作为志愿者参与方舱医院的建设。
2月10日,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采取弹性工作原则复工,小编虽远在武汉,仍坚持工作,一天不落下。
小编说:“身为一名编辑,虽不能像医护人员那样悬壶济世,但是,如果能用书籍让大家的‘闭关’生活不那么难捱,也算是我们在这次‘战疫’中作出的小小助攻了。”
武汉随笔
17年前“非典”时,我还是一名小学生,留下的回忆只有厚重的口罩;而现在,“新冠”却是如此真实,真实到武汉封城,小区封闭,所有的店铺关门,街道上只剩下环卫工人与外卖小哥……而我,被封在了武汉。
1 什么?武汉封城了!
我是1月21日从上海返回武汉的,在虹桥火车站便看到了钟南山院士叮嘱大家“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我想,对于在外工作了一年的游子,回家就是最最特殊的情况吧!
火车站里,戴口罩的人并没有很多,不过我还是带上了口罩。4个多小时的旅途,我一直在刷着与肺炎有关的新闻。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它就像是个默默发育的小怪物,在大家都还没注意到的时候,长成了一个大怪兽。快到站了,赶紧打电话给爸妈,叮嘱他们就在广场上等我,不要到站台来接。终于到站,一时间,所有的人不知从哪里都变出了口罩戴上,肺炎疫情,一下子就真实了起来。
汉口站和往常一样,又不一样。大家簇拥着往出口走去,在出口通道,看到了戴口罩的防疫志愿者,站岗的解放军们也都戴上了口罩。
传说中的源头“华南海鲜市场”离汉口站非常近,我一刻也不敢耽搁,赶紧上车离开。路上依旧车水马龙,不过戴口罩的人也随处可见。对于性格大大咧咧的武汉,这是一个不寻常的信号。
小区封闭前囤货
1月23日,腊月廿九。早起看到武汉封城的消息,心里一惊,赶紧打开电视确认。“朝闻天下”里正在播放相关的新闻,“从23日10时起,武汉出城通道将全部封闭。”什么?武汉居然封城了?九省通衢的武汉居然封城了?震惊与害怕,一时间,不知道那种情绪占了上风。不小心掉下的几滴金豆豆告诉我,害怕赢了。
往年过年,总要去买新衣,今年只能呆在家里了,爸爸开玩笑说替他省钱了。哼,一点都不好笑。
2 在这场“战疫”里,每个人都是战士
某一天的新闻,宣布武汉进入“战时状态”。全国各地的飞机,伊尔76、运9、运20等运输机纷纷降落到武汉天河机场,带来了一群群白衣战士,投放到了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开启了一场大“战疫”。关在家里,看着新闻里内蒙送来了土豆,江西送来了胡萝卜,甘肃送来了洋葱和土豆,新疆送来了洋葱,东北送来了大白菜……就像是在为正在升级的武汉送来装备。火神山、雷神山拔地而起,方舱医院也在武汉市内遍地开花。
2月5日傍晚,身为教师的妈妈收到了学校发来的短信,号召50岁以下的老师都去支援方舱医院的筹备。一得到这个消息,几乎是立刻,我们一家三口就决定都去帮忙。爸妈稍微有一点超龄,但是召集人也并没有那么在意。
纵有豪情壮志,总归还是怕的。翻出了许久不穿的冲锋衣,带上口罩和手套,全副武装,雄赳赳气昂昂,全家奔赴石牌岭方舱。
没有行人的街道
去的时候天还是亮的,一路上沿街的商铺都关着门,只有一个物流点还在工作,稍微看一眼,大部分是各种口味的泡面。路上偶尔有车通过,也都是窗户紧闭、往来匆匆。人更是少见,只在快到方舱时,看到一个穿着居家厚棉衣的大叔,低着头,快速地走着。
到达石牌岭职业中学方舱,这里距离中部战区总医院不到1000米,无疑是设置方舱的最佳选择之一。医院对面,是一家大型商场,而医院所在的武珞路上,还有我初中的母校。这一带往常总是热热闹闹,现在也安静了下来。
我们到得很早,体育馆里只放好了一半左右的行军床。分配给我们的任务是整理床铺。铺床单、套被套这些日常普通的工作乘以几十上百以后,也就不那么日常和普通了。我头一次知道,整理床铺会让人的手指疼痛。后续赶到的志愿者越来越多,大家齐心协力,几个小时,方舱医院初现雏形。大概是临时采购的原因,床品的颜色、质地都有些不同,整个体育馆看起来花里胡哨的,在这花里胡哨中,又出现了某种野蛮的生机勃勃之感。不知道谁会睡到我准备的床铺上,陌生人,祝你早日康复!
小编在方舱医院整理床铺
3 超长假期,超想上班
2月10日,正月十七,封城继续,而比往年“寒假”长许多的假期结束了。
每工作1小时,就可以少担心59分钟(还是有1分钟担心的)。没有纸质的稿件,便先把电子的看起来好了,誊样有些麻烦,只好拜托了可爱的同事,我们电话联络,帮我把改动一一誊录上去。
即将出版的“修复我们的地球”系列,讲的是人与野生动物、人与自然的关系,真希望能早日与读者见面!处在宣传期的《同舟共济南海梦》给了关在家里的我些许慰藉,“身未动,心已远”,读着科学家们在科考船上的生活与科研,仿佛自己也被海风吹拂着,被海浪摇荡着。在朋友圈转发的《大流感》相关阅读体验,更是吸引了许多小伙伴前来询问购买方法。
身为一名编辑,虽不能像医护人员那样悬壶济世,但是,如果能用书籍让大家的“闭关”生活不那么难捱,也算是我们在这次“战疫”中作出的小小助攻了。
在家工作的小编
今天是我回家的第36天,是武汉封城的第34天。重点医院已经传出了“床等人”的新闻,方舱医院的患者们也在一批批的出院。
冬天已经过去,春天就在眼前!
写于2020年2月25日
转载自上海书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