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会员作品>>新作综览
老了就成了药罐子?你的药可能吃多了
[2018-07-26 12:34:21]

 

 老了就成了药罐子?你的药可能吃多了

杨秉辉 

 

   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合成化学与制药工业的发展,各种各样的药品大量地生产出来。

    药是治病的工具,人病了,用了药,病好了,人又恢复了健康。

    渐渐地人们觉得这药是个好东西,而且无所不能,身体有任何不适,首先想到的是吃药,甚至并无不适,也希望吃点药来促进健康。

    在如今的商业社会中,药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也有它的经济属性。药商要谋利,有意无意地促进了民众对药的需求。

    花些钱,吃了药,病好了、更健康了倒也罢了,但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特殊就特殊在:

    一是并非每个人任何的不适皆可以吃药解决,

    二是药品还有它的毒副作用,弄得不好适得其反,甚至会损害人的健康。

    这就和买个苹果、买个面包吃大不一样了。

    如今我国经济发展,民众生活水平提高,国家的医疗保障普及,以致民众对药品的需求得到释放,甚至形成对药品的某种依赖,这表现在:

    有些症状如咳嗽、吐泻等,多数是身体为排除入侵的细菌、病毒等异物的保护性反应,若不严重,本可不必服药;

    发热、腹痛多为疾病的信号,应查明病因处理,若不严重,也可不必应用退热、止痛药,不适当地应用退热、止痛药有时反而会掩盖真正的病情变化。

   

        我国民众大多将这些症状视为疾病的本身,希望用药物消除它。

    有些症状如食欲不振、睡眠不佳等多与环境、情绪等有关,其实应该注意调节情绪、改善环境,而不是首先考虑吃药。

    由于抗生素对细菌感染性疾病的疗效深入人心,以致凡遇感染,病人都希望应用抗生素治疗。

    其实许多疾病性感染用抗生素治疗多无效。由于许多感染都会发热,于是甚至有人一旦发热不问缘由,皆希望用抗生素治疗。

    许多老人身患多种疾病,或有多种症状,他们往往按图索骥,希望用各种各样的药物逐一应对他们的每个症状,结果每天常常要服用甚至近十种药物。

    当然,造成这一现象,与专科医疗、“各开各的药”也有关系。其实,在病情稳定时,应由全科医生统筹治疗,抓主要矛盾,采用必要的药物治疗。

     许多人相信多吃些维生素、中成药等有益无害,甚至不无小补,总是好的,所以往往在有效治疗的同时,景上添花,还要求服用许多辅助性药物。

    当然,这有时也是医生的主张。

    有些病人病情进入终末期,药物已难望疗效,本应主要采用减轻症状的治疗,以减少病人的痛苦。

    但有时病人或家属仍要求“积极治疗”,使用了事实并无多少效果的药物,徒费钱财,甚至增加了痛苦。这种情况在晚期肿瘤病人的治疗中较为多见。

    相信吃“补药”能强身。一些中年男性希望“补肾”以增强性功能,一些女性希望“排毒”以达到美容的效果,即使无病也吃药……

    药物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本为治病而设。在人类与疾病的抗争过程中,药物功劳大矣,可以说没有药物,就没有人类今日之文明。药物如今仍是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物品。

    但是,也须理解药物并非万能,并非任何疾病或健康的问题皆可通过用药解决,许多慢性疾病更难望药到病除,这些疾病甚至需要持续终身的治疗和生活行为改善。

而且,我们还应该理解,药物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使用不当,在治病的同时,不但花费钱财,还会对人体造成这样那样的危害,甚至危及生命。

据报道,美国每年死于药害者达20万人之多,我国或当不止此数,只是有时难于区分是病、是药的罪责罢了。

我国古代有“用药如用兵,当慎之又慎”的说法,是有道理的。

现代医学提倡“循证医学”,任何医学处置应有足够的科学依据,用药当然亦是如此。

具体到每一位病人的用药的品种、剂量、疗程等等皆应仔细权衡得失,方不致误。

当然,就像最好不生病一样,最好也不吃药。

健康来自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戒酒限烟、心理平衡。健康了,不生病了,自然也就不用吃药了。

若说“用药如用兵”,孙子兵法里就有“ 不战而屈人之兵”为兵家的最高境界。那么不用吃药打针,以健康的生活方式来争取健康,就是医家,也是大众的最高境界了。

(文章转载自《健康的逻辑》一书,杨秉辉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 科普“弦乐四重奏” 下一篇: 机器人写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