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会员作品>>新作综览
不应污名肥胖
[2020-05-19 14:01:24]

 

不应污名肥胖

原创 杨秉辉  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

    人的体态、环肥燕瘦本是各有所好之事,在我国除了那位“好细腰”的楚王之外,大约历来的审美观是以胖为美的多,至少在民间是如此。这可能是与千百年我们这个泱泱大国並未真正让芸芸众生吃饱肚子有关,广大民众虽是胼手胝足辛勤劳作,却过着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日子。何以致此?平头百姓们不懂个中道理,只怨自己命苦、没福气,于是羡慕那些养得腰圆体胖的人,便联带着把他们肥胖的身躯也当着是“福相”、“富态”而羡慕了。

    到了近代社会进步、生产发展,人们衣食不愁了,加以美食的诱惑,人们摄入营养过剩,于是超重、肥胖者日众。偏是欧风东渐,慢慢地人们却变得以瘦为美、甚至追求骨感美了。而医学界却又发现这肥胖竟是如今许多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慢性病的根源,肥胖与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並列,合称为“代谢综合征”,甚至有人称之为是“死亡四重奏”的第一乐章……

    口诛笔伐的结果是肥胖跌入了低谷。人们观察到肥胖的人大多食欲良好而动作迟缓,于是认为肥胖是“多吃少动”的结果。甚至科学界亦附和了这一说法,並给出了食物能量转化的理论:营养学家精确计算出摄入一克脂肪能产生多少卡路里的能量、一克蛋白质能产生多少能量……而运动家又能算出步行两公里要消耗多少能量、打一场篮球消耗多少能量……能量不灭、消耗不完的能量变成了脂肪,多吃少动造就了肥胖,证据确凿。

    话说多了会变样,慢慢地在一部份人群中“多吃少动”变成了“好吃懒做”的概念。他们认为肥胖是好吃懒做造成的,认为肥胖者大多意志薄弱,经不起食物的诱惑以致饮食过量,肥胖者大多不思进取以致动作迟缓、工作效率低下,他们大多不能自律,难于改善身体的状况……肥胖被污名、肥胖者被歧视。

    最近、今年3月4日的“世界肥胖日”,一个由肥胖问题专家组成的国际小组发表了一份联合声明,呼吁:终结与肥胖相关的“普遍的、根深蒂固的社会性‘污名’”。该声明得到了美国内分泌医师学会、美国糖尿病学会、美国代谢和减肥手术学会、美国内分泌学会、英国皇家医师学会、英国糖尿病学会、英国肥胖学会等世界各地一百多个专业学会的支持。

    到不是言必称欧美,这声明确是他们发起的,一是说明了他们比较关注医学的人文属性,但也是说明了他们那儿这“污名”的情况比较严重,据调查:欧美的肥胖人士中19%~42%在教育、医疗、职场甚至家庭中遭受过因体重问题导致的歧视,在女性中尤为显著。声明指出肥胖是一种疾病,人们应该善待患有这种疾病的人,医学更应该努力帮助这些病人解决疾病带来的痛苦。

    作为一种疾病,应该有它特定的病因、病理,有它的临床表现,发生、发展的规律,有它诊断、治疗的方法。肥胖确是基本符合的,尽管它的病因尚待进一步研究,诊断治疗的方法也待进一步完善。

    “肥胖是一种疾病”,医学界是明确的。一般认为除因其他疾病导致的“继发性肥胖”外,肥胖应视为代谢性疾病,它的发生与遗传因素、高胰岛素血症,环境因素、生活行为等有关,並不能简单地完全归结于“多吃少动”。  

    以摄入与消耗的能量失衡来解释肥胖的成因,貌似精辟,实际上並不准确,因为各人消化吸收的能力並不相同,多余的能量转换为脂肪的能力也不相同。所以有些肥胖人自我辩解:我喝开水也会长胖,也並非毫无道理,当然他也不可能只喝开水。肥胖之人体重过大,行动自不易敏捷,而且活动时耗氧量增多,但腹部过于肥胖时膈肌上抬、胸壁肥厚者胸廓扩张受到一定的限制,皆可导致肺活量的减少,换气困难,形成组织缺氧与血中二氧化碳潴留,活动能力因而下降甚至思睡,严重者尚可继发红细胞增多、肺动脉高压乃至慢性肺原性心脏病,这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名为“肺泡低换气综合征”。所以常谓肥胖者“懒动”,其实也是身不由己的病态表现。人们实在不能予以苛责。

    通用的肥胖判定标准是“体质指数”,即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的平方数。东亚地区、如我国人正常应在18.5~22.9之间,等于、大于23者为超重,25~29.9为I期肥胖,等于、大于30为II期肥胖。不过这个标准对于肥胖病的诊断而言,确是过于粗放,因为不适于儿童、亦不适于肌肉发达之人士。亦有直接測定皮下脂肪厚度之法,还可用腹部CT评估腹内脏器脂肪含量,甚至采用特殊设备作人体各项密度测量的,但简便准确的诊断标准尚有待制订。肥胖症诊断确定之后,虽说“多吃少动”並非肥胖的全部病因,但改变生活行为:适当控制饮食、增加活动仍属必要,肥胖症者需在医生指导下采用药物或手术治疗,但如何规范肥胖症的治疗亦尚待专家们形或共识。

    肥胖是体形的问题,美丒並无定论。肥胖症属于疾病范畴,的确需要准确的诊断标准、规范化的治疗方案。“多吃少动”确与肥胖有所关联,但並非肥胖症之全部病因,不过,从预防的角度而言,却是极应引起关注,並应努力纠正之生活行为。

    肥胖问题需引起全社会的重视,但应消除对肥胖的污名,使肥胖者得到尊重,使肥胖症得到有效的防治。

    转载自 大医小护

上一篇: 斜杠中年牛顿的造币局的往事 下一篇: 【游记散文】吴哥古迹-人与自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