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会员作品>>新作综览
中国科普的领路人——缅怀上海科普作协首届副理事长叶永烈
[2020-05-18 13:05:40]

 

中国科普的领路人

——缅怀上海科普作协首届副理事长叶永烈

作者 李正兴

    5月15日下午,微信传来了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首届理事长叶永烈驾鹤西去的噩耗,我十分伤感,也难以接受这一事实!我和叶永烈交往几十年,彼此相知。他的风采,他的音容笑貌,一幕幕映现在我的眼前;他与同仁切磋科普技艺时的爽朗谈笑声时时回响在我的耳边。这两天,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思绪绵绵,彻夜难眠。几十年来与他相处的往事,60多年来他为繁荣中国科普编创事业所作出的卓越贡献,在我的脑海中波澜起伏……
    叶永烈这位闻名遐迩、大名鼎鼎的作家,曾经是中国科普和科幻小说的领军人物,也曾经是中国科协、上海科协的一员,曾经是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常务理事,世界科幻小说的理事,是上海科普作协的创始人之一。他在进入上海市作家协会之前曾经是上海市科协的专业科普创作员,那段时间我与他同室话语,亲密无间。1970年代末,他曾向上海科普作协募捐人民币7000元(当时数量应是可观的)由我经办。

    副总理方毅的关心

    叶永烈19岁出版科学小品集《碳的一家》,20岁就是《十万个为什么》(总共编写化学、天文、气象、农业等题材300多编占第一版手三分之一,他是唯一一至六版都撰写的作者)的主要作者。《十万个为什么》一次次修订再版,累计发行量超过1亿册。这套书的出版改变了他的人生道路。后来他有了“野心”,不满足于千字文的科学小品,想写一部长篇虚构的故事,21岁写出《小灵通漫游未来》(1984年写出《小灵通再游未来》、2000年写出《小灵通三游未来》)。几十年来从科学小品、科幻小说、科学童话到科学散文、科学游记、科学相声……这些科学文艺中的“十八般武艺”,他几乎全用了。
    在1979年前,这些作品都是他的业余创作,诞生地竟然是自家旧式的小阁楼。他的创作困境引起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方毅的关心,作了两次批示。第一次是1979年1月6日:“调查一下,如属实,应同上海市商量如何改善叶永烈同志的工作条件。”此后,中国科协特派普及部副部长王麦林(现为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名誉理事长)专门来沪了解叶永烈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当时,上海市科协指派我全程陪同王麦林。趁此机会,我把叶永烈的工作和生活上的困境一五一十第一个向这位特派员诉说……第二次是当年3月4日,方毅在王麦林的汇报上批示:“我看要鼓励科普创作,这项工作在世界各国都很重视。”接着,3月12日文化部和中国科协联合举办隆重授奖仪式,授予叶永烈“全国先进科普工作者”称号,奖金1000元。不久叶永烈就迎来了乔迁之喜,并被调进了上海市科协专门从事科普创作。从此,我与叶永烈同室相处,仿佛成了自家兄弟(我比他大3岁)。叶永烈谈吐亲切,着装朴素,待人亲和,没有一丁点儿大作家的架子。后来他离开了科协进了上海市作家协会成了多产专业作家。记得有一次我在徐家汇同他路遇,当时他骑着自行车,一见到我立马下车问候。

    学习叶永烈“两馆一主”

    叶永烈的作品成功之密来自精心勤奋的采访,运用文学创作技法,报告文学形式的科普作品是赢得读者喜爱的。他的这些作品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得益匪浅。我也效仿他的报告文学形式撰写一篇长篇少儿科普作品——《来自幼儿国的报告——记市科协离休干部姚志成同志》(收入市科技党委的《桑榆辉映添春色》一书,可惜的是标题中的“幼儿国”被改成“幼儿园”)。
    叶永烈对重大题材的创作原则是“两馆一主”。“两馆”——图书馆与档案馆;“一主”——以采访为主。另一种叫法称“一躯两臂”。“一躯”即采访;两臂即图书馆和档案馆。记得他在上海市科协某届代表大会上宣传科学家丰功伟绩的发言,引起苏步青的震撼:“这些素材我怎么没听说过!他收集材料的功夫真神秘。”这种神秘来自化“两馆”。
    卢于道,复旦大学教授、系主任。而他早期是上海市科普协会主席、上海市科协的几届副主席,后来成为上海科普作协首届理事长。卢于道不会仅仅是教授、系主任,他到底是何许人也?这个问题一直在我的脑海里盘旋着。1995年是卢老逝世10周年,我要写一篇纪念性的文章,也正是解开这个谜底的时候了。那时,我不懂得操作电脑,要查寻卢老的史料谈何容易,我想到了叶烈对重大题材创作的原则:“两馆一主”。为了写好“中国科普先躯——卢于道”我按照叶永烈的创作原则,多次采访了卢老的夫人邵静容和女儿卢欧琳;三进“徐家汇藏书楼”,三进“上海档案馆”,二进《科学画报》杂志资料室。大量的历史资料和趣闻轶事使我大饱眼福。原来卢老是在政治、科研、科普都有重大贡献的杰出人物,令我肃然起敬。有这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家和科普作家担任首届理事长是上海科普作协的骄傲。卢老的第一篇科普作品是1923年前后在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上发表的《康德与近代哲学潮流》。卢老不仅是我国著名的神经解剖学家,而且也是令人敬佩的科普先驱。1933年,中国科学社主办的《科学画报》创刊,他是创始人之一,常为其写稿,并参与编辑工作。他以浅显通俗的文字,生动形象的图画,在《科学画报》上7期连载特稿《生理解剖图说》。值得一提的是卢老连载发表于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1934—1935年论文丛刊上的《中国人的大脑皮层》(英文稿)一文。 这篇文章用“人脑切片”技术,有理有据地针对当时国外解剖学界认为中国人的大脑更接近猿猴的谬论进行了有力的批驳。
    卢老是“九三学社”的创始人之一。解放战争期间,卢老积极投入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斗争,掩护过在复旦大学工作、学习的共产党员。1948年10月,他经香港奔赴解放区,在石家庄受到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接见。1949年3月,他以中国代表团团员的身份出席布拉格第一次“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同年9月,他以特邀身份参加全国政协第一次会议,参加制订“共同纲领”;同年10月1日登上天安门城楼,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
    卢老一生,为中国的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事业奋斗,建立了非凡的业绩,是一位值得上海科普界永久缅怀的先驱。
    我撰写的《先驱——纪念科普前辈卢于道教授》一文,刊于《科学生活》1995年第8期。我整理《卢于道·脑的工作》一文,收入2002年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科普名家名著》一书。事后卢老的女儿卢欧琳向我表示谢意,说文章中的一些内容让她惊奇,因为她事先也不知晓。后来,浙江宁波为撰写地方志,有关部门派人来沪了解卢老的业绩,上海“九三学社”让他们来找我。

    叶永烈为大学生科普创作培训班授课

    科普创作是科学普及和科技传播的源头。没有创作的作品,科学普及和科技传播就成了“无米之炊”。 科普创作人才的培养也得从源头做起,这个源头在哪里?上海的实践证明:这个源头,就在大学校园里,就在莘莘学子中。它告诉我们:科普创作不仅是科技工作者应尽的社会义务,也是高等学府的学子们开拓耕耘的重任。大学时代也正是一个人精力和想象力最旺盛的时期,也最适合科普创作人才的诞生。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会同上海市科技传播学会自2007年起每年在大学校园举办的“上海大学生科普创作培训班”,验证了“大学生是科普创作的生力军”。


    叶永烈是科普创作培训班最受欢迎的讲师。从对授课老师满意度反馈表来看他是占领榜首的。他在培训班上回顾了自己科普写作的历程,就“科学文艺”这一专题,讲述了科幻小说、科学小品等科学文艺的发展历史,结合自己的创作经验介绍了一些写作技巧,鼓励同学们进行科普创作。提起了科学文艺,叶永烈是当今时代成就卓著的科学文艺作家,在科幻小说、科学童话、科学小品、科学家人物传记、科学教育电影剧本等多个领域著述达千万字,其作品数量之多、类别之广、影响之大,同时代鲜有人能及。叶永烈同时也是一位科学文艺理论研究者,在他数十载的科学文艺创作生涯中,始终贯穿着对科学文艺理论的研究与思考。2016年,“第二届王麦林科学文艺创作奖”颁予叶永烈,高度认可他在科学文艺领域做出的贡献。一位同学在心得中说:“我在听叶永烈先生的那节课时,想到了许多,他向我们展示了自己从对科普创作懵懂无知到成为一位著名的科普作家的坎坷路途。我从他身上学到的不止是有关科普创作的知识,还有他的人生态度,他的至理名言,给我们80后一个明鉴,让我们找到前进的方向。”在首届培训班他授课后接受学员采访,《科普写作需“文理兼优”——访著名作家叶永烈》的报道发表于华东师范大学校报上;第二届科普创作培训班在上海理工大学举办,当叶永烈在授课那天,学校教室前张贴了欢迎世界科学幻小说协会理事叶永烈的布告;第五届科普创作培训班在上海大学举办,叶永烈授课后遇全体学员合影留念。每次叶永烈在为上海大学生科普创作培训班授课的投影幕布上,显现了自己小学一年级的一份成绩单,“读书” 、“作文”印上了“不及格”字样。他风趣地告诉同学们:“有人说很多作家曾是神童,我不是。我是从一个语文和作文都不及格的孩子成长为作家的。”接着幕布上又显示了小学五年级在浙南日报上发表的第一篇作品《短歌》。就是这块小小的“豆腐干”作品,使他在学校里从少先队员连升三级,臂戴“三道杠”成为大队宣传员;就是这块70个字的小小的“豆腐干”,点燃了他心中的火花,决定了他一生的方向。他的文学道路就是从这一块“豆腐干”开始的。

    我在《科普大咖是怎样炼成的》(诗与画)一书中就以《小小“豆腐干”起家》为题配诗:

一块小小“豆腐干”,文学火花被点燃。
《碳的一家》小品集,北大学生心狂欢。

科普名著佼佼者,初版潜心挑大梁。
六版披挂再上阵,妙笔生花科普旺。

造就科幻《小灵通》,耀眼“明星”云霄冲。
未来世界去漫游,激发少年科学梦。

    叶永烈是中国科普的领路人

    1980代初,为了宣传各专业范围的代表人物,根据上级要求,我以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当时为上海市科普创作协会)的名义,向上海市科协上报叶永烈为顶尖人物和科普创作的领路人。在上海召开的叶永烈科普作品研讨会上,吴岩认为,在中国,很长一段时间,讲到科普,很多人马上就会想到叶永烈,在很多人脑子里这两个词是可以互换的。我赞同吴岩的说法,也就是叶永烈的名字是与科普、科幻划等号的,他的科普作品影响了中国几代人,这不但反映了当时一段时间中国社会的现实,而且是叶永烈科普的价值所在。中国科普研究所颜实讲得对:“叶永烈的作品是今天科普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的一座富矿,值得后来者不断深挖与研习。” 叶永烈创作出那么多优秀科普作品树起了中国科普的一座丰碑,不仅是广大少儿的科学导师,时代的文化精英,同时也是上海这座城市的荣耀。叶永烈在研讨会上的主题发言,最后用了这样一段话:“科普兴,科学兴。科学兴,中国兴。中国的发展,需要千千万万科普作家。期望新一代年轻科普作家后来居上。”叶永烈虽然驾鹤西行,但是他的名字永留人间。他的著作长存,有人要找叶永烈请去上海图书馆,他的创作成果和创作档案早已捐赠上海图书馆。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一直没有忘记这位科普创作的领路人,每逢春节前夕都受理事长的委托,对协会老的领导登门拜访,这张照片便是2007年我这个秘书长与时任副理事长李乔前往叶永烈家拜访,以作永久的纪念。


 

上一篇: 10年后 再见银装素裹的科学会堂 下一篇: 你知道“生活方式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