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科普带头人——二三四届理事长陈念贻教授
[2009-02-26 12:09:54]

    当陈念贻教授不幸于6月23日逝世的噩耗传来,顿时,我心中像压着一块石头,久久不能平静。青少年学生、部队官兵以及机关干部聆听陈教授科普演讲时发出的阵阵欢笑声,时时在我耳边回荡…… 
    陈教授长期从事数据挖掘在化学、材料科学以及冶金、化工生产技术中的应用研究,计算机化学基础研究。他创立的“化学模式识别优化新技术”,获得国家多项大奖。他是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二、三届副主席,是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二、三、四届理事长。以写“自传”的方式宣传自己的科研新发展,是他从事科普创作的特色。他是一位善于将深奥的科学原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的出色的科普作家。如“当一汤匙棉白糖放入满满的一杯水中,水竟然不会溢出,这是因为水的密度不紧,糖分子就乘虚而入……”他用这个形象生动的实例来诠释分子是物质中的最小微粒。他研究的“计算机化学模式识别调优法”,在正式通过鉴定之前,就撰写科普文章,宣传自己的科研进展。他的《电脑警犬——“多因子判别程序”的应用》发表在1984年 5 月的《科学画报》上。在后来的20多年中,每当一项成果有了新的突破,他总是及时地以科研札记的文笔,把原来高深枯燥的知识写成“可读性”、“人情味”而又不失科学上的严谨与准确的科普文章,通过新闻媒介向同行、向社会不断地传播。先后发表了题为《模式识别的原理和应用》《模式识别调优与宏观化学动力学》《模式识别调优在化学中的应用》等;他还“以文会友”,在他多年培养的博士生中,就有不少是看了他的“高级科普”文章后决定报考他的研究生的。他出版了《希奇的金属》《数据淘金》两本科普书籍。 
    在上海科普界对科普有这样一种认定:从社会影响的角度讲,“科研将永远是‘银牌’,只有在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实现自身价值以后,才能是‘金牌’。变‘银牌’为‘金牌’的首要一步,是科普。”陈教授就是善于把“银牌”变为“金牌”的能手。为了推广自己的“化学模式识别优化新技术”,他“手提电脑走天下”——从上海到北京、从广州到新加坡、从硅谷到波士顿……深入100多个大中企业,以通俗易懂的科普演讲向广大技术人员传授科学知识,先后在宝钢、大庆、上海石化、中国一汽等数十家企业近百个项目中运用,增收节支逾亿元。该技术在美国、新加坡等国的一些大型企业应用也取得效果。当他学术交流、技术推广,越做越有劲时,还欣然吟咏自己青年时写的一首诗:“安逸舒适非吾愿,尽情工作度今生。科学大路多宽广,策马高歌万里征。” 
    要繁荣科普创作,必须使科研与科普同步,使科研与科普同步的关键是要提倡科研、教学以及生产第一线的科技人员积极从事科普创作工作。有成就的科技工作者,正处于当前新技术革命的最前沿,掌握着科技发展进步的脉搏。他们创作的科普作品,不仅赋予科普作品的生命力,而且还能把读者引向现代科学技术领域。陈教授就是科研与科普同步的佼佼者。1990年他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建国以来,成绩突出的科普作家”。2004年被中国科协表彰为“科普学科带头人”。
    陈念贻教授是2005年第六届上海市大众科学奖获得者。为了回报社会对他科普工作的肯定,决定把自己一生的科研成果,写成系统的科普读物奉献给公众。令人遗憾的是,此本读物的撰写提纲还没有确立,书名还没有敲定,他就匆匆地离我们而去了。陈念贻教授的逝世对上海乃至中国科普界是一个损失。他对科研和科普的敬业精神,将永远铭记在我们科普创作者的心中。

(刊载《科普创作通讯》2006年第1期) 
 

上一篇: 九届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旭红教... 下一篇: 七、八届理事长中科院院士褚君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