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科普论坛>>综评
“互联网+城市综合管廊”的初步思考
[2015-12-19 10:41:46]

    作者:果刚  来源:《中国科学报》(2015-12-18 第2版 观点)

    综合管廊是城市地下“神经网络”,其智慧化管理和运营是建设“智慧城市”的基础。设计、建设是一次性的,运营是长期的。借鉴“互联网+创新主体”的思考模式写作本文,希望能站在“智慧城市”高度,从城市基础设施运营商角度,借助“互联网+”,创新综合管廊设计、建设和运营管理模式,对城市综合管廊顶层设计进行初步思考。

    顶层设计蓝图初步设想

    政府设置专职监管部门,负责核发城市综合管廊“运营许可证”,给予相关企业综合管廊运营服务权;明晰产权和收益,建议城市综合管廊产权归地方政府所有,企业负责运营和服务,地方政府参与运营收益分成;政府主导建立城市管廊建设的投融资平台和相关运作机制;政府制定、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企业结合传统的城市基础设施建造能力,借助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创新设计、创新建设和创新运营,打造城市综合管廊运营服务平台,逐步健全城市综合管廊运营管理体系,为电力、燃气、热力、通信、广播电视等客户提供优质稳定的服务。从而提高城市综合管廊建设水平,形成智能、先进的城市综合管廊运营服务能力。
    通过城市综合管廊创新运营,助力传统建设企业转型为“城市综合管廊运营服务商”,并为地方政府财政带来持续性运营收入,形成政府和企业的多方共赢。

    创新设计

    近年来,中冶集团作为率先开展城市综合管廊建设的企业之一,先后顺利完成常德大道综合管廊、珠海横琴综合管廊共计45公里的建设,在城市综合管廊规划、实施方面积累了经验。以下是基于传统的综合管廊设计能力和经验进行的创新:
    城市综合管廊规划内容和客户协同设计。运营企业需要统筹兼顾客户的各类专业需求。须满足电力、燃气、热力、通信、广播电视等客户对专业管线的技术要求、维护要求及发展规划;须满足通风、排水、抗震防灾、人防等公共安全要求。
    在城市综合管廊基础设施常规设计基础上,考虑加入收费标准、收益结算方式等运营服务要素。收费标准取决于运营服务模式设计,比如,管线入廊费可以按照各管线直埋成本为基数测算,一次性收取;日常运行维护费除按各专业管线占用截面面积和管线区域收取固定月租费外,还可以根据客户需要,考虑按时间、流量、基础巡检所用人工工时、突发故障抢修等“使用多少收多少”的灵活计费方式收取费用;需要考虑和政府、各投资方结算方式和比例等。所以在城市综合管廊节点设计中,就要把这些运营要素加进来,如出入人员、设备的身份安全识别,计费数据、节点维护数据的采集等,以及要能方便维护人员和设备出入,通风,排水,消防,报警等便于日后维护的节点结构设计等。
    在城市综合管廊设计阶段,建筑信息技术(BIM)的创新开发和应用是重要的信息化支撑手段,而面向施工和运营服务的其他信息化支撑系统也需要同步整体规划设计,统筹考虑信息技术在城市综合管廊建设中的创新应用和推广,以加速提升城市综合管廊建设产业的智能化水平。

    创新建设

    根据城市综合管廊整体规划设计,施工质量和设备质量会按“百年大计”标准建设。运营企业会把科技研发的创新放在首要位置,积极引进、借鉴国际先进技术和新设备、新工艺,并自发开展自主创新,满足工程质量要求;设备、材料配备也会尽可能采用永久性材料,减少维护成本;根据运营服务规划设计,面向运营服务所需要的业务流程规范、技术维护流程规范、收费标准、服务标准等规章制度需要在建设阶段同步商讨制定。
    根据信息系统整体规划设计,“互联网+”可以运用在城市综合管廊建设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BIM、3D打印、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须逐步应用落实到功能强大的信息化支撑管理系统,如BIM应用系统、工程管理系统,物联网、信息采集系统、计费结算系统、网络集中监控系统等,实现建设施工各生产环节的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协同建设和无缝衔接,并最终构建成一个强大的可视化运营指挥调度平台。创新建设的过程也是探索“城市综合管廊智能建设”之路的过程,这种全面的信息自动化就代表了当前最先进的制造业水平。

    创新运营

    通过创新设计和创新建设,逐步形成一个基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BIM、3D打印、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城市综合管廊运营服务平台。这个平台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个是城市综合管廊基础设施(共同沟);一个可视化的运营指挥调度信息系统;一个是专业化的运营服务团队。通过平台的不断优化和升级,使我们逐步成为一个真正具有互联网基因的“城市综合管廊运营商”,一个具有创新运营能力的大型国有运营服务企业。
    企业通过城市综合管廊运营服务,能够获得长期运营收益,这样能更好服务客户和社会;同时通过城市综合管廊的运营服务给地方财政带来可持续性收益,推动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向城市智慧运营服务的转型;形成政府、企业、客户、城市居民等相关利益主体的多方共赢,“互联网+城市综合管廊”的创新运营将进一步引领城市的智慧化服务水平。

   (作者系中国冶金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信息化管理部副部长)

上一篇: 淘汰化石能源的目标能否实现? 下一篇: “网红”震旦鸦雀候选上海市鸟 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