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科普论坛>>综评
难忘巴黎那些老建筑里的博物馆
[2015-12-19 10:35:48]

    作者:徐善衍  来源:《中国科学报》(2015-12-18 第2版 观点)

    近二十年来,我国博物馆事业风生水起,进入了历史上难得的快速发展期。各地以博物馆名义建起风格各异的标志性工程,动辄3万~4万平方米,多见6万~7万平方米或是超过10万平方米的特大型建筑。业内同仁曾有一种说法:与国外博物馆相比,我们不差在建筑上!言外之意是大家都能理解的。实际果真如此吗?我极力回想并琢磨着在欧洲一些国家看过的博物馆,特别是巴黎那些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老建筑里的博物馆,让我深切地感到对东西方博物馆的许多认识还显肤浅,对世界近代200 多年的博物馆发展史我们确实还有许多没有认识的东西。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火车头。”走入现代之都巴黎,各国的游客目光和脚步更喜欢流连于建筑内的另一种世界:著名的卢浮宫、奥赛艺术博物馆、巴黎(科学)发现宫、巴黎历史博物馆、法国军事博物馆、拿破仑博物馆、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等等都汇集在这里,俨然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博物馆群落,特别是让人看到这个群落的“物种”充分表现了博物馆的生态多样性。这就是巴黎以博物馆为主题构成的城市核心区域,虽然不见新式的现代派建筑,但它却构筑了巴黎这座现代城市的灵魂,并成为世人“朝觐”的文化圣地。
    这里我说到的“灵魂”,是以人们追求的价值和社会普遍接受的价值观为基础的。我理解,现代城市的灵魂应该是大众与先进文化的融合,而现代优秀的博物馆又是构成这种灵魂不可或缺的文化元素。但是,世界一流的博物馆并不是想建就成、一蹴而就的,那是历史与文明进步的产物。还是以巴黎为例:卢浮宫,一个300多年前的旧城堡几经扩建和功能变换,成就了这座荟萃西方古代艺术的殿堂,我认为她之所以能够于1793年成为世界第一个向社会大众开放的艺术博物馆,那是永载史册的法国大革命为争得民权的结果;法国(巴黎)军事博物馆的建筑,原是法国政府为安置二战期间和战后数以千计伤残或年迈而又无家可归的军人的地方,称为“荣军院”,几十年的岁月让这里的老战士渐渐离去,但胜利与光荣永存。虽然这里的建筑不甚宽阔和壮观,楼层净高度仅有4米左右,政府还是决定在这里建一座法国军事博物馆,以让人们不能忘记这段艰难而又光辉的历程。实践证明,他们的理念与决策是正确的,并创造了奇迹,其展示内容与形式令世界同行刮目相看、高度赞赏;我崇敬创建了世界第一座科学中心(1937年开馆)——巴黎发现宫的法国物理学家、“诺奖”获得者让·佩兰先生,我也同样崇敬当年的政府决策者能够批准这座科技馆占用了历史上著名的“小皇宫”,使普通民众从事科学活动进入了昔日神圣的殿堂;我进入了巴黎地下排水管道现场,参观实际运行着的巴黎管道博物馆,这里管道纵横,污水暗流,展现了任何一座现代城市不能缺少的另一种地下文明;因为年轻时看过令人惊恐也感动的《巴黎圣母院》这部电影,记住了大作家雨果的名字,我执意要去看看“雨果纪念馆”。纪念馆是一座19世纪中期的建筑,也是雨果的住宅,今日斯人早已离去,但他的书房、生活间以及他与家人的合照依旧存在,这一切让我想起了雨果的一些著作和他的一句名言:真正完整的诗,存在于矛盾的协调统一之中……
    巴黎的博物馆是来一次看不完的,如果在那里能够再了解得更多,我们可能会更深入地认识到各类博物馆的诞生和发展是多么自然地融入了社会文明进程的生活之中!
    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艺术。博物馆的建筑也应是,并注重与人文的结合;而科学博物馆的建筑更应该强调科学、人文与艺术的融合。对此,巴黎不乏其例,但这不是本文的主题。我仅从博物馆的角度欣赏着巴黎老建筑的新功能,同时也惊奇于这座城市核心区域永远不变的建筑风格,难道法国人在一二百年前建造的一栋栋楼房坚固耐用、功能齐备、永不损坏?事实并非如此。据知情者介绍,政府为保留巴黎建筑的艺术特色,明令每座建筑要进行改造更新必须做到基本结构不变、外观不变。巴黎奥赛博物馆这座奇特壮丽的艺术宫殿,原来是1900年建成的一座中央火车站。据有关资料介绍,1978年的改建方案对原设计的所有立柱和金属横梁框架以及灰墁装饰都被原封不动地保留,并加以修缮,突出创新了博物馆内展厅的布局规划和轮廓,最终赢得了世界艺术界和广大公众的认可。巴黎规划建筑博物馆比中国近些年兴建的一些城市规划馆的气派小多了,那里只是展示了大量的巴黎城区的建筑图纸和模型,特别让我们关注的是这个馆的建筑是一座百年有余的二层老房。进入馆内,可以明显地看出原建筑较为单薄的墙壁和楼板承重等支撑功能都不能适应博物馆的需要了,但这座博物馆依然运转良好,奥秘何在?原来这座建筑在进行规划设计博物馆的同时,根据展馆的需要,首先在楼房墙壁的内侧建造了一个在建筑学里称为“自生根”的金属框架结构。这样,展示内容的悬挂和二楼上的平面荷载都附着在这个“自生根”的构架之上了,原建筑不会有任何破坏性的损害。这可能也是巴黎市利用老建筑发展现代博物馆事业的一个重要经验吧。
    同样,未来中国的科学博物馆发展乃至所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建设,不可能都建新楼。在这种情况下,巴黎老建筑里的博物馆建设经验有多少可供我们借鉴呢?

   (作者系中国科协—清华大学科技传播普及研究中心教授)

上一篇: 我国科学家首次在野外发现极小种群... 下一篇: 登高、赏菊、插茱萸……重阳习俗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