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科普论坛>>综评
“饭后不宜吃水果”之辩
[2017-03-20 10:30:24]

 

作者:杨秉辉

    近年来坊间流传一种说法,谓是“饭后不宜吃水果,不然会肚子疼”,此说流传甚广,甚至见于某些授人健康知识的科普读物之中。尝有人疑惑:偶或在餐后吃点水果、似乎也並未肚子痛,何也?
    考诸此说之原理,谓是“食物入胃,需有1-2小时之消化过程,而后才能排出,若饭后即食水果,必被先期食入之物阻滞胃中,水果在胃中停留时间过长,因其中多为糖分、即碳水化合物,即在胃中消化,产生二氧化碳,因而引起腹胀、腹痛”云云。此种解释有物理的、化学的理论基础,似乎证据确凿。
不过若稍了解些人体生理学,便可发现此说之不确。
    食物之消化过程始于口腔,牙齿将食物咬碎,拌以唾液使之易于吞咽,唾液中之淀粉酶开始消化淀粉使之分解为葡萄糖。食物经食管进入胃中,胃是一个不断蠕动的器官,其作用是将先后食入之食物与胃液搞拌在一起,成为糊状、称为食糜。食物与胃液充分接触,胃液中所含各种酶类、如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等对食物起到消化作用。这个过程确需1-2小时,然后胃的出口、即幽门开放,胃中初步消化之食糜进入十二指肠。食糜在其中又有胰液与胆汁加入,使食糜进一步消化,並向空肠、迴肠转送,空肠、迴肠中的有益菌类亦参与了消化食物的作用,然后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被肠壁上的“绒毛”吸收,並输送至肝脏进行一系列的生化代谢而终为人体所用。不被吸收之食物残渣则进入大肠,最终成为粪便排出。
    在这一系列的叙述中,与本文话题相关的是:“胃是一个不断蠕动的器官”,它将“先后食入之食物与胃液搞拌在一起”。所以“饭后”吃进来的水果,只要胃中食物还在(需1-2小时后方开始排出),便也“不分先后”地与先吃进来的食物混在一起了,並不存在被“阻滞”在胃中“停留时间过长”的问题。因为水果亦需要这样的一个消化过程。若说水果多糖分,其实米饭、馒头、面条中之淀粉亦属糖分,水果中的果糖、一如米面中之淀粉需转化为葡萄糖方能为人体利用一般,亦需转化为葡萄糖方能为人体利用,並非在胃中即能彻底消化。糖类食物经消化吸收利用之后,演化为二氧化碳与水经肺、经肾排出体外,亦非在胃中即能产生二氧化碳,以致胃胀、腹痛的。
    这便是许多人饭后吃了水果並无任何不适的原因。
    水果含丰富的营养素,提倡每人、每天吃200-300克水果,至于什么时间吃、饭前吃还是饭后吃,其实悉听尊便,是用不着讲究的。
    在健康资讯里,此类似是而非的说法不少,以致常有“辟谣”之需。不过这些说法不断产生,而且很容易传播,而要清除其影响却是不易。
    比如前不久网上忽然传出:洗澡时不能先洗头,不然便会“脑冲血(脑溢血)”!谓是洗澡时若热水先接触头部,热胀冷缩,于是头部血管扩张,大量血液拥向头部,于是血管破裂便发生脑溢血云云。此说令许多老人大吃一惊,因为历来洗澡皆是自上而下,先头后足的,于是庆幸自己幸而无恙,赶紧通知老友:洗澡不能先洗头……
    热胀冷缩是小学生的常识,但人脑藏在脑壳之中,人的体温恒定,脑部血管的舒缩岂是淋在头上的热水所能左右?而况沐浴之水並不会在头上滞留,而是早已淋湿全身,又何来独是脑血管扩张以致发生脑溢血呢?
凡此种种,看来作此说者,固属善意,但显然缺少些医学知识,以致“似是而实非”。
关乎民众健康之事,大事也,医务同仁宜多关注,多作正确之宣传解释。媒体同仁亦宜多些辨别能力,勿误信、误传,则民众幸矣。

 

上一篇: 青年老年有何界定标准 下一篇: “乌镇峰会”热点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