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既新博客链接:http://blog.sina.com.cn/nijixin
“2009年科技活动周”今天开幕了,它的主题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恰巧,今天又是“国际家庭日”,它今年的主题是:“母亲与家庭:变化世界中的挑战”。这两个主题有没有内在的联系呢?我自然而然地想到了这个问题。
显然,创新决定着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前途,可谓生死攸关,这也就是国家要举办科技周这样的活动,以及积极推行科学普及的本意吧。而青少年的母亲与家庭,无疑也面临着“变化世界中”的创新“挑战”。
“国际家庭日”是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在1993年创立的,它每年确立一个主题,目的是推动作为社会“基本细胞”的每个家庭,都来为世界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大家知道,就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论,全面操持家庭事务的角色多是母亲,而只要子女还未成年,那母亲最为操心的就是孩子的教育与成才。为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为了应对“变化”和“挑战”,做母亲的无不呕心沥血,鞠躬尽瘁。
但是也无庸违言,我们今天的学校应试教育存在着不小的偏颇,结果是使学生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人云亦云,只是已有知识的“复读机”。有人说,中国的孩子们没有快乐的童年,他们比父母还忙,小小年纪就成了读书的“童工”,因此而不会讲童话故事,不敢做幻想之梦,丢失了天然的童真和好奇心,过早地在意于成败和功利。这话虽然有点绝对,但也不无道理。为之有人慨叹:中国的学生往往像是从一个固定模具里捣出来的,缺乏鲜明的个性与特长。从小学到大学,大家比的其实只是记忆力:谁记性好谁就胜出,谁做遍所有的题目并记住答案,谁就能考上好大学。但不幸的是,变化中的世界并没有标准答案可循;只会拷贝的人,就不能见人之所未见、想人之所未想、提出全新的发现和创意;面对各种挑战,没有个性与特长也就没有独到眼光、独特想象和独有能力,也就不能贡献大的成就;而没有好奇、不会幻想和缺乏梦想的人,也是不会有创新之举的,因为科技发展的本身就是异想天开的结果。
创新型国家不是一代人就能建成的,家庭也要靠有出息的子孙来传承繁荣;科技活动周的主要对象是青少年,家庭与母亲最关注的也是青少年。这么说来,培养青少年成为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接班人就是完全一致的目标了。
呵,我不由得想,两个活动遇在同一个日子,与其说是巧合,倒不如说是在呼吁它们紧密地携起手来呢!
(本文刊载于2009-5-15上海科技报》)
倪既新 博客文章
2009-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