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世博会中的“低技术”(许兴汉)
[2010-06-30 22:15:09]

    许兴汉博客链接http://blog.sina.com.cn/xuxinghan

    上海世博会开馆至今已两个月,参观的中外游客已突破2000万人次。其中,沙特馆、日本馆、英国馆、德国馆及一身“中国红”的中国馆均成为最热门的场馆之一,据说,有些热门场馆的排队时间最长曾达8、9个小时。细问之下,有观众说,主要是这些场馆里的高科技项目和产品特别有震撼力,特别吸引人。

    一个在家门口举行的盛大世界博览会,云集了全球最先进的高科技成果展品,有这样大开眼界的好机会,我们确实不应轻易放弃。问题是,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博览会,不可能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拥有领先的高科技成果,就是发达国家,也不可能清一色带来的都是高新技术产品,其中也必然有所谓的“低技术”项目内容,对此,世博会瑞典馆的馆长任安莉在接受媒体访谈时倒是说得很明确:“美好的城市也需要‘低技术’”,此话耐人寻味,值得我们细细思索。

    所谓“低技术”,就是人们在当今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在发展现代高新技术的同时,也不应该忘记一些传统的、回归自然的科学技术成果和产品。事实上,在本次世博会的许多展馆里,都有高科技与低技术同台亮相,各放异彩的事例。就拿吸引许多观众的沙特馆来说,它既有展示高科技成果的最大IMAX屏幕3D影院,同时它的主体建筑又采用了底部悬空的传统回廊结构,不用任何能源,却能保持偌大的展馆里空气清洁通畅。

   “低技术”,不要求我们一味地追求技术的尖端化,但其所展现的科技成果和科学理念同样精彩。在本届世博会上,以“低技术”见长的范例随处可见:城市最佳实践区的温哥华案例馆,采用的是最传统的木结构与混凝土混合形式,这既减轻了建筑的整体重量,又提升了房屋的抗震强度和舒适度;芬兰馆中的电梯借鉴了中国灯笼的能量效应,在降低能源需求的同时,还提高了电梯的实用功能;意大利馆的空调系统则充分利用了经水幕降温后的“穿堂风”效果,让展馆成了一个天然的空调房;此外,由藤条编织而成的西班牙馆外立面;由大豆材料构建而成的卢森堡馆外部幕围,都是运用原始材料和传统技术创造的建筑上乘之作;至于世博主题馆,在设计上融合了老上海弄堂的建筑元素,不仅让“低技术”发挥了新的创意,同时也使得作为东道主的上海市民感到格外亲切……

   “美好的城市也需要‘低技术’”,这一科学理念,将促使我们在建设美好城市的进程中,更加注重回归自然,去挖掘人类早已拥有的聪明才智,选择那些低排放甚至负排放的生产方式,去开发不需要大量投资的传统技术,创造与人们生活关系更为紧密的科技产品,从而可持续地造福我们的城市,造福我们的生活!

许兴汉 博客文章
2010-06-29
 

上一篇 下一篇: 耐看的捷克馆(陈积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