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拍新闻的小故事(臧志成)
[2010-07-03 21:45:50]

    臧志成博客链接http://blog.sina.com.cn/zzc303

    最近,老朋友对我“要求”:你在新闻摄影的岗位上,干了几十年,也有不少“经典”作品,能否对年纪轻的记者、通讯员、摄影爱好者介绍介绍,拍好作品有什么诀窍。我笑道:“理论上没有很好总结过,实践上经验就是多拍、抓拍,抓身边发生的趣闻。”老朋友说:“在许多场合,我们摄影受限止,摄影记者身份特定,领导活动跟着跑,天灾人祸到处拍。有些专业报刊讲的我们也学不了。你讲些共性的,好吗?”我说:“社会新闻人人都可能碰上,碰上了就可以抓拍。抓拍是要有机遇的,机遇对每个人都一样,不分记者或者摄影爱好者,都是公平的。身边的新闻,碰上了,抓拍到了,就可能是好作品。”下面几张照片,是我在不同年代抓拍到的作品,还闪着时代的光亮。我介绍它们成功的经历,你能悟出摄影采访的共性吗?

青工擒贼

    1981年5月6日上午10时左右,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门前有几堆人围着。忽然,一个家伙慌慌张张地从人堆中挤出来,向对面的汝南街狂奔,紧接着许多青年人也向对面追了过去,还高呼:“捉牢伊! 捉牢伊!”我敏感地意识到这里发生了不寻常的事情,立即挤进未散完的人群打听,原来是发生了一起拦路抢劫案。受害者是位年迈的老人,因为歹徒狡猾,乘人不备,滑脚逃跑了。
    光天化日之下,竟有谋人钱财的败类,谁不义愤! 许多群众不顾个人安危追捕罪犯,这正是粉碎“四人帮”后的新风气,也是报纸上可以报道的好题材。说时慢,那时快。歹徒已被群众擒获,从原路上押过来了。我立即取出照相机,“卡擦”拍了一张。转动底片想拍第二张,已来不及了,人流过去了,机会也过去了。我很快收藏好照相机,也跟随人流继续观察事态的发展。
    要使报道真实可信,必须得到作案人的供词。下午,我又和派出所联系,得悉歹徒已供认不讳。我在写文字说明时又反复核实了事实。这幅图片于5月7日《文汇报》第二版上刊登了,编辑把标题改为“青工见义勇为 奋起追擒罪犯”,使这张图片新闻的主题更鲜明了。照片上,一名罪犯蓬头垢面,神色惊恐,被几名青工紧紧扭住。照片的形式比较新鲜,打破了过去的条条框框,把罪犯摆在中间位置,更突出地表现了他色厉内荏,极端虚弱的实质。在他的周围都是愤怒的群众,使之如瓮中之鳖,束手就擒。不少读者看了之后,都称赞这幅照片拍得好。后来这幅照片还被评为上海市新闻摄影优秀作品奖。

百岁校友

    1996年4月8日上午,上海体育馆喜气洋洋,两万名交通大学校友和老师学生代表欢聚一堂,热烈庆祝母校交大百年校庆。会议中高潮迭起,在主席台左侧的观众席第一排上,小朋友向一位毕业于交大的百岁老人曹曾祥献花。百岁老人手捧鲜花,在其年逾花甲的儿子和其他青年学子的簇拥下。他的儿子曹楚生是一位工程院院士,工程设计大师,也是上海交大的毕业生。主席台和观众席上,闻风而至的记者和摄影爱好者蜂拥而上,照相机、摄象机、话筒把老人密密包围。他对着麦克风用上海话说;“我今年虚岁100岁,1918年土木科毕业,今年交大100年校庆,我非常高兴能来参加今天母校的盛会。”在一片耀眼的强光灯闪烁中,满头银发的老人不停摇晃花束致意,使会场气氛又达到新高潮。
    我拍摄了这张作品,发表在4月9日的上海《文汇报》上,后来,接到老先生的女儿、上海医学院教授曹小定的电话,她告诉我说:“老人100年来是第一次登报纸。我们看了各家报纸的照片,《文汇报》的最好。所以想多讨几张照片,给在海外的子孙留念。”
    几天后,我印好照片,打电话到曹家,接听电话的竟是老人曹曾祥本人。他耳朵很灵敏,声音很有力。我按照他的交代,带了十张同样的照片,亲自送到永福路一幢小洋楼。见到我,老先生很高兴地给我让坐。他对我说自己一生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最大的贡献就是十个子女都很争气,是国家有用人才。这时候,我才知道,老人家培育的十个子女,个个优秀。他们之中有工程院院士、著名专家教授、大学校长、高级工程师、高级外交官、全国劳动模范。我顺便拍摄了他每天读报纸、坚持运动、有规律的健康饮食照片,向年轻人介绍长寿经验。
    2000年9月,曹曾祥走完了103年的历程,与世长辞,许多人怀念他。
    丁枚在2002年10期《中国记者》杂志《功夫在会外》文章中,提到我拍摄的“这一张照片浓缩了交大的百年历史,人物情绪饱满,画面语言丰富,其感染力是一般性的会场照片无法比拟的”。把握并抢到了拍摄时机,才有了这段“华彩”。
    2003年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百岁校友曹曾祥先生》一书中,我拍摄的这张照片,放在很显眼的位置。

探监

    抓拍社会新闻的照片,是反映社会生活中读者感兴趣的信息,有时候是褒美,有时候是批丑揭露,有时候是娱乐,有时候是猎奇。其实摄影者往往对自己作品的影响会估计不足,难以想象成功的社会新闻照片,会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一个难得的机会,我跟随市政协委员视察司法工作,参观提蓝桥监狱。恰巧是探监的日子。我看到一位老太太轻声与儿子讲话,嘱咐儿子好好改造,重新做人,盼望早日回家。那是正义与犯罪、团圆与生离复杂矛盾交织的瞬间,我抓拍了。公开发表时,照片取名《盼归》。
    不知道过了多久,《上海法制报》编辑部收到署名“一个特殊的投稿者”的信。我录下:
    编辑同志:
    您好,当您收到此稿时,是否发现这是从上海市监狱发出的? 我是一个正在服刑改造的罪犯。出于对昔日愚昧无知的憎恨,我便开始在知识的海洋中寻觅我人生的失落点。在忏悔之中,我更懂得了如何来加速改恶从善,成为“四有”的新人。最近,我从一张偶然发现的图片上(见照片《盼归》臧志成摄), 被一种超越一般界线的感情所征服,写了这篇文稿,这里并不仅仅是文字,这里有浪子悔罪的心声。我大胆地寄给贵报,希望它能使我们的亲人看到我们的忏悔之心。
   《上海法制报》也取名《盼归》,把悔罪浪子的文章发表出来:
    暮色降临了,夜象那无声无息的烟雾,拖着长长缎带跚跚而来。
    灯光下的我,倚坐在囚室的一角,凝视着手上偶尔发现的照片,揪心断魂的场面;那么熟悉的目光,可我害怕这目光的注视,尽管母爱的慈祥是人间最伟大的感情,尽管我曾多么渴望这目光的抚爱,此时此景我却象置身于茫茫无边的旷野中,紧张的神经绷得直直的,不知归处的迷惘,不可名状的颤栗。
    妈妈的眼睛是很美的,东方女性的贤良,全积聚在黑色的瞳仁里,如今在短暂的会见时,只有凄楚暗淡的神色,使我愧疚不宁,低着头聆听妈妈谆谆的叮咛,偶一抬头,啊!妈妈的眼睛里诉说什么? 妈妈失神的目光里蕴含了多多少少的心愿啊?
    ……
    慢慢地我读懂了妈妈目光中的文字,这里面不仅有“恨铁不成钢”的遗憾,更有灯光下的我——我决心回头,回头走一条光明之路。
    事前确实没有预料到有这个结果,我抓拍到的社会新闻照片,促使了罪犯改造,把社会的毒瘤,加快转化为社会“新人”。我喜欢照片的这种特殊功能,它有时候比讲大道理还见效。

 

臧志成 博客文章
2010-05-27
 

上一篇: 他们为科普一生辛勤耕耘 值得我们... 下一篇: 电脑帮助你种花(杨先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