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盛镭博客链接:http://blog.sina.com.cn/zhushenglei
为了缓解汽车对环境、交通、社会和生态带来的负面影响,欧美一些国家以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为基础,创新汽车消费模式,对出行方式进行了一场“革命”,这就是“汽车共享(Car sharing)”消费模式。“共享汽车”不同于租赁,其最初概念起源于上世纪40年代的瑞士,后来,日本和英国争相效仿,但仅仅停留在“拼车”概念上,都未形成规模。随着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融入,“共享汽车”才有可能成为现代汽车服务业新的增长点。
1. 共享汽车是未来看好的出行方式
共享汽车是指用户自我服务、随时用车、车辆共享的商业模式。
自我服务就是租车、用车、还车全程用户自助,不需要直接与共享汽车机构(Car pool)工作人员接触;随时用车是用户可以全天随时订车并到附近停车场取用汽车,不需要等待或走很远的路;车辆共享就是所有用户根据自己的需要共用汽车,不必购置私家车或打的。共享汽车能够在欧美发达国家兴起和发展,取决于这种商业模式具有诸多经济和社会方面的优势:
1.1 节约资源。根据《财富》杂志的研究,与拥有私家车相比,共享汽车的用户月均节省了600美元。汽车共享还帮助中小企业等法人单位减少了运营成本。这些单位由于工作和经营需要,经常使用多种车辆,但又难以负担购置费用。成为汽车共享用户后,问题得到了解决。汽车共享带来车辆使用效率的提高,解决了大量社会资源浪费问题,分享汽车好处的人增多,停车场和道路占用面积减少,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间接效益。
1.2 方便快捷。共享汽车比传统汽车出租更便捷,是以物联网为基础的、自助式的新型租车模式。共享用户可以在网上或手机预订,并能大体了解费用情况,不需要亲自去汽车租赁公司;使用过程自助,完全由用户自己完成取车、使用以及还车过程,摒弃了繁复的借还车手续;汽车所有事宜均由汽车公司打理,如保险、保养、清洁等;用户基本都可以在用车起始点附近找到共享汽车的停车场。
1.3 良好效益。北美和欧洲共享汽车用户数量不断增长。截至2008年7月,加拿大共享汽车会员近4万,共享约1700辆汽车;美国有19家共享汽车公司,会员近28万共享近6000辆汽车;预计到2016年欧洲和北美的汽车用户将接近1000万人,共享汽车约为15万辆,这些公司收入可观。面对共享汽车产业良好的经济效益,许多汽车制造商也开始涉足这一领域。
1.4 低碳减排。据估计,在北美,2009年平均每辆共享汽车直接使路上行走的私家车减少了16辆;与原来拥有私家车相比,共享汽车会员开车减少了31%。这两项使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了482170t。另根据在欧洲的调查显示,每个共享汽车使用者使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了50%,提高了当地的环境质量。共享汽车也促进了环保汽车特别是电动汽车的发展。到2012年,欧美国家新增加的共享汽车中将有1/3可能为电动汽车,德国到2012年将设立8万多个电动汽车充电站,将成为欧洲最大的电动汽车实验场。
2. “共享汽车”已是成熟商业模式
欧美共享汽车的运作程序比较规范,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注册会员用户通过电脑或手机在网上填报基本资料,包括驾照号、年龄和驾龄、银行借记卡或贷记卡账户号等。美国要求申请者年龄在21到80岁之间,驾龄在三年以上。通过审核即成为会员。用户缴纳基本会费,美国最大的共享汽车公司泽普公司设立的非营利组织爱行汽车共享组织,会员的首年年费为50美元,泽普公司从第二年以后的年费减为25美元;德国的一些公司则是缴纳报名费和每月基本费。注册后的几个工作日内,共享汽车公司会将智能卡寄送到会员手中。会员在网上激活卡片后,可以开始租车。
网上预约会员通过网站预订自己需要的车辆,公司即把费用概算信息发送给用户,概算是根据所选车型和使用时间做出的;与此同时,也把预订车辆的位置等信息发至会员。同时,会员的智能卡(或手机)得到打开预订车辆的授权。汽车公司负责共享汽车的清洁。要求用户严格遵守公德,保持车内清洁等。
3. 共享汽车的技术基础
共享汽车发展得益于物联网的发展,特别是充分利用了电子标签(即射频识别,RFID)的无线传输、可识别高速运动的物体等功能以及GPS全球定位系统。
物联网是为了实现智能化管理,通过电子标签、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的一种网络。物联网产业链可以分为标识、感知、处理和信息传送四个环节,每个环节的关键技术分别为电子标签、传感器、智能芯片和电信运营商的无线传输网络。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用于控制、检测和跟踪物体。射频识别技术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为共享汽车实现全时段管理提供了条件。
从欧美各国的共享汽车看,一般将含有射频识别、传感器、智能芯片等技术的“盒子”(即读卡器)直接粘贴于汽车挡风玻璃上,再利用GPS的全球覆盖、全天候、精确定位以及高效率等特点,可以对全市、全国乃至全球的共享汽车进行跟踪和管理,提高了车辆的利用率。而共享汽车用户从网上或手机预订车辆后,用户的用车信息,如使用时间、目的地、车型、离用户较近的停车场、电话等,通过无线通信系统传输到共享汽车公司的计算机系统,并将相关的信息传送到汽车的“盒子”中去。这个“盒子”将自动授权用户使用此车。
4. 借鉴“共享汽车”消费模式的必要和可能
从欧美国家的发展经验看,在我国发展”共享汽车”消费模式是必要和可行的。
据公安部统计,截至2010年3月,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1.92亿辆,且不断增长,给道路交通带来巨大的压力,如果按照现有模式走下去,我国城市交通发展是无法持续的。
从已有研究及现实看,我国共享汽车的潜在需求方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人群:需要不同类型车的人或公司,如一些中小型企事业单位在不同的场合需要不同的车辆;需要第二辆车的人,如临时需要用第二辆车,或是旅行者临时需要与日常用车不同的车辆;青年和中低收入人群,收入不足以支持家庭养一辆车,用车可以采取汽车共享模式;环保人士需要更环保出行方式,共享汽车是很好的选择。根据加利福尼亚大学对北京共享汽车市场的调查,人们对使用共享汽车意愿比较高,840名被调查者中有25%的人对共享汽车感兴趣,这部分人群只有40%的人对共享汽车有所了解。年青人、受教育程度较高、收入较高或环保意识较强的人将是共享汽车的主体。
5. “共享汽车”具有潜在产业发展空间
中国人口众多,随着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城镇人口和中产阶层增多,中国使用共享汽车的人口可能会远远超过欧美国家。根据北京地区汽车市场调查,用户可承受共享汽车的费用;共享汽车公司有很大的利润空间。同时,由于共享汽车与出租车市场结构不同,不会对出租车产业造成较大影响。
城市和环境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城市交通的改变。未来城市交通方式将由共享汽车、公交车和私家车组成。共享汽车是市场行为,不需要国家直接投资,而且具有一定的公益性,需要国家政策引导和统一规划:
——支持物联网技术进入汽车产业。我国虽然有少数汽车出租企业具有共享汽车理念,但物联网尚未进入汽车产业,不能对车队进行智能化管理,仍然是汽车出租公司的翻版。要发展共享汽车,首先必须把物联网同汽车制造结合起来。政府应优先支持物联网进入汽车产业的研发项目。
——允许共享汽车企业享受节能减排优惠政策。共享汽车有助于节能减排和环保,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共享汽车企业的目标是减少私家车拥有量、减少城市交通拥堵和温室气体排放以及为居民提供高效、方便的、可选择的出行方式,其所属汽车100%是低排放和高燃油经济性的。我国应支持共享汽车的发展,允许共享汽车公司或组织享受节能减排的税收优惠,对应用电动汽车的共享汽车公司给予相应的税收减免。
——依托城市新区发展共享汽车。大城市的旧城区空间有限,格局已成,建设大量共享汽车停车场成本较大。共享汽车的发展应主要依托在建的和规划中的一些城市新区、中小城市以及新建居民小区等“增量”区域。这些区域正在建设和规划中、建设容易实施,居民活动半径小,适宜共享汽车发展。政府可以在城市发展中将共享汽车纳入交通规划范围,为以后共享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市政基础。政府也可以在人群聚集程度较高的区域,划出一定的共享汽车专用停车场或路边停车位,使用共享汽车用户有权在此免费停车
——鼓励电动汽车采取共享汽车模式推广使用。目前,我国电动汽车主要在公共汽车中使用,共享汽车集中管理,便于充电桩建设和充电,也便于电池更换和回收;行走半径小,能够克服电池蓄电量还不够大的缺点。这些都为电动汽车的应用提供了优良的商业模式。根据对泽普公司用户的调查,80%的人希望驾驶电动汽车。应鼓励共享汽车公司与汽车制造商直接沟通,由汽车制造商按照共享汽车发展的要求研制电池和充电设备;也应支持汽车制造商直接进入共享汽车领域,研制和商业化同时进行。
——采用共享汽车模式管理政府用车。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政府公用汽车的总量不断增长,庞大的车队使日常使用和维护费用大大提高,使用效率较低。把共享汽车模式引入政府车队管理,可以减少开支,提高效率。采用共享汽车模式管理政府用车,不是指要建立很多停车场,而是利用共享汽车技术上的优势,对全部车辆进行跟踪和调配,减少汽车闲置、效率低下以及公车私用等情况。据测算,华盛顿市政府将采用共享汽车的先进技术对车队进行管理,每年可节省100万美元。
朱盛镭 博客文章
2010-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