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科普创作情缘(李正兴)
[2011-02-16 20:11:21]

    凭借《硬如钢铁的树木》《宝石的奇光异彩》等近百篇科普文章的发表,1988年2月,这位爱好文学创作,从事中等学校语文教学的徐传宏老师成了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当时为上海市科普创作协会)的一员。从此,我这个协会专职副秘书长就与徐传宏老师结下了不解的科普之缘,而徐老师利用业余时间专心致志地投入科普创作一发不可收拾,成为协会会员中的佼佼者。20多年来,在报刊杂志上发表的科普文章达1200多篇;出版的科普读物有24种,累计250多万字。1998年被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表彰为“上海市优秀科普作家”,2007年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表彰为有“突出贡献的科普作家”。

    科普写作专著第一人

    2003年7月,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科普写作技巧》一书,是徐传宏老师运用文学与科普结缘的结晶。他也是我所看到的我国个人出版科普写作专著的第一人。1983年中国科普创作研究所编印的《科技写作入门》、1989年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王一川的《科技写作基础知识》、1991年华东化工学院出版社出版蒋瑞松的《实用科技写作手册》。这三本虽然也属科普类的专著,但是它们的内容与《科普写作技巧》不一样。《科技写作入门》是美国人著作的翻译书,其中包括“技术报告写作” “可行性研究报告”等;《科技写作基础知识》中有“科技论文的写作” “科技应用文的写作”等;《实用科技写作手册》中有“论证报告” “学术论文” “国际技术贸易文书”,类似的还有《科技写作知识》《科技写作指南》《科普写作入门》等。然而,《科普写作技巧》的内容则是:“巧媳妇找米下锅——收集资料的技巧” “神箭手百步穿杨——确定选题的技巧” “琵琶女珠落玉盘——语言表达的技巧”等等。在每一章叙述写作技巧后,附有科普作家的精品“请你欣赏”,紧接着进行“专家点评” “思考回答”,最后的“不妨一试”,以各种不同的训练形式,让读者在阅读该书的同时,做到“读写结合”,从而达到“下水学游泳”的效果。正如作者在前言中所说:“如果读者在读完本书,并完成每一讲后面的思考和训练,那么就一定会产生仿佛是参加了一次‘科普写作讲习班’的感觉。”
   《科普写作技巧》这本书的每一个章节都是作者在“手把手” 地教会初学者掌握科普写作的方法和技能,所以我称徐传宏老师是科普写作专著的第一人。

    科普写作培训第一人

    1980年,上海科普作家协会会员王一川老师在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为学生开办“科技写作讲座”,颇受同学们欢迎。这个讲座连续开办了数年,培养了一批科普创作的后备人才。后来王老师离开了化学系,讲座也就自生自灭了。
    可喜的是徐传宏老师从1989年起,连续十年为自己所在的上海市公共卫生学校的学生开设科普写作课;从2000年起,他为复旦大学医学技术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岳阳临床医学院的青年学生开设了医学科普写作课;2004年退休后又专门为华东师范大学本科生开设了《科普写作》选修课。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上海市科技传播学会在上海科技发展基金会的支持下,自2007年起举办了“上海市大学生科普创作培训班”(每年与一所大学联合举办),徐传宏老师担任其中“科普写作技巧”一讲。他选择了自己专著中的精华,以《知识•智慧•魅力——信息的采集、加工与传递》为题,并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让同学们在欢声笑语中学习着科普的写作技巧。
    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承办的几届“上海市大中学生科普征文活动”,从中发现了由于中学教师长期受到文理分科的知识结构所制约,导致辅导学生撰写科普文章时出现一些偏差。为此,我们指派徐传宏老师代表协会从2009年第四季度起,在本市有关区县的“十一五”科技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中讲授科普写作。
    以科普作家个人的名义,进入除本校以外的大中学校进行系统的科普写作培训活动,前无先例,所以我称徐传宏老师为科普创作培训第一人。

    博览群书的可喜成果

    徐传宏老师的24部科普读物内容涉及到各个不同的学科领域,作为一个文科出身的科普作者,可见他博览群书的勤奋和持之以恒的学习毅力。在他的作品中经常会出现有趣的古今中外的典故和动人故事,可见作者对资料收集和积累的良苦用心。有人说徐老师写的科普文章:“文理兼容,语言流畅而优美,每每让人同时读出作者思考的缜密和才情的张扬,仿佛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吸引你一口气读到底。”可见他文学功底是多么的深厚。
    我们主张在科普创作中,作者应在自己所熟悉的专业知识领域内自由驰骋,这样就保证了科学上的准确性。同时,我们也希望文科出身的创作者,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运用文学艺术的形式,把科学技术知识和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传送给广大公众,最好在发表或出版之前,请有关专业人员进行审阅,以免科学性上出差错。我们注意到徐传宏老师出版的科普读物,在编后语中往往总是要感谢一些人对他的支持和帮助,而这些人大多是该领域中的专家学者。
    由于徐传宏老师对中华5000年的茶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不断地进行探究,1998年我以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的名义介绍他加入了上海市茶叶学会,此后他成了该会茶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茶文化专家组成员。后来,在一次上海市科协学会秘书长会议上,茶叶学会秘书长刘启贵先生一碰到我,就连声感谢科普作家协会推荐了一位优秀科普作家加入茶叶学会,对弘扬祖国茶文化增添了科学的内涵。从2000年起,他先后编撰出版茶文化方面的专著有《茶坊》《中国茶馆》《茶方美容》《碧沉泛香普洱茶》《茶百科》等7种。
    徐传宏老师注重于祖国语言文字的研究,然而,他又从语言文字中追踪自然科学的渊源,整理编著科普读物,让读者在阅读成语的同时,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活跃思维。2001年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成语中的大千世界》一书,也是他运用文学与科学结缘的产物,从中体现出他在科普创作方面的独具匠心。现摘录《飞蛾扑火》一文中的部分段落,供大家欣赏。
    “飞蛾扑火”比喻自寻死路,自取灭亡。其实,昆虫喜欢往有光亮的地方飞或跳,并不是在“自寻死路”。而是在利用光线辨别方向。在动物学上昆虫的这种习性称为“趋光性”。
    远在人类使用灯火以前,飞蛾和其他昆虫早已会利用日光和月光来辨别方向了。太阳和月亮离地球很远,它们的光线照到地球上,可说是平行的。当光线从同一个角度照到飞蛾眼上,只要飞蛾始终保持这个角度,就可以沿着一条直线飞行。当飞蛾距离(油)灯或蜡烛很近时,灯或蜡烛发出的光线不再是平行的。飞蛾要保持差不多的角度,只好不断地改变方向,结果就造成一个螺旋形的轨迹,并且离火越来越近,最后把自己引向火焰,从而导致死亡。
    近年来,科技人员根据昆虫“趋光性”的特点,又发明了“灭蚊灯”。当蚊子朝着灭蚊灯所发出的蓝光飞去时,碰到灯上的“电网”,就会触电而死。
    上海科普作家协会中有一些文学出身的会员,他们以往在科普创作上也曾有过成果,后来成果就少之又少,甚至颗粒无收。但在新民晚报的《夜光杯》文学版面上却常见到他们的名字。相比之下,对他们来说,创作科普作品比创作文学作品难得多。缺乏科学技术知识,缺少科普情感,恐怕是其中的主要原因吧。当然,或许还有其他因素。由此看来,徐传宏老师对科普的情感是深厚的。他对科普创作的执著和奉献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作者:李正兴,系原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原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秘书长,现为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荣誉理事、顾问。)
 

上一篇: 视科普和漫画为一生至爱(李正兴) 下一篇: 环状摩天大楼(杨先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