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科学探索的原动力(倪既新)
[2012-03-18 19:44:44]

    倪既新博客链接http://blog.sina.com.cn/nijixin

    那天和《严东生史料》课题组的几位朋友聊天,他们中长期与严东生近距离接触的研究所同仁,在回顾严先生几十年如一日,不怕任何艰难困苦,不顾如何忍辱负重的经历时,都不由互问:他究竟是靠什么力量支持走过来的呢?是责任感?是事业心?似乎都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

    今年以来,《东方讲坛》邀我开讲《科学大师们的故事》系列,依次介绍拍摄过的那些大师的科学历程、人生故事,这其中,面对听众,我同样遇到或涉及了这样一个不是明显就是隐含的问题:是什么支撑大师们走过这漫长的科学和人生道路的?譬如最近,正好是在谢希德逝世12周年纪念日那天(3月4日)介绍的谢希德,她一生遇到那么多的磨难:生理的严重残疾、癌症的五次侵袭、父亲的断绝来往、儿子的幼年离别、文革的灾难折磨、丈夫的一病不起……而她却仍然为科学作出了巨大贡献。她靠什么力量成为这样非凡的科学女性?话题收尾,一位听众就这样问我。其实他也是自问,并不求答。因为解释早就有现成的,非但耳熟能详,而且还有好多种。但是,在我的深层印象和感觉里,那好像并不真实和贴切。

    近期读的许多科学家材料,帮助我思考这个问题。其中丁肇中的《好奇心是科学研究的原动力》,尤其使我恍然。他十年前在上海交大作的演讲,明确指出:“基础研究工作的原始动力是好奇心,而不是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后来《文汇报》记者姚诗煌深入采访他的报道,也有同样答案:“兴趣是科学家从事基础研究的原动力。”

    换个层面,回头来看这次介绍谢希德的讲座。那天下雨,但听众还是从全市四面八方赶来,将大厅坐满。两位住在闵行的老先生,提前到了整整一小时。两小时的讲座,中间按例要休息片刻,但听众坚持要求“讲下去!”。而自始至终,有许多人在记笔记,比正式课堂的学生还认真。结束了,不少听众围上来,继续讨论谢希德的话题,或者要我留写一句谢希德的铭言。走下讲台,我自己也深被感动。而这更使我思索:这些热情听众的原动力是什么?显然,没有功利的成分,也就是好奇和兴趣吧。

    记得前不久参加今年《科普大讲坛》的选题讨论,有人曾担心,如不是讲养生保健类的实用内容,“听众就组织不到”。现在看来,只要选题能引发好奇和兴趣,听众就会不请自来。当然,消息是要广泛及时告知他们的。所以我想,科普和科研似乎相同又不同。相同的是,从事者自己要有好奇和兴趣的原动力,那才会全力以赴、锲而不舍地去做;不同的是,同时也要激发公众对科学好奇和兴趣的原动力,那样才能使他们主动持久地关心、投入甚至对之入迷,进而认同科学热爱科学,最终使科学真正得到普及。

    (本文刊载于2012-3-16《上海科技报》)

倪既新 博客文章
2012-03-17
 

上一篇: 智商测试:科学还是伪科学?(江晓... 下一篇: 中国已经展开载人登月论证(李必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