蜻蜓会咬人吗?(许兴汉)
[2013-05-07 15:17:33]

    许兴汉博客链接http://blog.sina.com.cn/xuxinghan

    虽然蜻蜓比蚊子大得多,但却不会像蚊子那样去叮咬人,这是我做孩子时就懂得的一个知识。但现在的孩子就不一定了,在本市前不久举行的“拯救‘自然缺失症’研讨会”上,云南在地自然教育中心主任王渝举例说,在一个民族村景点里,一个城里来的女孩看见飞来的蜻蜓,竟吓得捂着脸反复尖叫,王渝只能赶紧来到女孩身边告诉她说:“不要怕,蜻蜓不咬人。”
    说起蜻蜓,非但不会叮咬人,而且还是笔者儿时不可或缺的“玩伴”,特别是在那夏日闷热的雷雨前夕,不知从那里飞来的蜻蜓“集团军”,竟是漫天飞舞,引得孩子们四处追逐,实在欢乐得很。在古代以蜻蜓为歌咏对象的诗词里,大概要算宋代杨万里的《小池》最为著名了:“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荫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非常形象生动地反映了蜻蜓在自然与人之间构成的一幅诗情画意。此外,蜻蜓在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的笔下也多有提及,但号称“昆虫界捕虫高手”的蜻蜓却常常是螳螂嘴下的美餐。
    蜻蜓曾是孩子们的好朋友,但现在不仅许多孩子不认识蜻蜓了,甚至在城市里也难得见到蜻蜓了,这一现象已引起了有关专家的注意及不安。一份“城市中的孩子与自然亲密度调研”问卷结果显示:如今的孩子与大自然的接触已越来越少,其中有高达51.42%的孩子从不或极少去自然环境游玩或参与其它户外活动,有时即便走进公园,也是抽空就玩电子游戏,而对周边的景物毫无兴趣。其原因与当今的城市化加速,空气与水体污染、学习负担繁重、电子产品依赖等诸种因素有关,特别是有些孩子尽管对电脑、电子游戏、网络游戏的掌握及痴迷程度能让他们的家长俯首称臣,但对父辈孩提时玩泥巴、捉蜻蜓、听林间鸟鸣的自然之乐却相当陌生,长此以往,必然造成孩子们不知赖以生存的自然界为何物,由此最终导致形成一种“自然缺失症”。
    所谓的“自然缺失症”,最早由美国作家兼儿童权益倡导者理查德·洛夫提出,在他所著的畅销书《林间最后的小孩》中说道:自然缺失症是当今社会的一种危险现象,即儿童在大自然中度过的时间越来越少,从而导致出现一系列行为和心理上的问题,甚至还可能造成儿童肥胖症、注意力障碍、抑郁症、视力退化、交流困难、阅读能力下降等一系列症状出现。此外,由于对自然界缺乏起码的尊重,儿童不再理解食物的来源,不再认识家乡的动植物,从而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力降低,这必然会对未来的人类社会产生诸多消极甚至破坏的影响。
    有专家表示,重建孩子与自然的关系,应引起学校、家庭及全社会的高度重视,美国早在2009年就推出了有关法案,敦促各个州设立“环境教育”标准,鼓励儿童到户外进行主动的发现式、实践式学习 ,对此,我们的相关部门又该如何行动呢?
    春天来了,让我们紧紧抓住这大好春光,带着我们的孩子,走进田野,走进树林,走进大自然,让他们重新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并有所感悟,从而使他们远离成为“林间最后的小孩”!

许兴汉 博客文章
2013-03-30
 

上一篇: 乘坐飞屋环游地球(杨先碧) 下一篇: 用科普语言诠释“智慧地球”——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