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细节(叶永烈)
[2013-06-14 09:33:31]

    叶永烈博客链接http://blog.sina.com.cn/yeyonglie

  细节,细枝末节也。我却以为细节是作品的“肉”。光有“骨头”没有“肉”的作品,是无法感人的。大约正是看重细节,所以我在采访时,总是不断用耳朵和眼睛“捕捉”细节——不过,需要一根敏感的神经。
  用耳朵“捕捉”细节,体现在采访时不断发问,挖掘细节。比如,我在采写陈独秀的秘书、九旬长者郑超麟先生时,“盘问”起关于陈独秀的种种细节。他略作沉思,回答道:“陈独秀讲一口安庆话。怎么想就怎么说。习惯动作是用手拍脑门。不大讲究衣着,但很干净。长袍、马褂都穿,帽子不常戴,难得穿西装。烟瘾重,但不抽香烟,而抽雪茄。文章写得快,有学问,但口才并不好……”郑超麟谈毕,笑道,你问这些细节有什么用?从未有人向他问这些问题。我却以为,要勾画陈独秀的形象,他谈的这些细节颇为珍贵。
  我在采访陈望道先生的高足陈光磊时,他随口而谈的一个细节,立即被我“逮住”,请他细细道来。这一细节,后来成为我的报告文学《秘密党员陈望道》的开头:
   “1975年底,上海华东医院住进一位85岁高龄的瘦弱老人。他脸色黝黑,头发稀疏,由于双颊深凹,使原本突出的颧骨显得更加凸出了。他睡觉时,总是保持一种奇特的姿势,双手握拳,双臂呈八字形曲于胸前。他关照常来照料他的研究生陈光磊道:‘我睡着时,倘有急事,你只可喊我,不可用手拉我。’原来,他睡着时,谁拉他一下,他会‘条件反射’,那握着的拳头便会在睡梦中‘出击’!请别误会,这位老人并非上海武术协会会长,他是道道地地的文人——上海复旦大学校长陈望道……”
  原来,这位《共产党宣言》中译本最早的诠译者、资深的中共早期著名活动家,自幼跟人练习武当拳。据云,年轻时他徒手可对付三、四个未曾学过武术的人,有一棍子则可对付十来个人。这一细节勾画出陈望道鲜为人知的“武林高手”形象。
  在采访受尽迫害、劫后余生的“胡风分子”贾植芳先生时,他告诉我,在八十年代初频频出席追悼会,因为许多老友虽然在“文革”中含恨离世但是终于得到平反、恢复名誉。在追悼会上,他的目光注视着挂遗像的钉子——遗像不断更换,而钉子还是那颗钉子。他在想,这颗钉子上,什么时候会挂上他的遗像?这一细节,体现了他作为历史老人的无尽的沧桑感,而年轻人有谁会注意那颗钉子?
  至于用眼睛捕捉细节,则需要练就敏锐的观察力,在万千世界中及时“捕捉”稍纵即逝的细节。在迪拜的骄阳下,我看到那里的公共汽车站是用玻璃封闭起来,赶紧用照相机拍下来。这恐怕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公共汽车站,因为玻璃车站里安装了冷气机!都说迪拜这个沙漠里的奢华城市是用黄金堆出来的,这冷气公共汽车站,便是迪拜豪富的缩影。
  在越南首都河内市中心的一家大型商场,在一个出售进口商品的柜台,我得到营业员的许可,拍摄了这么一张照片:柜台上,一面越南国旗与一面美国国旗、一面法国国旗并排插在一起。在我看来,这一细节浓缩着越南一段难忘的历史:越南与法国、越南与美国在二十世纪中期都曾经有过8年的漫长战争,如今化干戈为玉帛,居然成为贸易伙伴。我也注意到,在这个商场里,既挂着美国自由女神商标广告,也挂着法国艾菲尔铁塔商标广告,这就是今日越南的写照。
  当我步入美国哈佛大学的校园,又“捕捉”到什么细节呢?我注意到一座很普通的办公楼前,有一尊青铜坐像被众多的参观者团团围住。我的目光聚焦于青铜坐像右脚那发亮的皮鞋。“粉丝”们排着队,逐个与铜像合影,然后用手摸一下他的右脚,以求获得好运——如果摸脚者是年轻人,定然是希冀自己能够借此进入鼎鼎大名的哈佛大学;倘若摸脚的是年长者,则定然是祝愿自己的子女能够跨过哈佛大学的门槛。原来那是哈佛先生的铜像。在我看来,哈佛大学的无穷魅力,尽在哈佛铜像那锃亮的右鞋之中。

    (原载2013年6月13日上海《新民晚报》

叶永烈 博客文章
2013-06-13
 

上一篇 下一篇: 曾让天文学家神魂颠倒的“火星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