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之光(5-6)(组图)(臧志成)
[2013-10-21 15:25:33]

    臧志成博客链接http://blog.sina.com.cn/zzc303

科技之光(5)——周培源教授
    1982年的一天,午饭后,突然,我腰间的BP机滴滴响了。那时候,我们还没有手机,无线呼叫的BP机也是稀罕的现代化通讯装备。我一看BP机上的留言,原来是沈定先生告诉我:当天下午,上海科学会堂有个学术报告会,几位当代著名的物理学家参加,想采访的可以及时来看看。
    沈先生是我的好朋友,我们经常一起合作采访科技新闻,他也是领我跨入科普创作门槛的老师之一。沈先生的通知,常常给我采访新闻摄影有大帮助,我立即改变了原来的安排,去现场。那年头,我没有余钱拦“的士”,公交车没有站停靠,很不方便,只得背着沉沉的摄影包,赶到南昌路科学会堂。走进会场,已经迟到了。
    深红色的丝绒背景前,没有台阶,朴素的一张长桌,就是主席台,主持和准备发言的几位科学家坐在上面。大家静悄悄的听方励之教授在发言。我听不懂,真如沈先生说的“及时来看看”。
    周培源教授(1902年-1993年)全神贯注、聆听发言,边听边思,左手遮去下半个脸,眼神隐在眼镜框架后边,在教授手势变换前的瞬间,我当机立断按下快门。我使用尼康FM2照相机,85mm镜头,黑白胶卷,现场照明光线,抓拍的。
    作品在浓黑的低调背景下,突出了他的满头银发,以及托着下额的手。构图简练而深邃。照片中绝妙之处在于,你尽管看不清周老的一双眼睛,却可以从整个构图中,极明显地看出:此刻他的眼神是那样地专注、认真、深邃。详细地表现了他的一头白发,清晰到丝丝可辨,而这白发的“明”,和被镜架遮住的眼睛的“隐”,和谐地构成一个相得益彰的整体。使人能生动而形象地领悟到,在这位科学名人身上,“银发”与“智眸”之间的内在联系。
    这幅作品的成功,我幸运赴北京参加“第四届全国人像摄影艺术展”领奖,第一次公费旅行啊,住在文汇报北京办事处的房间里,感觉真好。
    后来,上海市科技协会《动手做》报的总编施国富先生,到北京中国科协出差去,我将这幅作品放大,由施先生带去,送给周培源教授。周教授亲笔写了“动手做”三个大字,送给施总编做报题。再后来,我收到了周培源教授的秘书,受周教授委托,写给我的感谢信,说见到这帧照片十分高兴。我更高兴了。
科技之光(6)——高士其传奇
    我应约来到黄浦江畔上海大厦,推开 高士其先生的房间,他已经端坐在沙发上,等候我的到来。昨天,在全国科普创作座谈会的讨论会场上,我见到这位受大家尊敬的、却全身瘫痪、言语含糊不清的、中国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这么一位生活都无法自理的残疾老人,还在勤奋创作科普,笔耕不止。这是何等的毅力,对年轻的科普工作者的榜样作用实在太大了。所以,我今天登门来采访。
    在高士其的儿子兼秘书的帮助下,我们进行愉快的交谈。我好奇的问他,怎么才能保持创作热情,不断有新的科普作品问世?高老先生露出难以察觉的微笑,示意小高先生,告诉我每天坚持体育锻炼的情况。啊,还体育锻炼!多么感人的事实,我一定要摄影记录下来,告诉我的读者,要学习高老的科普创作,要学习他的科学精神,还要学习他热爱生命,热爱生活,顽强不息的科学方法。于是,就有了这幅《高士其练习打吹气排球》的摄影作品。
    高士其(1905-1988),1918年考入北平清华留美预备学校,获得英语、国语、化学、博物各科优等奖章。1925年考入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后转入芝加哥大学。1927年,为拯救劳苦大众与病魔作斗争,他毅然转入芝加哥大学医学研究院攻读细菌学。一次在研究脑炎病毒时,瓶子破裂,不幸被病毒感染了,留下严重的后遗症,从此终生残疾。但他没有被病魔所吓倒,带着重病的身体坚持读完了医学研究院的博士课程。
    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5年,高士其写了第一首科学长诗《天的进行曲》。
    他以伤残之躯,全身瘫痪的情况下,写下了数百万字的科学小品、科学童话故事和多种形式的科普文章,引导了一批又一批青少年走上科学道路。高士其的文章的特点,是熔科学、文学与政论为一体,夹叙夹议,既通俗浅显,又生动形象,并富有见地,别具一格。他写字时候,手发抖,一个字要一笔一划地写得很慢,一天只能写几百个字。他的作品:《我的原子也在爆炸》《电子》《黑暗与光明》《悼四烈士》《揭穿小人国的秘密》《生命的起源》《和传染病作斗争》《我们的土壤妈妈》《谈眼镜》《炼钢的故事》《菌儿自传》《人生七期》、《人身三流》《细胞的不死精神》《病的面面观》《霍乱先生访问记》《伤寒先生的傀儡戏》《寄给肺结核病贫苦大众的一封信》《听打花鼓的姑娘谈蚊子》《鼠疫来了》《床上的土劣》《高士其科学小品甲集》《高士其科普创作选集》等,给我们民族留下了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
    高士其逝世后,中组部确认他为“中华民族英雄”,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也将3704号行星命名为“高士其星”。
    高士其传奇的一生,谱写了一位爱国知识分子为了祖国、为了人民,终身不懈地传播、普及科学文化的生命奇迹,是科技工作者向人民群众传播科学的社会责任的杰出典范。

臧志成 博客文章
2013-10-18~10-20 
 

上一篇: 科学已经告别纯真年代——江晓原访... 下一篇: “木瓜能丰胸”,你中招了吗?(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