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之外的问题(倪既新)
[2013-11-23 17:08:55]

    倪既新博客链接http://blog.sina.com.cn/nijixin

    前些日子,我就自己接触的科普影视创作现状提了两个问题。原本以为,难免肤浅偏颇,不会有人在意,不料陆续听到了一些有价值的呼应。
    譬如北京电视台的编导同仁警示:当下科普节目的软肋是把科普养生化,把科普3D化,前者是偷懒,后者是浪费。这样,科普影视还会有观众吗?科普影视还有必要存在吗?
    在这同时,有几位大学师生和我讨论,谈到了我提的问题以外的问题。譬如一位理科博士生说,在他看来,中国科普,不管是影视还是其他形式,创作者潜意识里多少有点居高临下的意味,好似他是官你们是老百姓,他懂你们不懂,然后端起架子教训你该怎样怎样。“他自己可能没意识,但观众和读者能感受到,久了就有距离感甚至反感,尤其是在有比较的情况下。所以我现在只看国外的科普片和书刊,因为他们平等亲切,以理服人,幽默风趣,充满智慧,有人文内涵,创作态度也更认真精致。何况信息也是那边多和新呢!”
    有位研究生说,国内的科普,非但创作者受自己知识和认识局限的制约,难以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就是受众,也因为知识结构片面而影响了对它的关注度和接受度。“譬如我,学文科的,就习惯性地与科技绝缘了。虽然当今生活完全离不开科技,也必须有科学精神和理念;但像我这样已经自觉到对现代科技陌生,需要科普来补救和完善知识结构的人,却因为中学里过早文理分科,使我从小就单边发展,漠视自然科学了。所以,推行科普,还真是个很复杂的问题。”
    一位知名教授同意我“科普节目的观众群体和新闻是重合的,文化程度越高关注度越高”的说法,因为他就是这样,对历史专业以外的领域也充满好奇,并很留意国内的科普创作。只是时下很少有相应程度的优秀原创科普作品能吸引他,原因是作者们对探索性、发现性、开创性、发明性等科学进程所包含的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关注度严重不足,而这却正是科普的最根本任务与意义所在。相反,实用服务性信息占了科普内容的压倒性比例,并越来越演化为“以市场为导向,以广告为目的”的通行模式,失却了科普的本义。“我想原因之一,是真正的专家很少参与,在做科普的人则多是浅尝则止,得过且过。以其昏昏怎么能使人昭昭呢?如果再缺乏基本的人文素养,制作上又敷衍了事,那就把原本有兴趣和接受意向的受众也赶跑了。”
    另有几位也有类似看法:目前社会上急功近利成风,已缺乏纯粹的求知欲望和学习氛围。而过早文理分科,更使青少年的学习惯性普遍形成偏废的惰性。最需要科普的人却偏不关注科普、不欢迎科普,这就形似悖论了。
 
     (本文刊载于2013-11-22《上海科技报》)

倪既新 博客文章
2013-11-23
 

上一篇: 冬季注意六器官保暖(李必光) 下一篇: “达人秀”节目从何而来(许兴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