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兴汉博客链接:http://blog.sina.com.cn/xuxinghan
近日有网友披露,云南腾冲北海湿地保护区张贴的鸟类科普文章中,一则关于大斑啄木鸟的介绍,乍一看似乎成了一道“菜谱”:该鸟“全体可入药,有滋阴补虚、健骨、解毒的功效”。此外,在包括赤麻鸭、白胸翡翠、绿头鸭等珍稀鸟类的介绍中,也写有什么“肉味鲜美,食用强身健体”等字样。
科普介绍成了“菜谱”,腾冲县旅游局的回应是,以上内容均来自相关科普读物或词典,这样看来,介绍鸟儿的词条中津津乐道它的“吃法”,如此“科普”宣传已不止于一个“腾冲县”,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了。
有关中国人的“吃文化”,鲁迅先生曾这样评价:“中国菜世界第一!”说实话,自古以来,我们的老祖宗就强调“民以食为天”,老子说过:“五味令人口爽”;孔子则喜好:“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孟子除了说“口之于味有同嗜也”,还在自己的著述中引用过告子的话:“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从一部人类文明史来看,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是占据着重要的一页的,难怪,一部《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在引起中外观众的关注后,至今欲罢不能,马上又推出了该片的第二集乃至以后的若干集。
不过,当我们在为自己的“吃文化”辉煌感到欢欣鼓舞之时,不能不看到,当今“重视环境保护,共创绿色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态势也为我们的饮食文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其实还是鲁迅早就说过的:“饮食问题,不仅可以反映社会的物质文明程度,也可以反映出一定社会的状况以及暴露种种社会痼疾。”,为此,如今我们在津津乐道餐桌上的文化时,就必须自检在传统的饮食内容中有哪些是已不符时代要求而必须摒弃的“痼疾”,从而使我们的饮食文化更健康,更符合科学发展的轨迹,否则的话,我们的科普宣传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相反还可能误导公众,不是吗?有些地方的生态保护区,由于介绍了一些稀有物种的滋补养生食用功效,竟招来大批偷猎者的捕猎,给保护区的物种生存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科普何以成“菜谱”?这恰恰说明如今在我们的一些政府职能部门及科普工作者中,看似天天在向公众宣传“科普”,自身却缺乏科学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及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科学核心价值与理念,对此,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加以学习“补课”来不断充实提高自己,从而不再闹出科普成“菜谱”这样不靠谱的事来,不知相关人士,意下如何?
许兴汉 博客文章
2014-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