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次太空行走(李必光)
[2014-08-09 11:09:30]

    李必光博客链接http://www.oldkids.cn/blog/blog.php?uid=11270

翟志刚在太空行走
国产飞天号(左)和俄罗斯海鹰号(右)的舱外航天服

    太空中其实无法行走
 
    有些人以为‘太空行走’是航天员在太空散步,其实,太空行走与人们在地面行走完全不同。因为太空一无人行道,二没有马路,所以无处可走;而且航天员在太空处于失重状态,飘来飘去也没法行走。航天员移动身体是靠手、机械臂或载人机动装置,而不是通过脚。为了方便航天员的行动,设计人员在航天器的里外都安装了一些扶手,航天员可用手握住一个个扶手来回移动身体。‘太空行走’只是一种俗称,严格地讲应该叫‘出舱活动’。
    实现出舱活动是载人航天活动中一项十分复杂而又必须突破的关键技术,主要是为以后建立空间站、进行太空组装或维修做准备。

    要解决两大技术难题

    要实现“太空行走”至少突破两个技术难题,一个是飞船上气闸舱的设置问题,还有就是航天员的舱外航天服技术问题。
    要进行太空行走首先要使用的一个重要设备就是气闸舱,它是航天员出舱活动的门户。载人航天器的气闸舱一般有2个闸门,一个与座舱连接叫内闸门,另一个是可通向太空的外闸门。航天员出舱时先走出内闸门,然后关闭内闸门,把气闸舱内的空气抽入座舱内,当气闸舱内和外空压力相等时就可打开外闸门进入太空了。航天员返回气闸舱时按相反的顺序操作,这颇像船过水闸。内外闸门的气密性绝对可靠是气闸舱工作的基本条件,闸门的启闭须十分小心和熟练,避免漏气很重要,否则极危险。舱外航天服的技术要复杂得多,一套装有便携式生命保障系统的舱外航天服,质量有100多千克(舱内航天服质量为10千克)。

    中国首次采用“脐带”式行走

    当今航天员的出舱活动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脐带’式,一种是‘自由’式。采用“脐带”式进行出舱活动时,航天员会通过一根“脐带”跟载人航天器相连。这条“脐带”有两个作用:一是提供生命保障功能,航天员在舱外所需要的氧气、压力、冷却工质、电源和通信等都是通过“脐带”由载人航天器提供的;二是起保险作用,防止航天员漂离载人航天器太远而回不来。带子一般不超过5米,可以保证带子不会绕在一起,所以“脐带”式出舱活动都不会离载人航天器太远。而进行“自由”式“太空行走”时,航天员在出舱时还要携带一套载人机动装置,上面装有20多个氮气喷管,就如同背着一个小火箭,通过控制火箭的方向和推力进行“太空行走”,最远可以达到100米。
    2008年9月27日,神舟七号上的航天员翟志刚和刘伯明,分别穿上‘脐带’式国产和俄罗斯的舱外航天服,于16点43分翟志刚打开舱门,开始出舱活动,首先探出头,并向舱外默认的闭路镜头挥手, 45分全身走出舱外。之后刘伯明也把头探出机舱外,交给翟志刚一面小型的五星红旗。翟志刚接过五星红旗,向镜头不停挥动。随后取回舱外装载的固体润滑实验试验样品,继续太空行走后于59分返回轨道舱。中国航天员终于成功地实现了首次太空行走!

李必光 博客文章
2014-08-04
 

上一篇: 《科学外史·II 》自序(江晓原... 下一篇: “双面”叶永烈(叶永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