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亲”趣谈(钱平雷)
[2014-09-04 14:01:15]

    钱平雷微博链接http://weibo.com/u/1043369051

    我的一位老朋友刘先生是一位吸了几十年烟的“老烟客”。如今公共场合处处限制人抽烟,一些烟瘾不是很大的人干脆戒烟了。但刘先生却是一位坚持吸烟嗜好的瘾君子,他认为人们宣传吸烟危害多多,但因人而异,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并不在意。最近我突然发现他不抽烟了,开始我还以为他是因为照顾我们这帮不抽烟的同事,后来据他说他已经戒烟一个多月了。我正在惊奇他何来的戒烟的勇气和毅力,他倒说出了戒烟的原委:“我要抱孙子啦!”。原来他的儿媳妇已经怀孕九个月,B超显示是个男孩,为了迎接十月分娩,他下了决心,让将要来到世上的孙子有一个健康的体魄而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作为爷爷给他的见面礼——戒烟。我完全被刘先生为孙辈孩子可以牺牲自己几十年的嗜好所感动,仔细地想一想,刘先生戒烟的动力来自人类的天性——隔代亲。
   “隔代亲”,从百度百科上解释:“是指老年人自已代自己的孙辈现象。‘隔代亲’这样最能解除老年人的寂寞和孤独,在精神上得到极大的宽慰,甚至还会焕发起老年人尚未泯灭的‘童心’”。这个解释未免太抽象,我认为可以这样定义:“老人喜欢自己的孙辈乃至重孙辈孩子,甚至超过喜欢自己的子女。”估计这大概大家都能接受的概念,因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感受就是如此。如果要从根本上分析原因,首要的原因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乃至太公、太婆一辈,从最下一代身上能够看到自己的生命的延续。这是人类的天性所决定的。因此以往在子女身上都不愿意付出的精力和代价,在隔代孩子身上却心甘情愿无偿地承担起来。
    近些年来,子女与父母不在一起生活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有的在异乡客地,有的还是海外重洋。但一旦听说子女有了第三代孩子,这些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可以放弃自己安度晚年的所有乐趣,前去承担照料孙辈孩子的家务。到了这个时候,无论原来是叱咤风云的领导,还是学富五斗的教授,都责无旁贷地当起了“保姆”。有的自己年轻时也没有带过子女,孩子是在托儿所、幼儿园全托长大的,缺乏照料孩子的经验和技能,但一旦为了“侍候”孙辈孩子,他(她)们一切愿意从头学起。上海有一位平时领导着数以几十万计的员工的大口领导,用“前呼后拥”来形容她的威势不算过分。像她这样的人物退休后,是闲不下来的,不是到某协会当会长,至少也被某企业聘为顾问,还会在媒体上频频亮相。前些日子,没有了她的如何消息和踪影。一打听原来她到美国带外孙去了,而且一去三年,至今刚刚返沪。“隔代亲”的天伦之乐盖住了欲罢不能的“事业心”。有一位可称“儒商“的企业家,进他办公室首先映入眼帘的不是书画条幅,而是他孙子的大幅照片。看来“隔代亲”是他心目中最重要的文化元素。
    我的一位亲戚“童心未泯”,特别爱玩,唱歌、弹琴、书法、跳舞都喜欢来两下,自从有了孙女,儿媳妇产假一满就去上班了,老爱人还在工作,她就责无旁贷地挑起带领孙女的重担。看着小孙女活泼可爱,也很有成就感,比较欣慰;想想自己兴趣爱好因此索然,也有点沮丧,有时也难免发发牢骚:“我尽给你们老吴家做贡献啦!”“吴”是她夫家的姓氏,老公、儿子和孙女都姓吴。牢骚发管发,带好孙女还是尽心尽职的。
    我住的小区里有一对跨国夫妇,男的是法国人,女的是宁波籍的上海人,在航空公司工作,她的姑姑是我的中学同学。夫妇平时彼此讲英语。当他们第一个孩子出生后,白天就由住在附近的女方父母来他们家照顾孩子,所以小孩子不仅懂英语,而且还会讲宁波口音的上海话。男方的父母因为儿媳妇有航空免票享受,所以每年不时来上海探亲小住,有时还推着童车带着孙子兜风。我因为同学原因,又是邻居,所以与他们用英语打招呼,法国老头却带着洋腔说着普通话,指指孩子,由指指自己说道:“爷爷”,又指着老伴“奶奶”。据我同学说,那法国老头也要执行爷爷的职责教育孩子,因此,孩子也能听法语。这孩子简直成了语言专家:英语、法语、普通话(保姆说普通话)、还有宁波口音的上海话,他都懂一些。
    因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抚育孙辈孩子身上花费了心血,为了讲故事,老人搜肠刮肚回忆起自己童年时代他的爷爷、奶奶给他讲的发生在遥远时代的古老故事,孩子们无意之中接受了他们的文化。儿女一辈倒与他们有着代沟,于是在如何教育孩子方面产生严重的分歧,一般是子女、媳妇、女婿要求严格,要用新的理念教育孩子,而老人则认为自己有成熟的育儿经验,不予理会。尤其是婆媳这对本来不易处好的关系,更是为了孙子矛盾激化。这种故事比比皆是。孩子往往与老人结成了天然的同盟。但也因为老人偏袒,孩子长不大,吃不了苦的传闻也不少。但老人宁可承担“包庇”的“罪名”,也不愿让孙子吃亏。
    在带孩子的义务上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机会均等,无论在国内,还是在海外,双方父母轮流半年去带孙辈孩子似乎是天经地义的,没有因为孩子因为姓父亲的姓氏,外公、外婆可以少带一点时间,因为如今男女平等了嘛!如果一方要想少带一点时间,另一方就会表示不满。我的好几位同学、亲戚都有这样的传闻,无论在美国、法国、还是澳大利亚、新西兰都是一样,父母头一天来到达,亲家次日就走,有的当天就走,因为飞机票就是按照这个“协定”预定好了。毕竟老人还有自己的生活。
    下午放学时分,学校的门口或者校车的车站,站满了早早等候在那里,白发苍苍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翘首等待着放学的孙辈孩子回家,无论刮风下雨,他们都忠心耿耿地履行着长辈的职责,有一句谚语:“可怜天下父母心”,在这里应该改成“可怜天下隔代亲”。这就是“隔代亲”的魅力所在!

钱平雷 博客文章
2014-09-04
 

上一篇: 航天员训练一瞥(李必光) 下一篇: 文学造假之不同于科学造假(江晓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