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层上“打水漂”(李必光)
[2014-10-31 10:56:03]

    李必光博客链接http://www.oldkids.cn/blog/blog.php?uid=11270


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外形图,最上锥体部分是返回舱。飞行试验示意图
飞行试验示意图

    2014年10月24日,中国在西昌成功发射了一颗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这是探月计划第三步“返回”的探路者,这也是中国飞行器首次挑战从距地约38万公里的月球轨道返回地球,它将为2017年发射的嫦娥五号提供实验数据。飞行试验器由服务舱和返回舱两部分组成,只有返回舱返回内蒙古中部。
  按照计划,这位“探路者”将在11月1日返回,此趟并不漫长的试飞之旅却因有多个“首次”而惊险重重。例如,本次试验器的座驾,长征三号丙改二型火箭是首飞;被形容为“打水漂”的“跳跃式再入”的返回方式也是头一次。由于从月球返回是中国航天器从未走过的一条路,本次任务技术新、难度大、风险高,需要攻克气动力、气动热、防热、半弹道式导航制导与控制系统等关键技术。科研人员经过3年多的攻关,实现了诸多创新。
  为什么采用“跳跃式再入”?
    跳跃式再入指航天器进入大气层后,依靠升力再次冲出大气层,利用大气对飞船的升力将飞船“托”出大气,降低速度后再进入大气层。‘半弹道跳跃式再入’有点像我们用石头在河里打水漂。
    再入大气层后,要受到各种环境的制约,包括力的、热的,等等。通过这一次的试验验证,获取相关数据,以便后续降低我们自动采样返回任务的风险。
  如果采用另一种返回方式,即“弹道式再入”,返回舱的再入迎角过大,会导致高过载和高热流。这不仅对返回舱的结构强度和防热层提出更高要求,更超出了人类的过载承受能力。即使是无人探测器,由于火箭运载能力的限制,返回舱不可能随着再入速度的增加而一味的增大、增重。采用“跳跃式再入”不但将过载减小,防止高热流,还改变再入的轨迹,成功地延长了再入路径。
  航天器进入大气层后,依靠升力冲出大气层,降低速度,然后再进入大气层。对于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每秒11.2千米)进入大气层的航天器,这种方法最为合适。
  飞行器返回,第一次进入大气层时,先跃起,然后经过一段时间飞行,再第二次进入大气层,返回地球。返回舱在距地球5000公里的环月轨道与主控设备分离。当返回舱处于距地60公里时,将通过调整再入迎角弹回太空,之后进行第二次再入(称为跳跃式再入)。这个过程只有短短的15分钟。
    顺便介绍一下,这次火箭发射还搭载了颗卢森堡14千克的小卫星,由上面级将其送入地球低轨道,以验证卫星长效电池工作情况。

李必光 博客文章
2014-10-28
 

上一篇: 让风为手机充电(杨先碧) 下一篇: 遗传带给人类的十大困扰(杨先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