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创作的追梦人(李正兴)
[2015-02-11 19:52:26]


科普创作的追梦人
——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2014年学术年会侧记

李正兴

    上海市科普作家2014年学术年会既“新兴产业圆中国梦”科普创作理论研讨会于9月23日在上海科学会堂召开,共有80余名会员出席会议。本次活动是上海市科协学术年会的重点内容之一,分别进行了“科普与‘新兴产业创作谈’”和“科普创作的理论与实践”的研讨。

    一、科普与“新兴产业”创作谈

   “科普与‘新兴产业创作谈’”由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普读本》丛书总主编褚君浩院士的报告拉开了序幕,报告的主题是《从第三次工业革命看“新兴产业”的发展》。
   (一)传播“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
    褚院士强调:科普创作一个重要的方向,就是要紧密联系科技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最新动向。当前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浪潮,正在悄然向我们走来,要研究新工业革命的特征和态势,传播“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知识。当前,我们这个动向是什么,就是可能发生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以及我们现在国家正在倡导、正在实行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所以我们科普工作也要紧密地结合这样一个前沿的动向来进行我们科普工作。
    报告中阐述了三次工业革命的起源和特点:第一次工业革命是18世纪是英国人引领,其特点是机械化。蒸汽机的发明使人类进入机械化的时代,改变整个社会面貌,把劳动力从农村引向城市。第二次工业革命是欧洲和美国在19—20世纪引领的,其特点是电气化。电动机、发动机的出现,使人类开始进入电气化的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并应用到生产当中,推动世界经济迅速增长。第三次工业革命美国人说有可能由中国引领,这个时候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等应用为主要标志。其特点将是科技创新的资源开发,科技创新人人参与、群体形式。它将极大地改变人类生活情况。
    报告中分析了当前科学技术发展的四个特征:第一,信息技术深入各类技术,并与其深度融合;第二,从科学发现到技术发明,从技术发明到产业应用转化周期越来越短;第三,科学与技术密切结合,科学推动技术,技术反过来推动科学的发展;第四,科学技术对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产生新影响。第三次工业革命已经在逐渐发生之中,我们要把握机遇,走好创新之路,以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基础要求,以创新为最基本的手段,提高竞争力,力争从跟踪变成并行,然后领跑,成为新工业革命的引领者。
    最后褚君浩院士要求我们科普人关注科技发展,掌握新兴产业行业动态,要成为新知识、新观念的积极传播者。
    在“科普众人谈”中,参与互动的嘉宾同与会者一致赞同主题报告内容前沿性强,并且以生动形象的事例佐证“科技是新兴产业的源泉,经济转型需要新兴产业”。
   (二)满足科技管理人群阅读的需要
    上海市科普作协理事、浦东新区科协副主席丁海涛作了题为《支持的前提是了解——论新兴产业知识科普》的报告。他首先就“科技经济需要新兴产业,科技工作者、科技决策者需要新兴产业”发表观点,并以生动的案例谈了自己的认识——科技是新型产业的源泉和技术,没有科技、没有创造,就没有新兴产业;新兴产业不断发展,也需要科技不断创新;科技的成效需要新兴产业来验证;经济转型需要新兴产业,新兴产业又是经济可持续发展增长点。
    报告中分析了社会各界对新兴产业了解的现状,认为科技人员了解不广、科技管理者了解不深、干部缺乏了解案例、政府决策者了解不够等。这些现状的存在,导致一些好项目无法落地,或者科技管理者在关键问题上不敢拍板,出不来效果,或者对技术研发投入不足。
    从种种现状来看,出版《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普读本》丛书是及时的,可以满足这些人群阅读的需要。在“科普众人谈”中,参与互动的嘉宾一致认为,这套丛书为国民经济服务,为科技发展服务,它找准了平时很少考虑的这么一个独特的读者对象的定位。丛书也考虑到科研人员对学科交叉的需要。

    二、科普创作的理论与实践

    在“科普创作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卞毓麟、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江世亮分别以《我们的梦想与追求》《综合性日报科学专刊如何体现存在价值》作了主题发言,引导了广泛的研讨。
   (一)我们的梦想与追求
    卞毓麟从《十万个为什么》《彩图科技百科全书》《彩色的昆虫世界》等获得国家科技奖的图书到解读科学诺贝尔奖、回望阿西莫夫、让科幻去触摸未来以及科普进社区、科普大讲坛等活动,并配以精彩的图片,重温了上海科普与科普创作的繁荣景象。
    1.值得怀念和崇敬的前辈。卞毓麟在发言中提到了他的老师戴文赛先生,提到了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发起人之一的王麦林女士。
    戴文赛是中国著名的天文学家,也是我国著名的科普作家。戴先生在临终前一个多月的一段话:“我是一个科学工作者,我一直认为科学工作者既要做好科研工作,又要做好科学普及工作,这两者都是人民的需求,都是很重要的工作。我们科学工作者,应该拿起笔来,勤奋写作,共动努力,使我们中华民族以一个高度的科学文化水平的民族出现在世界上。”这段话永远鼓舞着我们科普人,永远值得我们科普人怀念。
    王麦林被人赞誉为“中国科普界的女中豪杰”,曾任中国科协党组成员、普及部部长、中国科普出版社社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首任秘书长,副理事长,现为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名誉理事长。翻译多部科普书籍。她于1925年出生,13岁参加革命,14岁就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八路军中的红小鬼。她一辈子没有经商也没有赚很多钱,省吃俭用最后攒下一百万人民币,在全家支持下捐献给科普事业,成立了一个王麦林科学文艺创作基金。这是她对科普创作事业的重大贡献,这是她对科普创作事业极其深厚感情的体现。她是一位值得我们科普人钦佩和崇敬的老领导。
    2.追求的梦想。我们追求的梦想是什么?卞毓麟认为,总的目标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实现这个梦想,就是要有更多优秀科普作品,期待有国际性的突破,臻至 “不分雅俗,只有共赏”的境界。我们经常讲到阿西莫夫(美国犹太人作家与生物化学教授),讲到瑞切尔,讲到卡尔萨根(美国天文学家,科普作家,科幻小说作家),大家更希望出现中国的卡尔萨根、阿西莫夫,希望中国出现更多的戴文赛、王麦林。这个梦想的实现,就需要科普作品从内容到形式要更加多样化、百花齐放,还需要有各种媒体工作者的共同参与。《上海科技报》曾刊登《科普让你脱胎换骨》《花样科普让你玩得嗨》等文章,能有这样也很有时代特色的内容,证实科技记者们对科普宣传很很认真,很投入。科普创作要互相交融,而这恰恰是现在科普工作中的一个缺陷。纸质媒体的优秀科普作品,很难转化成为影视媒体;影视媒体很优秀的科普作品,不能够及时上手机,也不能及时变成很漂亮的图书,这是科普资源的浪费。卞毓麟呼吁,上海科普作协、科技文献出版社联合有关方面,将《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普读本》丛书作为科普资源,转化为影视作品,形成多样性、一体化的优势,以更有强力的手段引起全社会的共鸣。
    3.关注科幻队伍中的一支特种兵。毓麟在发言中提到上海科普队伍中现在有一支年轻的特种兵,这就是科幻苹果核的朋友们。他们是上海高等院校大学生的自发组织,与上海科普作协关系很亲密。在科普作协的支持下,他们每年都举办科学幻想节活动,分别在有关院校进行主题演讲、科幻涂鸦、科幻主题光绘、原创科幻话剧、科幻辩论表演赛,并邀请科学家、科普作家参与指导和互动。整个活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娱乐性强,体现了大学生朝气蓬勃的景象,也体现了现代大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科幻的可喜现象。2014年9月,上海科普作协与科幻苹果核在科学会堂联合主办以《以科幻触摸未来》为主题的科幻作家群体对话活动。中国著名的科幻作家韩松、王晋康、张冉,理论物理学家、科幻作家李淼,科幻编辑姚海军应邀参加,就“科幻预言”“科普协作”“科幻与现实”“未来中国”等话题进行深度探讨,吸引与会的300余名科普创作者和科幻爱好者争先恐后地参与互动。
    这支特种兵人数很少,工作面和产品也不很广,但是他们有自己的方向,前途无量。科幻苹果核代表王侃瑜在回望阿西莫夫的研讨会上说:   “我们不敢说在‘苹果核’成员中、在参与‘苹果核’活动的人中就有下一个阿西莫夫,但至少,我们会继续走下去,让未来的‘阿西莫夫们’有一个能结交志同道合者的平台,常葆对科幻、科普的热爱。”
   (二)综合性日报科学专刊存在的价值
   《文汇报》科技部原主任江世亮作了《综合性日报科学专刊如何体现存在价值》的发言。《文汇报》科学专刊自1995年创刊以来已近20年,每周一期共办了980期,这是目前国内连续出版时间最长科学普及专刊。专刊的宗旨是围绕新闻热点,做新闻背后新闻背景的分析,这也是科学版面存在的必要性和价值。
    该报比较成功的案例是对当时克隆羊“多利”的宣传报道。1997年“多利”诞生的消息向世界宣布后,仅隔了两天该报就做了两个整版的报道,邀请了十位比较知名学者来谈这个事情的来龙去脉,把当时对这个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事情,梳理得一清二楚。使公众对克隆羊“多利”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对日本核岛危机,“上帝粒子”的发现以及宇航员太空上讲课等重大新闻,《文汇报》也同样采取跟踪新闻做幕后的报道。新知识、新思想、新观念传播是《文汇报》这一类科学普及专刊在媒体竞争非常激烈背景下的价值所在。
   (三)打造全媒体科普产业链
    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理事、少年儿童出版社副总编辑洪星范在发言中,着重谈了《十万个为什么》丛书产业的开拓与发展。他首先谈了产业开拓启动前面临的困境:优秀科普作者严重匮乏,科普图书在市场份额日趋下降,新媒体的挑战,缺乏经典品牌保护。各种跟风的泛滥。跟风泛滥这一现象尤为突出,据调查统计,各类挂着《十万》跟风图书超过一千种,加上国外很多经典少儿科普品牌进入中国市场,诸如美国的《神气校车》,是德国的《什么是什么》,英国的《可怕的科学》,等。基本上把少儿科普图书市场占领了。这是对经典品牌《十万个为什么》系列丛书的严重挑战。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员工到北京开了几次座谈会,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十万个为什么》别出了。得出这样的结论原因在于《十万个为什么》是上海打造了半个世纪的品牌,不能任由各种跟风的图书品牌和国外少儿科普品牌把《十万个为什么》挤出市场。在一次工作汇报当中,《十万个为什么》总主编韩启德要求打造一个全媒体科普产业链,为中国科普事业探索一个新的途径。韩启德总主编的要求为《十万个为什么》开拓发展之路。
    在这一条条产业链中,图书始终处于一个核心的位置。2013年8月份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精装本正式面世,2014年3、4月份正式平装本、卷装本先后上市,目前总印数达到11万套,198万册。少年儿童出版社同时也推出了校园经典版,后面还陆续要推包括精华本、单册本以及读者低幼读者亲子版。按照打造专题类的图书计划,希望能够在几年时间内容能够完成几百个品种的图书。从2012年7月已把《少年科学》杂志以《十万个为什么》刊物的形式出版,受到读者的欢迎,一两年时间每期印数已经超过5万册。2014年8月份经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少年科学》杂志正式更名为《十万个为什么》。数字出版已有了初步的尝试和开拓,有微博、微信平台,还有媒体电子书。目前《十万个为什么》已形成了一个系列产品群。动漫类、游戏类的产品和《十万个为什么》的体验馆等正在讨论建设当中。
   (四)阅读不再是平面的
    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理事、《科学画报》编辑部副主任杨先碧在发言中,介绍了这本历史悠久的科普杂志是如何结合最新技术手段转型发展的。杨先碧首先谈了运用互联网传播科学知识的案例:太阳系各大行星如何运行?要讲清这个问题,需要数千文字,而且到头来可能还是让人一头雾水。而通过互动电子平台的探索和学习,可以在几分钟内就弄清楚这些问题。这就是《科学画报》及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完成的一项成果。
    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让我们领悟到:信息传播不只是单一的;同样,科学传播也不只是单一的!《科学画报》近年来不断开拓创新,让公众不断体验到多样化、交互性“立体科普”的魅力。目前《科学画报》编辑部在保证纸质期刊高质量的同时,不断跟随新技术的发展步伐开拓创新,创建了科学传播新途径:网站、博客、微博、微信、移动APP服务。通过体验《科学画报》新媒体的传播方式,人们会发现,原来科普内容也可以这么生动活泼,科学不再抽象了!
    从2013年起,《科学画报》和科学技术出版社其他同事一起打造国内首家科技类互动电子阅读平台。这个平台名为“探索”。以《科学画报》80年的优质客户资源和科技出版社其他科普书的资源为基础,以三维微视频为载体,结合多种图文互动形式,向读者展现科技和自然的奥秘。让广大读者一览现代科学知识的总体概貌。通过电子阅读平台,读者很快会发现——阅读不再是平面的!

    三、共同努力再上一层楼

    在研讨会上发言的还有匡志强的《浅论科普出版的分众化》、涂皘的《以“微科普、微公益”为实践载体的高校科普社团建设》、朱长超的《关于科普创作的哲学思考》等。最后,褚君浩理事长在总结中肯定本次年会暨研讨会是成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普读本》丛书的出版,对以“新兴产业——圆中国梦”的宣传推广,尤其是对科技管理者和有关领导群是极其重要的。褚君浩理事长对今后的科普创作与理论探讨提出了四点希望与要求。
   (一)促进高水平科普作品和科普作家的涌
    上海要做全球影响力创新的中心,科普肯定是其中一项工作。过去上海出版了很多科普作品,目前更要出版如《十万个为什么》《彩图科技百科全书》《多彩的昆虫世界》《追星——关于天文、历史、艺术与宗教的传奇》等代表上海优秀科普精品,而且需要更多的原创作品。没有原创的作品,等于没有科普资源,就无法编出相应的电影及动画。科普人才有两类,一类人才就是专门做科普,他们可能不是物理学家也不是化学学家,只是专门研究课题,善于理解科学内容,理解了再撰写科普作品;还有一类是科学家,也许他拥有许多知识,可是不善于科普,远洋用一般衩百姓能够明白的语言把科学知识讲出来。目前的情况正需要培养一批科学家投入到科普阵营,尤其要加强对高水平领域科学家的培养。一个科普工作者可以是一个或者几个领域的行家,不要样样很精通。
   (二)促进科普论的探索,提升创作实践水平
    此次研讨会的缺点是缺乏理论的提升。会议是探讨科普理论与实践,讲实践讲的很多,像洪总编讲到了实践中的困难,从怎么克服困难的过程中,看出他们重视科普机制,进而提升科普实践。要重视新形势下分众化科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类型,要重视高端科普工作,要重视互联网手段广泛应用,立体化、形象化,要提升科普能力,加快手段创新,扩充科普渠道,加强前瞻性科普。一方面科普实践,一方面要提升科普实践理论水平反过来再提升科普实践。
   (三)加强科学文化传播,努力提高科普水平
    科普可以互相有启发,也许甲是做材料的,乙是做信息的,乙看了甲的材料科普文章,对如何做节能减排信息有启发。要棚写出来的作品要有专业性,就需要对某个领域的知识有理解的基础,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来,而不是生搬硬套。科普作品首先要具备科学上的准确性和思维上的逻辑性。科普文章有逻辑性看起来很轻松。同时科普作品要有趣味性,没有趣味就抓不住读者。一看上去就能引人入胜的科普作品,它定是有文学性和有艺术性的融合,定是图文并茂,还要有时效性。科普作品还要有一些前瞻性,比如科普预言到底出现什么问题,让读者产生悬念。就现如今对UFO的信息,准确不准确不知道,但是消息出来大家都想看一看,这里蕴藏着一种趣味性,一种好奇性、前瞻性,读者愿意看看到底是什么东西。还有哲理学,这个文章要是上升到哲理性,对读者最有启迪性,这篇文章就是经典之作,没有哲理就是平庸之作。另外加强科学文化的传播,科学是一个大文化的概念,宣传科学知识属最底层,然后宣传科学方法,再宣传科学思想,再宣传科学精神,再宣传科学哲理又高一层,最后上升到科学的人格。
   (四)培养大科学视野,做新观念传播者
    科普工作者要培养大科学视野,努力成为新知识、新观念的传播者。在当前这也是高端科普重要的一个方向。科普创作重要的一个方向是紧密联系科技和社会经济发展最新动向,研究新工业革命的特征和态势,传播战略新型产业的知识。《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普读本》丛书在这方面就作了一次有益的尝试。另外加强大科学视野的科普,人家还没想到,你的科普作品中已提到了,这个要跟科幻小说结合起来,如果哪一天上海地区沉下去,会发生什么事情,如果哪一天怎么样了,像《2012》美国的电影属于大科学事件,美国都是沉下去,人乘飞机飞到西藏,然后再到非洲去,他会发生什么事情?上海市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创新,也应该是科学幻想创作的中心。过去上海是冒险家的乐园,现在说上海应该是创新家的乐园,也应该是科幻创新的乐园。培养大科学视野,让我们科普作家、科幻作家大显身手!让我们共同努力,让科普创作再上一层楼!

   (原载于《科协论坛》2015年第1期)
     
   (作者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荣誉理事、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荣誉理事、顾问) 
 

上一篇: 全球十大最奇特博物馆(杨先碧) 下一篇: 菲利普·迪克:科幻江湖的悲歌(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