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梅雨(蔡吉)
[2015-07-15 14:38:46]

    作者:蔡吉 华东师范大学 副教授  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浅谈梅雨

    我国每年在长江流域(尤其中下游地区)梅子成熟的季节,会有一个雨季,一般为时一个月左右,根据干支推算的方法预测,往往在6月10前后入梅,7月上旬出梅。但是降水量有的年份偏干,有的年份偏湿,持续时间也有长有短。
    形成梅雨的基本天气形势,是北方冷空气与南方暖湿空气相持在长江流域,往往形成一个静止锋(锋面也会摆动),产生较大范围和较长时间的降水。当冷空气退却得快,暖湿空气强推,那样情况下也会产生干黄梅。也有的时候,冷空气反复摆动,于是也可能产生倒黄梅的现象。
    我国原科学院老院长竺可桢是专门研究气象气候的专家,他还研究物候学,每天记日记,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家。今年的情况,首先我们就注意到一个现象:“雷响惊蛰前,四十几天不见天”,也就是说明今夏暖湿空气深厚且活跃,在这个节气,空气对流比较旺盛。这是一种降水的韵律关系,预示今夏大气降水的水源丰富。
    然而,去冬今春以来,北半球的冷空气又强,北美地区的降雪很深厚。我国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并未发生明显低温,人们在暖冬的形势下过了年。
    今年的六月,气温不稳定,时有气温30°C或更高的天气。入梅以后,既有锋面降水,又有热力因子对流形成的热雷雨;还有西太平洋的“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指海温上升,在历史上曾不止一次地由于海洋水温上升以后,导致渔业受影响,如上世纪60年代南美沿海出现厄尔尼诺现象,南美几个小国家的国民经济受到很大冲击(他们的经济结构单一),于是就有200海里之争,因为当时,某大国不顾小国的生存利害得失,还要进入这些小国的沿海去捕鱼。“厄尔尼诺”现象也有些周期规律,如它的变化曲线与地球自转速率变化曲线有同步现象(机制的分析,也许是水气互动的相关关系)。我国大陆是太平洋西部,也就会在某些年份受厄尔尼诺影响而天气异常。
    我们在分析自然界现象的过程中,不得不考虑多元、天文因子、气象气候因子、地理因子等等(如浙江海宁观潮:就是“三碰头”杭州湾的涌浪显得特别汹涌澎湃!)。
    今年梅雨期降水在长三角地区表现特别强烈,南京、无锡、上海、浙江……
    今年梅雨期,上海城市普降暴雨,祟明、宝山、浦东北部、虹口等地共约80条道路积水,千余家住房进水,市区防汛指挥部一度发布蓝色预警信号,苏州河等多道水闸提前降低河道水位,防汛人员36小时作业工作,抢着排水。在历史上,由于发展工业,在杨浦、闸北、普陀等几个区曾因抽用地下水过多而形成几个“漏斗”,遇到大雨暴雨常常积水。此外,南京、无锡、常州等地的强降雨成为历史上的极值。
    华东师范大学是共和国成立后即新建的重点高师,虽然主要教学大楼依照莫斯科大学模型建成,但是地区排水系统规划建设不完善而常有积水现象发生。最严重一次是1961年夏,全校所有道路积水,校领导常溪萍划着木船通知各系停课3天。
    在文革后期,因太浦河尚未建成,大雨致太湖、淀山湖湖水溢出,造成青浦地区2000亩地被水淹。
    1988年夏,上海城市遇暴雨致使道路严重积水,我们师生因课题工作需要去化工研究院,一路上水淹齐腰齐膝。当时上海市领导是江泽民,他也涉水访问民居,一一采取紧急措施。
    根据历史记录,上海以及长三角地区的降水,几乎每隔10余年就有特大降水。近年来重视市政工程,即使遇暴雨也可迅速排水。当然,我们审视一些发达国家如法国巴黎等城市作相应比较,就显出很大差距。我们在城市化、城镇化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应当防止只追求地方建筑的拔高,而忽视城市地下设施的欠完善现象。

   (写于2015年7月)
 

上一篇: 趣闻:太空葬礼种种(李必光) 下一篇